在新冠病毒疾情發(fā)生之前,許多城市為了創(chuàng)建衛(wèi)生文明,而禁止隨意占道擺攤做生意,為此城管人員與流動小商販們沒少產(chǎn)生矛盾。如圖1所示的是2019年的夏季,在北方濱海直轄市區(qū)的一條小路旁,清晨有一些會剃頭的老人們就在街道邊擺攤,有些晨練后的老年人就會找他們理發(fā),這些剃頭攤子天亮后擺上,8點鐘之前就都撤了。因為8點鐘屬地的城市管理人員就上班了,整條路都清靜了(圖2)。這些流動的剃頭匠剪一個頭收3.5元錢,導致收費5元的街邊小理發(fā)店生意冷清(圖3)。
2020年初,一場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改變了過去的這一切形式,在嚴防疫情擴散,又要保民生的基本需求,同時也讓一些困難群體靈活就業(yè)來增加收入,許多城市允許市民在不影響交通的前提下占道擺攤經(jīng)營,特別是在防控疫情的初期,露天擺攤賣蔬菜、水果方便了百姓日常需求。在疫情被有效的防控后,城市發(fā)展地攤經(jīng)濟也是擴大內(nèi)需消費,并為一些人提供了靈活就業(yè)的機會(圖4)。
在疫情防控住之后,想自由地占道擺地攤也是件很辛苦的事,為了占個經(jīng)營的好位置,凌晨就得去占地方(圖5),太陽升起來之后你想再找個地方擺攤很難(圖6)。
上面說了這么多,當然不是研究地攤經(jīng)濟,還是要回到中國產(chǎn)老照相機的話題上嘛。去拍地攤影像,當然是相機越不起眼操作簡單為好,這屬抬手就拍,眼看見了手指也按動快門了,影像通過照相機的鏡頭定格在了膠片上。說的這么熱鬧是想說一臺很不起眼的半“傻瓜”型簡易小照相機,是塑料、機械+電子的小玩藝兒,一臺天津照相機廠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末搞的試制品,并未批量生產(chǎn)(見題圖)。
其實這類小相機源于1983年天津照相機廠從國外引進的技術(shù)及部分零件生產(chǎn)的東方EF-35型折疊式固定攝距的照相機,隨后演繹出了有測光、沒測光、可多次曝光及加裝電子自拍器的這類相機。多次曝光的相機有個鏡頭前面加裝的分身半遮擋罩,可最多拍72張照片,后來還生產(chǎn)出了只能拍72張照片的小相機,這臺是在拍72張相機的基礎上加裝了套電子自拍器,有自拍指示燈,還有低照度提醒LED紅燈,當光線太暗時取景器內(nèi)的紅燈點亮,提醒使用者考慮用閃光燈拍攝。該機的攝影鏡頭為3組3片光學結(jié)構(gòu),鏡片的表面鍍有單層光線增透膜,依靠手輪卷片(圖7),底部有多次曝光快門上弦撥桿(圖8)。這種折疊式小照相機體積小,便于攜帶,鏡頭的焦點固定在約2.5m處,給其裝上個柯達ISO400彩色負片膠卷,就可以去逛地攤了。
圖1 2019年夏天
圖2 2019年的秋天
圖3 小理發(fā)店
圖4 地攤
圖5 凌晨去占位置
圖6
圖7
圖8
圖9 修車攤
圖10 修鞋匠人
圖11 擺攤的老人
圖12 攤主的午餐
圖13 手工鐵鍋
圖14 掃碼支付
圖15 賣蟈蟈的
圖16 街頭賣藥試用
圖17 無人問津的書攤
圖18 橋上攤
圖19 店前擺攤
圖22 夜市小攤
有的老年人不太會用智能手機掃碼,共享單車就無緣了,還是自己備輛自行車修修補補騎著方便(圖9),鞋有問題了也有解決之處(圖10)。很多老人在家閑著悶得慌,養(yǎng)些東西在家門口擺了地攤玩(圖11),到中午了,買個盒飯再拎瓶啤酒繼續(xù)堅守著崗位呢(圖12)。
手工敲打的鐵鍋還是有人圍觀的(圖13),雖然一些老年人不會用智能手機,但地攤也能掃碼支付(圖14)。地攤經(jīng)濟讓花鳥魚蟲愛好者們找到了天堂(圖15),街頭賣祖?zhèn)髅胤剿幍囊膊簧伲▓D16),唯有書攤無人問津(圖17),看來精神食糧不太重要啊!
在市中心區(qū)的跨河鐵橋上也停滿了流動小攤販們(圖18),街邊的店鋪怕門前被別人占道擺攤影響生意,干脆把店里的商品全擺便道上了(圖19)。有聲稱是自釀白酒的,說純糧釀制,好喝不上頭。店門口每天都擺兩筐熱氣騰騰的“酒糟”,但那兩筐酒糟沒有任何味道,原來這是兩筐道具,每天開門營業(yè)時往這筐里澆些開水,而酒是用食用酒精加香精勾兌的,再往里摻點感冒藥就“好喝不上頭了”(圖20)。
年輕人總是站在時尚科技的前沿,擺攤賣貨手機直播(留21)。入夜后小攤依舊,但一天快要結(jié)束了(圖22)。
東方這款小樣品機當年拿到手之后就沒給它裝過膠卷,這是第一次用其拍照,它只有一檔1/125s的快門速度,但用手指在拍攝時阻礙一下相機底部的多次曝光撥桿就能形成慢門和B檔快門,拍夜景也可以的。只是覺得色彩表現(xiàn)有些陳舊感,沖卷藥液可能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