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榛,楊亞玲,文黎明
(1.西南醫(yī)科大學臨床醫(yī)學院,四川 瀘州646000;2.四川綿陽四〇四醫(yī)院 消化中心,四川 綿陽621000)
胃癌是全世界常見的癌性疾病之一。有數(shù)據(jù)[1]顯示,2012年全球新增惡性腫瘤病例1 410萬,其中胃癌95.1萬(約占6.7%),排名第五;2012年因惡性腫瘤死亡人數(shù)達820萬,其中因胃癌死亡人數(shù)為72.3萬(約占8.8%),僅次于肺癌與肝癌。由于環(huán)境和飲食習慣的影響,胃癌的發(fā)病率存在地區(qū)差異,其中東亞、東歐和中歐的發(fā)病率最高,西歐、北歐和北美的發(fā)病率較低[2]。胃鏡已廣泛應用于上消化道疾病的診斷,但由于早期胃癌缺乏特征性,且病灶較小,醫(yī)生為了減少漏診率與誤診率,需對可疑病變多取組織行活檢。窄帶成像技術(narrow band imaging,NBI)作為一種新興的診斷技術,有望提高胃癌的檢出率,特別是提高早期胃癌的檢出率和活檢成功率。該技術最先由日本學者SANO等[3]于1999年提出,并于2001年首次應用于消化系統(tǒng)疾病的診斷,隨后我國也將其應用于消化道早期腫瘤的診斷[4]。NBI 能在觀察消化道黏膜上皮形態(tài)變化的同時,觀察上皮血管網(wǎng)形態(tài),提高了內(nèi)鏡診斷的準確率[5]。但在觀察體腔大、血管豐富和窄帶光波易被吸收的臟器時(如胃腔),NBI 易出現(xiàn)圖像晦暗、不能精確顯示細微結構的情況。多項研究[6-7]表明,放大內(nèi)鏡(magnifying endoscopy,ME)聯(lián)合NBI可有效彌補這一缺點,進一步提高了早期胃癌的診斷準確率,為實現(xiàn)早期胃癌的早發(fā)現(xiàn)、早診斷及早治療、提高患者的生存率提供依據(jù)。
國內(nèi)外已有文獻[8-14]報道了ME-NBI 診斷胃癌的準確性,但不同研究間的結果存在較大差異。EZOE等[8]和YAO 等[9]研究發(fā)現(xiàn),ME-NBI 診斷胃癌的靈敏度(sensitivity,SE)均為60.0%;TSUJI 等[10]研究中,SE 僅有75.0%;MAKI 等[11]、謝德金等[12]和湯瑜等[13]的研究中,SE均不小于95.0%;LI等[14]研究中,SE高達97.3%。本文對ME-NBI 診斷胃癌的相關研究進行Meta分析,以了解ME-NBI對胃癌的診斷價值,期望能為臨床工作提供一定的指導。
全面檢索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PubMed、萬方數(shù)據(jù)庫、中國知網(wǎng)和維普中文數(shù)據(jù)庫,檢 索 詞 為: narrow band imaging、magnifying endoscopy、ME-NBI、NBI-ME、gastric cancer、內(nèi)鏡窄帶成像技術、放大內(nèi)鏡、胃癌。檢索截止至2019年12月,檢索國內(nèi)外已公開發(fā)表的有關ME-NBI診斷胃癌準確性的中英文文獻,并追加檢索所納入文獻的參考文獻,以獲取全面資料。
1.2.1 文獻納入標準①研究目的為探討ME-NBI診斷胃癌準確性的文獻;②均已公開發(fā)表且能獲取全文;③能直接或間接獲取真陽性數(shù)(true positive,TP)、假陽性數(shù)(false positive,F(xiàn)P)、真陰性數(shù)(true negative,TN)和假陰性數(shù)(false negative,F(xiàn)N);④均行ME-NBI 和病理活檢檢查;⑤金標準為病理活檢,且將高級別上皮內(nèi)瘤變定義為早期胃癌;⑥病灶數(shù)不少于50處。
1.2.2 文獻排除標準①檢查方法聯(lián)合了醋酸染色檢查、靛胭脂染色或糞便隱血試驗等其他檢查手段;②無法獲取全文或文獻數(shù)據(jù)資料不完整,不能獲得TP、FP、TN和FN;③未行病理活檢或行病理活檢但不包括高級別上皮內(nèi)瘤變;④文摘、綜述、講座和述評;⑤病灶數(shù)小于50處。
對文獻質(zhì)量的評價,采用診斷性試驗質(zhì)量評價工具(QUADAS-2)[15]。該工具由四部分組成:病例選擇、待評價試驗、金標準、病例流程和進展情況。所有部分在偏倚風險方面都會被評估,前三部分在臨床適用性方面也會被評估。通過對每個部分的相關標志性問題進行評價(“是”“否”和“不清楚”),從而得出每個部分的偏倚風險,結論為“高風險”“低風險”和“不清楚”。若一個范圍內(nèi)的所有相關問題均評價為“是”,則該部分判定為“低風險”;若其中一個或多個問題答案為“否”,則該部分被評價為“高風險”;其余情況判斷為“不清楚”。由兩位研究者獨立完成文獻質(zhì)量評價,遇到分歧通過討論來解決。
由兩位研究者獨立完成對數(shù)據(jù)資料的提取,相關資料包括:作者、國家、年份、病例數(shù)、病灶數(shù)、年齡和金標準等。若遇分歧,通過討論解決。
采用Meta-Disc1.4 和Stata15.0 軟件進行Meta 分析,進行異質(zhì)性檢驗時,參考Cochran’sQ檢驗和I2檢驗,根據(jù)異質(zhì)性檢驗結果采用相應的效應模型:若研究間具有同質(zhì)性(P>0.1且I2≤50%),選擇固定效應模型(fixed effect model)計算相關指標和95%置信區(qū)間(confidence interval,CI),并繪制綜合受試者工作特征曲線(summary 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 curve,SROC);若研究間存在異質(zhì)性(P≤0.1 且I2>50%),則采用隨機效應模型(random effect model)進行計算,并繪制SROC曲線。使用Meta-Disc 1.4計算靈敏度(sensitivity,SE)、特異度(specificity,SP)、陽性似然比[positive likelihood ratio,LR(+)]、陰性似然比[negative likelihood ratio,LR(-)]和診斷優(yōu)勢比(diagnostic odds ratio,DOR),Stata 15.0 計算SROC 曲線下面積(area under the curve,AUC)和95%CI,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本文共檢索文獻831 篇,其中英文文獻349 篇,中文文獻482篇。通過閱讀標題和摘要,排除綜述類文獻、重復文獻和與本研究無關的文獻755篇,初步篩選得到76 篇文獻。獲取全文并仔細閱讀后,排除42 篇:其中12 篇探討了ME-NBI 診斷早期胃癌和癌前病變(包括腸上皮化生)的準確性;12 篇關于ME-NBI 的研究聯(lián)合了其他檢查手段[如:超聲內(nèi)鏡(endoscopic ultrasongraphy,EUS)、醋酸染色或自體熒光等];10 篇病灶數(shù)少于50 處;8 篇無法獲取TP、FP、TN 和FN 資料。最終納入34 篇文獻[8-14,16-42],包括7 255例患者、7 711處病灶。文獻檢索和篩選流程見圖1。所納入研究的質(zhì)量評價結果見表1。文獻基線特征見表2。
2.2.1 SE 和SP 分析ME-NBI 診斷胃癌準確性的合并SE 為0.87 (95%CI: 0.85~0.89),其中I2=68.5%,P<0.1,提示研究間存在異質(zhì)性;ME-NBI診斷胃癌準確性的合并SP 為0.96(95%CI:0.96~0.97),I2=89.6%,P<0.1,提示研究間存在異質(zhì)性;約登指數(shù)(Youden index,YI)為0.83。見圖2。
圖1 文獻篩選流程Fig.1 Flow chart of study selection
2.2.2 LR(+)和LR(-)分析ME-NBI 診斷胃癌準確性的LR(+)為10.91(95%CI:7.16~16.61),其中I2=90.4%,P<0.1,提示研究間存在異質(zhì)性;ME-NBI 診斷胃癌準確性的LR(-)為0.15(95%CI:0.11~0.20),I2=73.1%,P<0.1,提示研究間存在異質(zhì)性。見圖3。
2.2.3 DOR 和AUC 分析經(jīng)過分析,ME-NBI 診斷胃癌準確性的DOR 為82.61 (95%CI:46.64~146.31),I2=82.5%,P<0.1,提示各研究間存在異質(zhì)性。見圖4。SROC AUC 為0.95(95%CI:0.93~0.97)。見圖5。Spearman 相關系數(shù)為0.053(P=0.767),提示各研究間不存在因閾值效應而引起的異質(zhì)性。
根據(jù)所納入研究文獻的特點,針對研究年限(2010年-2014年與2015年-2019年)、國家(中國和日本)、研究類型(前瞻性研究和回顧性研究)和病灶數(shù)(<125 處和>125 處)對34 篇文獻進行Meta回歸分析,以尋求異質(zhì)性的來源。結果提示:研究間的異質(zhì)性可能與研究年限及國家有關(研究年限P=0.023、國家P=0.004、研究類型P=0.119、病灶數(shù)P=0.688)。筆者在進行亞組分析時發(fā)現(xiàn):近5年ME-NBI 診斷胃癌的準確性較5年前有所提高,中國ME-NBI診斷胃癌的準確性較日本高,研究類型為前瞻性研究的診斷效能高于回顧性研究,不同病灶數(shù)的診斷效能相差不大。見表3。
表1 納入文獻質(zhì)量評價結果Table 1 Quality assessment of included literatures
表2 納入文獻的基線特征Table 2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included literatures
圖2 ME-NBI診斷胃癌準確性的SE與SP Meta分析的森林圖Fig.2 Forest plots of SE and SP of diagnostic accuracy of ME-NBI in gastric cancer
圖3 ME-NBI診斷胃癌準確性的LR(+)與LR(-)Meta分析的森林圖Fig.3 Forest plots of LR(+)and LR(-)of diagnostic accuracy of ME-NBI in gastric cancer
圖4 ME-NBI診斷胃癌準確性的DOR森林圖Fig.4 Forest plot of DOR of diagnostic accuracy of ME-NBI in gastric cancer
圖5 ME-NBI診斷胃癌準確性的SROC曲線Fig.5 SROC curve of diagnostic accuracy of ME-NBI in gastric cancer
表3 亞組分析結果Table 3 The outcomes of the subgroup analysis
胃癌按疾病的分期分為早期和進展期。早期胃癌不涉及有無局部淋巴結轉(zhuǎn)移,指病灶局限且深度不超過黏膜下層的胃癌,當癌組織深度超過黏膜下層時,則為進展期胃癌。早期胃癌缺乏特異性表現(xiàn),大多數(shù)患者出現(xiàn)明顯癥狀時已發(fā)展為進展期胃癌,且預后較差。目前,多學科綜合治療(multidisciplinary team,MDT)模式(包括消化內(nèi)科、腫瘤內(nèi)科、胃腸外科等)被推薦用于胃癌的治療,通過綜合評估患者的狀況,選擇最適宜的治療手段(內(nèi)鏡下治療、外科手術或放化療等),從而延長患者生存期,改善患者生活質(zhì)量。無局部淋巴結轉(zhuǎn)移的早期胃癌患者多考慮內(nèi)鏡下治療(主要包括內(nèi)鏡黏膜下剝離術和內(nèi)鏡下黏膜切除術),術后無需輔助放化療;伴有局部淋巴結轉(zhuǎn)移的早期胃癌患者或局部進展期胃癌患者,可選擇根治性手術或術前化療聯(lián)合根治性手術;而對于復發(fā)/轉(zhuǎn)移性胃癌應采取以藥物治療為主的綜合治療手段,在聯(lián)合姑息性手術、放化療和介入治療等方法的同時,還應積極予以對癥處理(止痛和營養(yǎng)支持等)。
目前,胃癌診斷的檢查方法主要包括影像學檢查[X 線氣鋇雙重對比造影、計算機斷層掃描(computed tomography,CT)、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 和發(fā)射計算機斷層顯像(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ECT)等]、實驗室檢查[糖類抗原74-2(carbohydrate antigen,CA72-4)、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CEA) 和CA19-9 等]以及內(nèi)鏡檢查[傳統(tǒng)白光內(nèi)鏡(conventional wight light endoscopy,C-WLE)、EUS 和ME-NBI 等],但金標準仍然是病理活檢[43]。經(jīng)過20多年的發(fā)展,ME-NBI在胃癌篩查和胃癌診斷中的應用越來越廣,特別是在早期胃癌的診斷中發(fā)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湯瑜等[13]研究發(fā)現(xiàn),在診斷胃早期癌性病變時,普通白光胃鏡的SE 為76.19%,SP 為45.57%,診斷準確率為52.00%;而ME-NBI 的SE、SP 和診斷準確率分別為95.24%、97.47%和97.00%,ME-NBI對胃早期癌性病變的診斷率遠遠高于普通白光胃鏡,與朱文杰等[41]和賀春燕等[28]報道一致。國外學者KATO 等[18]和MAKI 等[11]研究發(fā)現(xiàn),與普通白光胃鏡相比,ME-NBI 在胃癌診斷方面具有明顯優(yōu)勢。MIWA 等[20]研究表明,ME-NBI 在胃隆起性病變的檢查中,診斷胃癌的SE為82.40%,SP為97.30%,明顯高于普通白光胃鏡(SE:70.60%,SP:54.70%);在對胃凹陷性病變的檢查中,ME-NBI與普通白光胃鏡診斷胃癌的SE 分別為95.50%和68.20%,ME-NBI 在胃凹陷性病變中診斷胃癌的準確性明顯高于普通白光胃鏡。劉淑紅等[33]研究發(fā)現(xiàn),在胃淺表隆起性病變的檢查中,ME-NBI比普通白光胃鏡更有助于鑒別淺表隆起性胃癌和腺瘤。
此外,有兩項研究對比了多層螺旋CT(multislice spiral CT,MSCT)與ME-NBI在早期胃癌中的診斷價值。崔創(chuàng)撐等[27]發(fā)現(xiàn),在58例早期胃癌患者中,MSCT檢測出45例,ME-NBI檢測出52例;另一項研究[42]報道,ME-NBI與MSCT診斷胃癌的SE為94.80%和82.80%,SP為90.50%和85.70%。這兩項研究均表明ME-NBI 在診斷胃癌方面比MSCT 更具優(yōu)勢。FUJIWARA 等[17]研究還發(fā)現(xiàn),在32 處胃癌性病灶中,色素內(nèi)鏡(chromoendoscopy,CE)診斷的正確病灶數(shù)為14 處,ME-NBI 正確病灶數(shù)為25 處;而在71 處非癌性病灶中,CE 的誤診數(shù)為13 處,ME-NBI 為5處,表明ME-NBI在胃癌性病灶檢查中的診斷效能高于CE。
本研究通過檢索國內(nèi)外幾大數(shù)據(jù)庫,對ME-NBI診斷胃癌的準確性進行了Meta 分析,共納入34 項研究,包括7 255例患者和7 711處病灶。結果顯示:①ME-NBI 診斷胃癌的合并SE、SP、LR(+)、LR(-)和DOR 分別為0.87、0.96、10.91、0.15 和82.61,表明ME-NBI檢出胃癌和排除非癌性病變的準確率均較高;②ME-NBI診斷胃癌的SROC AUC 為0.95(AUC=1.00 時,診斷價值完美;AUC=0.85~0.95時,診斷價值很高;AUC=0.70~0.85 時,診斷價值一般;AUC=0.50~0.70 時,診斷價值較低),表明ME-NBI對胃癌的診斷價值較高,可以作為臨床上篩查胃癌的常規(guī)檢查手段。
本研究行亞組分析時,發(fā)現(xiàn)中國采用ME-NBI診斷胃癌的準確性較日本高。納入本研究的日本文獻樣本來源都是2014年以前的,而中國文獻基本都是發(fā)表于2015年及以后的,這與針對研究年限進行亞組分析的結果類似。因此,針對國家的亞組分析有待進一步證實。
本研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只檢索了國內(nèi)外已發(fā)表的中英文文獻,可能會遺漏使用其他語言撰寫的文獻,存在語言偏倚。
綜上所述,ME-NBI 診斷胃癌的SE、SP 和DOR均較高,具有較高的診斷價值,臨床上行胃鏡檢查發(fā)現(xiàn)可疑病灶時,建議進一步行ME-NBI檢查,從而提高胃癌(特別是早期胃癌)的檢出率和內(nèi)鏡下活檢的成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