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琳,甘偲鳳,潘江萍,王玥琪
(1.瀏陽市氣象局,湖南瀏陽 410300;2.邵陽縣氣象局,湖南邵陽 422100;3.高陽縣氣象局,河北高陽 071500)
熱帶氣旋是指熱帶和亞熱帶海洋形成的具有強烈暖中心渦旋的天氣系統(tǒng)[1]。西北太平洋(包括我國的南海)是生成臺風最多的海域,平均每年約有28個臺風生成。長期以來許多學者對臺風的發(fā)生、發(fā)展已經(jīng)進行了不少研究,但是由于臺風比較復雜多變,很多問題需要更進一步的研究。在分析臺風問題時,首先,必須明確臺風的危害性,一般而言,在臺風的影響下,強降水和大風的概率較高。中國是受臺風影響最多的國家之一,平均一年有7個左右臺風登陸。其中,我國沿海地區(qū)受到臺風的影響較大,但河北和遼寧地區(qū)也有可能會受到北上臺風的影響,出現(xiàn)風雨天氣。臺風帶來的雨水,可以緩解干旱,但雨水過多則可能會造成經(jīng)濟損失,甚至影響人們的生命安全。因此,氣象部門一直重視對臺風路徑和風雨的預報。
臺風“山竹”是我國史上對華南地區(qū)影響最嚴重的臺風,其中,珠江三角洲地區(qū)受到的影響最為嚴重,尤其臺風引起的強烈的風暴潮導致水位上漲,海水倒灌,給珠江口兩側帶來極其嚴重的影響。根據(jù)相關數(shù)據(jù)的顯示,該次臺風“山竹”引發(fā)的潮位為史上最高。本研究將對臺風“山竹”產(chǎn)生降水過程的成因進行分析。
2018年9月16日下午,“山竹”在廣東陽江附近登陸。據(jù)資料統(tǒng)計,在臺風“山竹”的影響下,我國東南沿海地區(qū)出現(xiàn)劇烈的強降雨現(xiàn)象。9月16日08:00(北京時,下同)開始,在廣東地區(qū)有降水出現(xiàn),其中珠江口兩側強降水明顯,部分地區(qū)24 h累計降水達300 mm以上,沿海地區(qū)同時還伴有強烈的風暴潮(圖1a)。9月17日08:00降水開始明顯減弱(圖1b),臺風中心移動至廣西地區(qū),強度大大減弱。廣西地區(qū)有大面積降水,其中廣西西北區(qū)域有強降水分布。
圖1 臺風“山竹”引起華南地區(qū)的24 h降水分布(單位:mm)
臺風暴雨的成因很復雜,除具備不穩(wěn)定層結、充足的水汽、較強的上升運動和較長的持續(xù)時間條件外,也與臺風的強度和路徑、臺風登陸后的維持時間和運動速度,以及熱帶氣旋周圍的環(huán)境場密切相關[2]。
2018年9月7—15日,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波動,東亞西風槽向東移動并加強。山竹在溫暖的西北太平洋上迅速吸收能量,高空東北風強盛,環(huán)流逐漸擴大。受平均層引導的氣流影響,“山竹”繼續(xù)向西北偏西方向移動。
2018年9月15日08:00,500 hPa等壓面上(圖2a),東亞地區(qū)有西風槽,槽底部位置在35°N附近,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在西部接近110°E,臺風“山竹”中心在菲律賓北部,向西西北方向移動。西太平洋副熱帶有一個南北方向的高壓脊,具有明顯的驅動作用。根據(jù)引導氣流的原理,臺風會沿大型流場的平均方向移動,其移動速度相當于各層大流場速率的平均值[3]。在24 h后(圖2c),隨著中緯度槽向東移動,冷空氣向南移動,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的波動減弱,588 dagpm線向東退去。臺風登陸后,臺風“山竹”中心離副高主體較遠,引導氣流減弱,臺風“山竹”移速變慢停留華南地區(qū),造成華南地區(qū)的持續(xù)降水;其次下墊面由海面改為陸面,摩擦使臺風強度減小。臺風“山竹”外圍風圈的帶動海面水汽進入陸地,也是造成大量降水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2018年9月15日08:00,850 hPa等壓面上(圖2b),臺風中心位于菲律賓北部,同時臺風“山竹”北部與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銜接處有東北急流,南側有西南季風急流。2018年9月16日08:00(圖2d)副高脊線呈西北向,副高與臺風“山竹”相結合,副高西南側有強西北風。2018年9月17日,臺風“山竹”的中心移至廣西,由于地面摩擦的原因,臺風“山竹”強度逐漸減弱,風圈變小,此時臺風“山竹”帶來的降水在華南地區(qū)即將結束。
圖2 2018年9月15日(a、b)和16日(c、d)08:00 500 hPa(a、c)以及850 hPa(b、d)臺風“山竹”環(huán)流形勢變化(單位:dagpm)
研究發(fā)現(xiàn),海面溫度不僅是影響臺風發(fā)生和發(fā)展的因素之一,也是影響臺風運動的非氣象因素[4]。臺風具有“向暖趨勢”,即傾向于向高海表面溫度區(qū)域移動[5]。圖3為臺風“山竹”熱力條件變化圖。
圖3 臺風“山竹”2018年9月15日08:00(a、b)和16日20:00(c、d)500 hPa(a、c)以及850 hPa(b、d)等壓面上的溫度(填色,單位:℃)和風場(矢量箭頭,單位:m/s)分布
從500 hPa等壓面上溫度場和風場的變化來看,2018年9月15日08:00(圖3a),暖心位于臺風中心,臺風結構穩(wěn)定。2018年9月15日20:00(圖3c),臺風中心轉移到我國南海,南海此時為高海溫區(qū),適合臺風發(fā)展。暖心結構吸收海面能量后加強,較之前擁有更大的能量,使登陸廣東地區(qū)帶來降水的能力增強。高層平均溫度升高,中心溫度略有降低。在850 hPa等壓面上,2018年9月15日08:00(圖3b),臺風“山竹”離開菲律賓,進入南海。南海溫暖的高溫海域非常有利于臺風“山竹”暖心結構的維持和加強。2018年9月15日08:00(圖3d),明顯可以看出臺風“山竹”暖心溫度已經(jīng)由前一個時次的20℃上升至22℃左右,可以看出臺風“山竹”強度明顯增強,導致登陸我國后產(chǎn)生更強的降水。
臺風登陸陸地后,陸地表面切斷了從海洋表面到臺風的水汽和能量供應,低空急流成為臺風獲取水汽和能量的重要通道[6]。充足的水汽供應有利于熱帶氣旋暖心的維持,外部水汽輸送有利于熱帶氣旋雨帶的強對流活動,使華南地區(qū)降水增強。
從臺風“山竹”登陸前2018年9月16日08:00 700 hPa高度場(圖4a)的水汽通量分布可以看出,水汽集中在臺風“山竹”的眼墻和大風區(qū)。在850 hPa等壓面場上(圖4b)水汽范圍略有擴大,其中南海南側有來自印度洋的水汽輸送。2018年9月17日08:00 700 hPa等壓面上,由于臺風已經(jīng)登陸我國,地面摩擦導致臺風范圍擴散,風力將帶動海洋的水汽進入陸地。
孟加拉灣(10°N,95°E)至我國華南地區(qū),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的西南側和臺風的東南側將沿西南季風不斷向華南地區(qū)輸送水汽。副熱帶高壓以北,日本海區(qū)域(35°N,130°E)與臺風“山竹”北部有水汽輸送通道,稍弱于臺風“山竹”南部的通道,然而臺風“山竹”的降水程度較之前已經(jīng)加強。豐富的水汽條件為臺風“山竹”提供了潛在的熱能[7],延長了臺風“山竹”的壽命,造成了華南地區(qū)的強降水。
2018年9月17日08:00階段的臺風“山竹”水汽通量的輸送量達到最大。華南地區(qū)降水量達到最大。850 hPa等壓面上(圖4d)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南側,印度洋-南海低層水汽輸入到臺風內圍,稍弱于700 hPa等壓面上的水汽通量。所以對比垂直方向的水汽通量變化,水汽通量最大值在700 hPa左右。孟加拉灣、南海和日本海的水汽輸送是臺風“山竹”在華南地區(qū)造成降水的主要來源,其豐富的水汽通過低層急流輸送到臺風外圍,并通過臺風外圍的氣旋環(huán)流注入到內圍環(huán)流中[8]。
圖4 臺風“山竹”2018年9月16日(a、b)和17日(c、d)08:00 700 hPa(a、c)以及850 hPa(b、d)水汽通量分布(單位:g·cm-1·hPa-1·s-1)
本研究采用低層輻合、中尺度強對流暴發(fā)、渦度、上空的輻散或流出氣流等因子來分析出現(xiàn)100 mm以及1 000 mm的極端暴雨的成因[9]。
1)散度場。
從2018年9月16日08:00高低層輻合輻散分布看出,850 hPa上在21°N—23°N附近有輻合區(qū)(圖5b),在22°N附近,高層輻散強于低水平輻合(圖5a-b),高空流出氣流具有強大的“抽吸作用”[10],為上升運動提供動力條件,使得臺風“山竹”在陸地的強度維持。此時,200 hPa的高空急流區(qū)于2018年9月16日08:00(圖5a)位于21°N—23°N,靠近廣東南部沿海地區(qū),位于北風軸線上,是一個強烈的輻散區(qū)帶,南側輻散區(qū)保持在18°N—20°N,南側強烈輻散區(qū)的能量較弱于北側。北側強烈的輻散區(qū)于2018年9月16日20:00斷裂,高空臺風中心輻散區(qū)減弱發(fā)散,臺風中心周圍輻合區(qū)增多加強(圖5c),低空輻合區(qū)較上一時次有縮小集中的趨勢(圖5d)。但來自上層的輻散氣流仍具有強大的吸力,并為強降水提供動力提升,使該次暴雨的持續(xù)時間和降雨面積增加。2018年9月17日散度場強度減弱,低層仍有弱輻合運動造成降水。
圖5 2018年9月16日08:00(a、b)和17日(c、d)20:00 200 hPa(a、c)以及850 hPa(b、d)散度場(填色,單位:s-1)和高度場(等值線,單位:dagpm)分布
2)垂直速度。
垂直速度是影響降水程度的重要因素之一。低空的強烈上升運動與充足的水汽條件結合,配合對流不穩(wěn)定層結,就可以引發(fā)強降水。從臺風“山竹”的垂直速度變化圖(圖略)可以看出,在2018年9月16日08:00,臺風“山竹”即將登陸廣東地區(qū)前的高空垂直速度結構穩(wěn)定,中心有弱的下沉運動(21°N,116°E),東側和南側有強的上升運動。低空臺風中心有比較明顯的上升運動。到2018年9月16日20:00,臺風中心已經(jīng)轉移至廣東地區(qū),由于下墊面的轉換以及臺風風圈的影響,高空上升運動較上一個時段減弱但是區(qū)域擴大。由于摩擦作用造成低空上升運動加強且范圍擴大,強烈的上升運動造成廣東乃至廣西地區(qū)的強降水。
3)渦度場。
渦度場可以客觀反映臺風“山竹”的強度變化[11],其中臺風正渦度中心最大值一般位于500 hPa附近。從2018年9月15日12:00—16日08:00 500、850 hPa的渦度變化(圖略)可以看出,變化趨勢與加強趨勢是一致的。根據(jù)歷史臺風資料可知,這一階段的中心渦度值相對較高,臺風強度處于歷史平均高值。從臺風“山竹”的渦度場變化可以看出,正渦度區(qū)集中在臺風“山竹”中心附近(21°N,116°E),負渦度區(qū)或正、負渦度交叉區(qū)域距中心100 km左右,其中500 hPa渦度變化顯示出在登陸前24 h,臺風“山竹”中心的正渦度略有減弱,但是區(qū)域正渦度區(qū)域有擴大,說明環(huán)境場不斷有正渦量傳送到臺風中心,導致登陸后降水范圍更為廣闊[12]。
1)臺風“山竹”生成于廣闊溫暖的太平洋中心,吸收了大量的能量向我國移動。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的波動給它提供了大量的能量,暖心結構穩(wěn)定加強。中國下游上空的大氣溫度較高,含水量較高。東亞西風槽和副熱帶高壓控制著我國東部地區(qū),致使華南地區(qū)有產(chǎn)生中尺度對流的不穩(wěn)定條件[13]。
2)登陸后,西太平洋副高的維持,抑制了臺風的西行,有利于臺風登陸后的移速較慢,減少了能量的損失,為華南西北部的連續(xù)降水提供了穩(wěn)定的背景。由于下墊面由海表向陸表轉換,低層環(huán)流的強迫作用對臺風降水有較強的影響[14]。
3)臺風“山竹”登陸我國華南地區(qū)前,北側與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接壤,有東南急流,因此太平洋的水汽能夠通過東南急流傳輸?shù)轿覈娜A南地區(qū)。此外臺風南側還受到西南急流的影響,從孟加拉灣輸送水汽到南海和華南地區(qū),形成中國南方強降水的水汽條件。當進入高溫海區(qū)吸收的熱量與強烈的水汽通道輸送相結合時,流入的熱量和水汽減弱了臺風“山竹”膨脹冷卻的影響,導致臺風“山竹”低層溫度水平梯度小,是臺風“山竹”發(fā)展和維持的原因之一。
4)從臺風“山竹”的動力分析中可以知道,在臺風“山竹”的影響下,華南地區(qū)出現(xiàn)了強烈的高空輻散現(xiàn)象,在“抽吸作用”下,低層輻合上升運動加強。上層氣流強烈發(fā)散和強烈的西南氣流輸送是臺風“山竹”海上區(qū)域加強的重要原因。動力條件與水汽條件相結合促進了臺風“山竹”的顯著增強。受臺風“山竹”登陸后的西北運動和西風區(qū)北升的影響,水汽通量面積和輻散輻合面積相應向北移動,對臺風“山竹”降水增幅的發(fā)生有一定的作用。
影響臺風“山竹”對華南地區(qū)產(chǎn)生的降水因子還有很多。由于臺風影響產(chǎn)生降水的情況非常復雜,本研究分析可能仍有疏漏,還需要大量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