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云夢 徐金保
(北京市廣渠門中學 北京 100062)
《普通高中物理課程標準(2017年版)》指出:“科學探究”是指基于觀察和實驗提出物理問題、形成猜想和假設、設計實驗與制定方案、獲取和處理信息、基于證據(jù)得出結(jié)論并做出解釋,以及對科學探究過程和結(jié)果進行交流、評估、反思的能力.“科學探究”主要包括“問題”“證據(jù)”“解釋”“交流”4個要素[1].
對于“科學探究”《課程標準》明確指出:通過高中物理課程的學習,學生具有科學探究意識,能在觀察和實驗中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合理的猜想與假設,具有設計探究方案和獲取證據(jù)方案,使用不同方法和手段分析、處理信息,描述并解釋探究結(jié)果和變化趨勢;具有交流的意愿與能力,能準確表述、評估和反思探究過程與證據(jù)的能力,能正確實施探究過程與結(jié)果.由此可見,科學探究是物理學科核心素養(yǎng)之一,是學生通過學科學習而逐步形成的關鍵能力.
2019年高考北京理綜物理試題第23題,以課本“做一做:用傳感器觀察電容器的充電和放電”為背景,側(cè)重考查了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
【例題】(2019年高考北京理綜卷第23題)電容器作為儲能器件,在生產(chǎn)生活中有廣泛的應用.對給定電容值為C的電容器充電,無論采用何種充電方式,其兩極間的電勢差u隨電荷量q的變化圖像都相同.
(1)請在圖1中畫出上述u-q圖像.類比直線運動中由v-t圖像求位移的方法,求兩極間電壓為U時電容器所儲存的電能Ep.
圖1 u-q坐標軸
(2)在如圖2所示的充電電路中,R表示電阻,E表示電源(忽略內(nèi)阻).通過改變電路中元件的參數(shù)對同一電容器進行兩次充電,對應的q-t曲線如圖3中①、②所示.
圖2 充電電路
圖3 q-t曲線
a.①、②兩條曲線不同是______(選填E或R)的改變造成的;
b.電容器有時需要快速充電,有時需要均勻充電.依據(jù)a中的結(jié)論,說明實現(xiàn)這兩種充電方式的途徑.
(3)設想使用理想的“恒流源”替換(2)中的電源對電容器充電,可實現(xiàn)電容器電荷量隨時間均勻增加的目的.請思考使用“恒流源”和(2)中電源對電容器的充電過程,填寫表1(選填“增大”“減小”或“不變”).
表1 對比實驗現(xiàn)象
科學探究主要有4個要素組成,即“問題”“證據(jù)”“解釋”“交流”.
文獻[2]采用構成要素頻次統(tǒng)計的方法,對美國、加拿大等國家的科學課程文件中科學探究能力進行分析,歸納出科學探究能力的構成體系.表2是筆者對科學探究能力構成體系重組.
表2 科學探究能力的構成體系
下面從“問題”“證據(jù)”“解釋”“交流”科學探究四要素的角度對2019年高考北京理綜卷第23題進行分析,分析結(jié)果如表3所示.
表3 科學探究四要素角度的試題分析
本題完全源自課本,課本這樣描述:“先使開關S與1端相連,電源向電容器充電,這個過程可在瞬間完成.然后把開關S擲向2端,電容器通過電阻R放電,傳感器將電流信息傳入計算機,屏幕上顯示出電流隨時間變化的i-t曲線. ” 善于觀察的學生,很快發(fā)現(xiàn)問題:充電“瞬間完成”,放電時間大于6 s,同一個電容器的充電、放電過程時間為什么有這么大的差別?有沒有什么因素影響充電時間?其實還有一個問題,如何觀察充、放電過程?q-t變化過程不能直接觀察,需要轉(zhuǎn)化.電容器所帶電荷量的變化情況可以用電容器兩端電壓的變化表示.課本采用i-t來表示電容器充電過程是一個很值得去探究的問題.基于真實的電容器充、放電實驗,還可以生成一些物理意義明確的、中學生可以回答的、有探究意義的問題.筆者對課本實驗做了進一步實驗探究補充.
表4 實驗參數(shù)
提出的主要問題有:(1)電容器的充電過程如何觀察?(2)電容器的充電時間跟哪些因素有關?
RC電路中,電容器上的電壓不會瞬間躍變,當供電電壓從零躍變到E,或由E躍變到零時,電容器兩端電壓、電路中電流開始發(fā)生變化到逐漸趨于穩(wěn)定,可以視為暫態(tài)過程.暫態(tài)過程延續(xù)一定時間,變化不快,可以看成是準恒的,因此歐姆定律可以繼續(xù)適用.
學生對于部分電路歐姆定律已經(jīng)很熟悉,對于含有電容器的電路比較陌生.學生對于充電過程通過電阻的電流變化情況,可以提出合理的猜想和假設.把探究方案交給學生去思考、去設計.而不是簡單演示給學生看,把學生當成觀眾,甚至把學生的注意力引導到傳感器的“酷炫”上,或者單純從傳統(tǒng)應試角度出發(fā),把主要精力放在i-t圖像處理上.
對于(2)a問,基于歐姆定律,考查學生能否恰當收集相關信息,對“問題”進行假設、分析,再進一步尋找“證據(jù)”.
試題(2)b問“依據(jù)a中的結(jié)論,說明實現(xiàn)這兩種充電方式的途徑”,考查基于證據(jù)的相關問題解釋.
由歐姆定律可知
該式是電荷量q一階常系數(shù)微分方程,結(jié)合初始條件,得到充電時
若Ut=0.63E,此時充電時間t=RC;若Ut=0.95E
此時充電時間t=3RC;若Ut=0.99E,此時充電時間t=5RC.令τ=RC,若R=1 kΩ,C=1 μF,則τ=1 ms,在電容器不太大的情況下,教材中描述“充電過程瞬間就完成”是可以的.取Δt→0,則
可見在電源電動勢E一定(即電容器充電結(jié)束后電荷量一定)的情況下,電阻R越大,充電電流i越小,充電時間t越長.
圖4是不同電阻的充電實驗數(shù)據(jù).電容器儲存的電荷量q=uC,實驗中用u-t圖像替代q-t圖像.
圖4 不同電阻對應的u-t圖像
考慮到干電池的標準電壓與其工作電壓之間存在較大差異,電池本身的性能與其內(nèi)阻也會對實驗結(jié)果造成一定影響,故本次實驗分別采用了KORAD KD 3003D信號發(fā)生器作為恒壓源,它可以更準確地控制該電路的工作電壓.恒壓輸出3 V或6 V,R=2 000 Ω,R=1 000 Ω,R=333 Ω,C=3×10-3F的電容器充電過程中電容兩端電壓隨時間的變化規(guī)律如圖5所示.
圖5 信號發(fā)生器代替干電池后的u-t圖像
以信號發(fā)生器3 V-100 s采樣數(shù)據(jù)為例,計算過程Logger pro計算數(shù)據(jù)如圖6所示.
圖6 Logger pro計算數(shù)據(jù)
其余得到不同條件下,電流變化的離散程度的方法與上述方法相同.具體數(shù)據(jù)如表5所示.
表5 不同條件下,電流變化的離散程度σ
根據(jù)數(shù)據(jù)結(jié)果,在電源電動勢E不變的情況下,可以比對出隨著電阻的增大,電路中電流減小,且電流的離散程度較低,即更趨于“均勻充電”的恒流模式.因此可以驗證(2)b問:隨著電阻的增大,電路中電流越小,更趨于“均勻充電”的恒流模式,選擇圖線②;若想實現(xiàn)快速充電,則可以采取減小電阻的方式以增大電流,故選擇圖線①.
從“四要素”角度分析北京理綜卷第23題,科學探究教學也應該從“四要素角度”思考:有價值的“科學探究”的問題是基于真實的觀察和實驗;要堅持以學生為主體的“證據(jù)”形成過程;科學探究的解釋要基于“證據(jù)”,要體現(xiàn)物理主干規(guī)律、方法的應用;科學探究的“交流”要以新生成信息輸出為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