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董鵬磊
如果把2020年以“周”為單位進行分割,此刻,2020年12月14日正是50周的第一天,我站在歲末的網格里,回想3年的寫作生涯,有過艱辛,有過挫折,但帶給我更多的是感動和收獲。
還記得2019年8月份,我的一篇文章《薪火相傳的兩代電力人》第一次在國網河南省電力公司網站發(fā)表,看著文末自己的署名,激動萬分的我無以言表,把自己的文章默讀了兩遍,感覺還意猶未盡。
想想稿子的“成名”經歷:兩天兩夜,我?guī)缀醵肌扒丁痹陔娔X旁,文字一遍又一遍地從鍵盤上輸出,然后又因不盡如人意而被一遍遍地抹掉,到了晚上索性把筆記本電腦搬到家,寫到深夜,靈感退去,睡意襲來,整個人都是昏昏沉沉的,“擠”不出一個字,著急得眼淚在眼眶里打轉,但無助過后,繼續(xù)爬格,直到一點點靈感再次閃現(xiàn)。
我不是一個有天賦的人,但渾身卻有使不完的軸勁兒,我一直相信,我的努力和冬日的雪一樣,或早或晚,總會在不經意間悄然而至。
更讓我喜出望外的是,這次我聽到一位同事在《河南電力》雜志看完我的文章《原陽的燒餅》后,居然“饞”了起來,找到他當地的燒餅店買了一個“同款”。
隨后,同事問我是怎樣把人寫“饞”的?我說,當時忙完手頭的工作,已經下午1點多了,來回路程又怕耽擱了下午的采訪,決定在單位門口買個燒餅當午飯。走到半路,就聞到平鋪在燒餅爐上各種烤串的香味,孜然粉和辣椒油的天然組合,一下子把我肚子里的“饞蟲”勾住了。循著香氣,忍著饑餓,寫作靈感就來了。于是我又折回單位,坐在電腦旁,一個個字詞躍然紙上,不到半個小時,一篇《原陽的燒餅》趁著熱氣兒“新鮮出爐”。
現(xiàn)在想想,唯有文字與情感“同頻共振”,才會讓讀者有呼之欲出的共鳴。2020年,因為新冠肺炎疫情突然來襲,打亂了所有人的生活節(jié)奏,大家以最小的代價居家隔離。作為一名電力新聞工作者,又是一線抗疫醫(yī)生的家屬,我更能感同身受到忐忑、擔心、鼓勵的各種心境,當我聽到網絡視頻中“中國加油”“武漢加油”的聲聲吶喊,看到鐘南山院士在說完那句“武漢本來就是個英雄城市”后的熱淚盈眶,深夜,我再也無法入眠,于是爬起來,連夜寫下《疫情下的我們》。
我一直認為,靈感創(chuàng)作是“機緣”的點撥,是一件可遇而不可求的事,所以,我總喜歡在背包里備著筆和紙,有感而發(fā)時便要寫寫畫畫,既鍛煉了文字功底,又不放過用心、用眼感知的小細節(jié)。在寫《王星啟的七年之癢》時,全得力于“心眼合一”這個“法寶”。
剛開始,采訪國網原陽縣供電公司福寧集供電所營配班班長王星啟時,我盡量不打擾他的工作節(jié)奏,在一旁觀察、拍照。當我看到一位腿腳不好的大爺,拄著拐杖一出來就握住王星啟的手時,便知道我要的故事來了,端起相機趕忙抓拍,掏出筆紙,不落下他們的每句對話,動人的電力服務故事躍然紙上。
直到晚上7點多采訪結束,我正準備收拾相機時,王星啟妻子的一通電話改變了我的想法。為讓稿子更具可讀性,我決定采訪一下她,聽聽她的“畫外音”“碎碎念”,這篇稿子才算“圓滿” 。
2020年,我一直奔波在寫作的路上。曾幾何時,我也發(fā)問自己:累嗎?苦嗎?想過放棄嗎?但在下一秒,閉眼回想:文字,當我愛上它的那一刻,便拼盡全力、無法自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