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韓璐
文化建設是全面小康的重要內容,國家領導人對此十分重視。京劇作為國粹,在文化建設中有不一樣的地位。劉云山同志在看望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譚元壽時,了解完京劇藝術傳承發(fā)展情況后,表示要加大支持力度,挖掘和用好名師大家的文化成果,更好地傳承中華文化根脈。
譚元壽何許人也?他是國家級“非遺”傳人,重要京劇表演流派譚門的第五代嫡傳人,是目前京劇界輩分最高的藝術家之一。他較全面地繼承了譚派的藝術風格,又借鑒了余派傳人李少春等的表演藝術,是一位文武兼?zhèn)涞木﹦±仙?,于半個多世紀的舞臺實踐中,形成了自己的藝術特色。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不久,譚元壽參加了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京劇團,并隨團去朝鮮慰問志愿軍。此時,譚小培已病重,但仍鼓勵兒子譚富英和孫子譚元壽去朝鮮前線慰問演出。待譚元壽和父親歸來時,祖父已經(jīng)離開人世,他由此體會到何謂忠孝不能兩全。他化悲痛為力量,努力演好京劇。1952 年,他在上海為抗美援朝募捐義演,連演了15 場《野豬林》。
譚元壽的名字傳遍大江南北,是因為他在20世紀六七十年代演出了《沙家浜》。在當年,幾乎沒有人不知道《沙家浜》里的男主人公——指導員郭建光,也沒有人不認識其扮演者譚元壽。譚元壽扮演的郭建光很成功,當時竟無人能替,因此每場戲都得由他扮演。1965 年在上海演出時,譚元壽竟連演了40 場。面對這樣高強度的演出,譚元壽盡心盡力,不喊苦,不喊累,把郭建光的形象塑造得越發(fā)感人。
改革開放后,京劇藝術的發(fā)展迎來了新時代。譚元壽作為京劇老藝人,一直是北京京劇院的主力,他不顧年事已高,廣泛聯(lián)系同儕,為發(fā)揚國粹藝術搖旗吶喊,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他言傳身教,年過半百仍擔綱武生,出演了《黑水國》《龍鳳呈祥》《群英會》等劇目,功力不減當年。為了進一步傳揚國粹藝術,他先后為近20 部老戲錄音錄像,為發(fā)展京劇事業(yè)做出了巨大貢獻。
年齡大了,譚元壽覺得擔子反而更重了。為了向中國電影百年獻禮,譚元壽不顧90 歲的高齡,勇挑擔子,終于促成了京劇電影《定軍山》(新版)的誕生。他不僅要扶持兒子,還要教育孫子。為了在舞臺上表演得更加逼真,譚元壽曾經(jīng)剃過眉毛、做過眼袋,還要求兒子譚孝曾向他學習。譚元壽雖然不能到現(xiàn)場觀看兒子的演出,但是堅持通過觀看視頻給兒子指出毛病。孫子譚正巖才20 多歲,正是追趕時尚的年齡,在祖父的熏陶下也迷上了老生。譚元壽為其取名正巖,就是希望他能好好繼承譚家唱腔,將來有所成就。
有人說,一部譚家史,就是一部濃縮的京劇史。譚家作為梨園行的第一家族,7 代人見證、經(jīng)歷了京劇的形成與輝煌,他們傳承至今的不僅是一出出劇目,一個個演唱方式,還是跨越了時間與空間維度的人文遺產。2019 年5 月26 日,時年91 歲的譚元壽與譚孝曾、譚正巖一道登上首都劇場的舞臺,參加了由北京青年報和北京人藝聯(lián)手舉辦的“談藝說戲話北京”戲曲文化分享會,講述了譚家與京劇有關的100 多年的風雨故事。其中,譚元壽的一句話至今令人記憶深刻,那就是:“要學會吃虧、讓人,對別人厚才有自己的道,才有后代子孫的道?!边@句話,是譚家的立身之本,必將被譚家后人傳承下去,同樣也值得大家借鑒。
2020 年10 月9 日,著名京劇藝術家譚元壽離世了,但是譚家的梨園傳奇,中國京劇藝術的傳承發(fā)展,必將繼續(x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