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蓋州市婦幼保健院,遼寧 蓋州 115200)
宮頸癌是女性發(fā)生率較高的惡性腫瘤[1],其中妊娠相關性宮頸癌的發(fā)生率為0.02%~0.04%,宮頸癌每年新診斷病例中約3%發(fā)生于妊娠期[2]。近年來,隨著規(guī)范產前檢查的不斷開展,宮頸TCT的逐漸推廣,越來越多的宮頸癌和宮頸癌前病變(宮頸上皮內瘤變CIN)在妊娠期被發(fā)現(xiàn)[3]。宮頸癌是目前唯一病因明確,可以早發(fā)現(xiàn),早預防的癌癥。高危型人乳頭瘤病毒(HR-HPV)持續(xù)感染是宮頸癌的主要發(fā)病原因[4],99%的子宮頸癌都與生殖器官感染HR-HPV有關[5],因此妊娠期TCT篩查及HR-HPV補充檢測可以濃縮宮頸癌的高風險人群,及早發(fā)現(xiàn)CIN和及時阻止癌變進展。因此,現(xiàn)將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就診的妊娠期婦女TCT異常318例進行臨床觀察和產后隨訪,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隨機選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在本院常規(guī)產檢的妊娠期婦女,且孕前一年內未進行宮頸TCT檢查,無產科合并癥、胚胎移植者除外,共3610例。進行TCT檢查,篩出ASCUS及以上的陽性病變318例,納入研究對象并進行產后隨訪。入選對象孕12~34周,平均(18.4±2.3)周,年齡21~43歲,平均(31.6±4.1歲),分娩均選擇本院。上述指標妊娠期與產后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孕婦均充分知情同意。
1.2 方法
1.2.1 宮頸細胞學檢測方法:采集標本前1周禁上藥和性生活,細胞學宮頸刷在宮頸外口鱗柱上皮交界處采集后,保存液中備檢。新柏氏檢測系統(tǒng)進行細胞TBS分類診斷,結果≥ASCUS/AGC為細胞學陽性診斷。
1.2.2 HPV分型:對TCT篩查異?!軦SCUS的患者進行HPV檢測。以宮頸外口為中心使用宮頸刷在鱗柱交界處采集,將宮頸刷置入保存液中備檢。其結果顯示16、18、26、31、33、35、39、45、51、52、56、58、59、66、68、73、82高危亞型及7種低危亞型的定性結果。
1.2.3 陰道鏡檢查及活檢病理 TCT結果顯示ASC-US HR-HPV陰性孕婦可不行陰道鏡檢查,細胞學ASC-US且HR-HPV陽性;AGC、ASC-H、TCT≥LSIL無論HR-HPV陽性或陰性需進一步鏡檢(包括產后TCT陰性,HPV16和(或)18陽性)。使用3%的醋酸以及1%盧戈碘液對宮頸進行涂抹,在陰道鏡下觀察,如發(fā)現(xiàn)可疑病灶在陰道鏡指示下予以活檢,送病理檢驗。病理診斷根據(jù)世界衛(wèi)生組織制定的疾病分類標準進行。
1.3 觀察指標:觀察妊娠期與產后6周宮頸TCT異常的發(fā)生率,宮頸異常細胞HR-HPV感染率,陰道鏡活檢病理結果比較。
1.4 統(tǒng)計學方法:數(shù)據(jù)結果采用SPSS22.0中文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數(shù)資料以[n(%)]表示,采用χ2檢驗,當n<1時,采用Fisher確切概率法。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妊娠期與產后6周TCT的比較:妊娠期ASCUS/AGC及以上的陽性孕婦318例,產后隨訪305例,失訪13例。產后陽性婦女144例(47.21%)。產后TCT異常者較妊娠期比例明顯下降,P=0.000<0.01差異有顯著統(tǒng)計學意義。見表1。
2.2 妊娠期與產后6周HPV檢測結果的比較:318例孕婦進行了HPV檢查,其中陽性131例(41.19%)、陰性187例(58.81%);產后6周隨訪305例,失訪13例,HPV陽性110例(36.07%)、陰性195例(63.93%)。產后較妊娠期HPV感染下降不明顯,χ2=1.727,P=0.189,(P>0.05)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見表2。
表1 妊娠期與產后6周宮頸TCT篩查比較
表2 妊娠期與產后6周HPV檢測比較[n(%)]
2.3 妊娠期與產后6周陰道鏡下宮頸活檢病理結果:妊娠期139例孕婦進行陰道鏡下活檢,其中病理為慢性炎癥及CINI 86例(61.87%),CINII 36例(25.90%)、CINIII16例(11.51%)、鱗癌1例(0.72%);產后6周病理為慢性炎癥及CINI 93例(81.58%),CINII 11例(9.65%)、CINIII 9例(7.89%)、鱗癌1例(0.88%),妊娠期宮頸細胞學異常發(fā)展成為浸潤癌的危險性小,產后病變自然消退比例相對較高。χ2=13.043,P=0.001<0.01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見表3。
表3 妊娠期與產后6周陰道鏡下活檢病理比較[n(%)]
妊娠期由于受體內高雌激素水平影響,宮頸移行帶基底細胞增生活躍,脫落細胞核大、深染,類似不典型增生等表現(xiàn),甚至出現(xiàn)類似重度不典型增生改變[3,6]。宮頸上皮的脫膜反應、滋養(yǎng)層細胞核的增大、細胞質著色易與鱗狀上皮內高度病變(HSIL)及早期浸潤癌相混淆。易造成過度診斷[3]。并且妊娠期由于機體免疫力降低,容易增加HPV感染機會,降低HPV清除能力,造成HPV的持續(xù)感染。2015年,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CDC)的性傳播疾病治療指南提到,HPV感染不影響妊娠,但會引起宮頸癌或癌前病變,高危型HPV持續(xù)感染是引發(fā)宮頸癌的最主要原因,高危HPV檢測同樣是篩查宮頸疾病的有效手段[7-9]。
宮頸細胞異常ASCUS診斷重復性差,易發(fā)生診斷不足或過度診斷,是臨床的難題[10]。2018年國內最新發(fā)表的《妊娠合并子宮頸癌管理的專家共識》[11]中提出ASCUS可通過HPV來進行分流,陰道鏡檢查可用于HPV陽性者,而HPV陰性者可在產后6周再行復查,但ASC-H需直接行陰道鏡檢查,可疑病變進行活檢。對于細胞學檢查有異常的孕婦,可考慮行HPV檢測來分流,以提高宮頸篩查的敏感性[7]。本研究中,宮頸細胞異常HPV補充檢測,對ASC-H、AGC、TCT≥LSIL及HR-HPV陽性進一步鏡檢,對陰道鏡下圖像不滿意或可疑的惡性病變進行陰道鏡下活檢,妊娠期不推薦行宮頸管搔刮術[6]。妊娠期共活檢139例,CINII及以上高級病變53例,產后21例,較妊娠期明顯下降,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妊娠期診斷的CIN在產后大部分穩(wěn)定在CIN階段或逆轉為正常上皮,發(fā)展為浸潤癌的概率極低[6]。
妊娠合并宮頸細胞異常的管理,不同于非妊娠期,宮頸組織在妊娠期發(fā)生的改變在妊娠結束后6周左右可以恢復[12]。鑒于妊娠期未明確意義的非典型鱗狀上皮細胞(ASC-US)或LSIL產后自然轉陰率高,孕期不做處理,而>ASCUS不論HR-HPV陽性或陰性都應該陰道鏡檢查[12]。妊娠期的CINI 或LSIL患者首選隨訪;CINII~CINIII及HSIL的患者在排除宮頸癌浸潤癌后,可隨訪觀察,延長至產后6周復查[7]。妊娠期間可間隔8~12周進行細胞學和陰道鏡檢查,僅在診斷病變升級或懷疑宮頸癌時再次活檢,高度懷疑宮頸癌變時可考慮行診斷錐切術,建議于妊娠14~20周手術,避免在分娩前4周內手術[7]。因此妊娠期既要避免過度診斷、過度治療,又要避免誤診、漏診[2]。
本研究中篩查出妊娠26+3周,宮頸微小浸潤癌1例,孕婦知情同意要求繼續(xù)妊娠,共接受陰道鏡下活檢2次,未見病變發(fā)展,隨訪至37周剖宮產終止妊娠。產后6周陰道鏡活檢,宮頸錐切術病理:宮頸鱗癌IA1。目前,臨床上對于妊娠期宮頸微小浸潤癌的治療存在一定的爭議,李燕等[13]人分析了15例宮頸微小浸潤癌患者在陰道鏡及宮頸活檢等技術的監(jiān)測下嚴密隨診遲至胎兒成熟,產后再進行治療是可行的。因此,妊娠期宮頸癌的臨床處理較復雜,需要綜合考慮患者的臨床分期、病理類型及淋巴結轉移情況,還需要考慮患者的孕周、胎兒情況及對妊娠的意愿,個性化治療,人文化關懷[3]??傊捎谌焉锲诘奶禺愋?,宮頸細胞學篩查,HR-HPV檢測、陰道鏡及診斷性錐切等方法,應用于妊娠期宮頸細胞異常的診斷是安全可靠的[14]。妊娠期宮頸細胞異常及CIN具有較高產后消退率,但是需要在嚴密監(jiān)測下妊娠,產后進行再次評估及針對性治療,如果孕期病情進展或可疑浸潤癌,應積極干預[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