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生
(通許縣農業(yè)農村局,河南 通許 475400)
仔豬白痢又稱遲發(fā)型大腸桿菌病,由致病性大腸桿菌引起。該病是1月齡以內仔豬常見的急性腸道傳染病,以瀉出灰白色、瓦灰色糨糊狀有腥臭味的稀糞為特征,發(fā)病率高,死亡率低,是危害仔豬的重要傳染病之一,在養(yǎng)殖場中普遍存在。
病原以致病性大腸桿菌為主,該菌是革蘭氏陰性、中等大小的桿菌,主要血清型為O8、K88,周身有鞭毛,能運動,不形成芽孢,需氧和兼性厭氧,肉湯中增殖迅速,高度混濁,形成淺灰色易消散的沉淀物,在瓊脂平板上生成淺灰色濕潤菌落;在麥康凱培養(yǎng)基上形成紅色菌落。
該菌對外界抵抗力不強,50℃加熱30 min,60℃加熱15 min即可死亡,常用消毒藥均可迅速殺死。
一般飼養(yǎng)條件下的仔豬均可發(fā)生,以10~20 日齡的仔豬最易發(fā)病,病情也較嚴重。10日齡以內和1月齡以上的豬很少發(fā)病。該病一年四季均可發(fā)生,但以春秋母豬產仔季節(jié)最為常見。哺乳母豬乳汁過濃或過稀、豬舍衛(wèi)生條件差、氣候驟變、飼料中礦物質缺乏均可促使該病發(fā)生。從病豬體內排出來的大腸桿菌,其毒力增強,健康仔豬吃了被病豬糞便污染的飼料時就可引起發(fā)病,因此一窩小豬中有一頭下痢,如果不及時采取措施就會很快傳播給整窩及其他窩群。
病豬突然拉稀,排出白色、灰白色或黃綠色糨糊狀的糞便,有特殊的腥臭味,在尾、肛門及其附近常粘有糞便,畏寒脫水,呼吸次數(shù)增加,行為緩慢,毛色粗糙無光,體表不潔,食欲減少,發(fā)育遲滯。病程可長達5 w,多自然康復,死亡較少。此間若病菌進入血液則體溫升高,有的并發(fā)肺炎,呼吸困難,一般經過4~6 d死亡,病死率高低與飼養(yǎng)管理的好壞和及時治療有密切關系。
內臟沒有明顯的變化,僅胃腸道呈卡他性炎癥,胃內充滿氣泡并有胃炎,小腸內容物有氣泡,腸黏膜充血和出血,腸壁薄而透明,腸系膜淋巴結輕度腫大。
根據(jù)流行特點、癥狀、糞便的色澤和質地即可進行診斷。
多發(fā)生于寒冷季節(jié),大小豬幾乎同時發(fā)生腹瀉,大豬在數(shù)日內可康復,乳豬有部分死亡,應用免疫熒光或免疫電鏡技術可檢測出豬流行性腹瀉病毒,該病療效不明顯。
1 w內仔豬和產仔季節(jié)多發(fā),發(fā)病率和病死率較高,少有嘔吐,排黃色稀糞,病程為最急性或急性,小腸呈急性卡他性炎癥,十二指腸最嚴重,空腸、回腸次之,結腸較輕。能分離出大腸桿菌,一般來不及治療即死亡。
3日齡內仔豬常發(fā),l周齡以上很少發(fā)病,偶有嘔吐,排紅色黏糞,病程為最急性或急性,小腸出血、壞死,腸內容物呈紅色,壞死腸段漿膜下有小氣泡等病變,能分離出魏氏梭菌,一般來不及治療即死亡。
2~4月齡豬多發(fā),無明顯季節(jié)性,呈地方性流行或散發(fā)。急性型初期便秘,后期下痢,拉惡臭血便。耳、腹及四肢皮膚呈深紅色,后期呈青紫色。慢性者,便秘與下痢反復交替,糞便呈灰白、淡黃或暗綠色,皮膚有痂樣濕疹,盲腸、結腸有凹陷及不規(guī)則的潰瘍和偽膜,肝、淋巴結、肺有壞死灶等病變,能分離出沙門氏菌,綜合治療有一定療效。
加強對母豬的飼養(yǎng)管理,提高飼料質量,在母豬分娩前3 d,豬圈應徹底清掃、消毒,保持母豬乳房清潔。
加強對仔豬的飼養(yǎng)管理,仔豬出生后要注意保溫,盡早讓其吃到初乳,哺乳仔豬應提前開食,并補飼鐵劑,減少各種應激因素。
給臨產母豬或初生仔豬注射大腸桿菌基因工程苗。母豬分娩前15~25 d口服第二代雙價基因工程苗,如果疫情嚴重,在分娩前1 w加強免疫l次,劑量減半。
磺胺脒、乳酸鈣各0.5 g 加水和淀粉調勻,1 次灌服?;前冯邌斡?,每頭0.75~1.2 g,每日灌服2 次,連用2~3 d。肌肉注射0.5 ml痢菌凈,每天2次,2 d就可見效。
大蒜500 g、甘草l20 g,搗碎后加白酒500 ml 浸泡5~7 d,混入適量的百草霜(鍋底灰),混勻后分成40劑,每天每頭豬灌服1 劑,連用2 d 即可見效。另外還有一些中草藥治療方法,也比較簡單有效,如苦參湯、雙白蒜汁湯、白龍散等。
病豬對各種藥物的敏感性不同,使用某種藥物2 d后無效,應立即更換其他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