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茜
針織物自身具有獨特的編織方式與組織結構形態(tài),近年來興起的模仿經(jīng)典梭織物外觀的針織物,以針織組織結構承載經(jīng)典梭織物所具有的外觀特點與文化內涵,重塑了經(jīng)典梭織物的外觀與性能,而備受顧客青睞。然而,國內外對于基于本土文化的仿梭織針織物的設計理論研究并不多見。
李佳衡的《仿梭織風格緯編針織成型服裝的創(chuàng)新設計研究》和徐飔的《仿牛仔風格在針織服裝中的創(chuàng)新設計研究》是為數(shù)不多涉及仿梭織針織物的文章,主要針對仿梭織針織物的工藝實現(xiàn)進行了分析與闡述,研究集中在工藝實現(xiàn)層面,不涉及對經(jīng)典梭織物的文化與設計思路分析,而國外在仿梭織針織物設計實踐方面已經(jīng)有一定的成果,但對于設計思路及工藝實現(xiàn)手法,還沒有明確的理論梳理與總結分析。對于具有本土文化風格的仿梭織針織物亦是沒有具體的研究。鑒于此類仿梭織針織物在文化、設計、工藝上的獨特性與綜合性,本文將從文化、設計、工藝與審美角度對其進行綜合分析,歸納總結設計思路與實現(xiàn)方法,完善此類將文化、審美、科技相結合的創(chuàng)新紡織品的理論研究,同時為同類仿梭織針織物的設計開展提供理論與實踐的參考依據(jù)。
1、本土文化的概念
本土文化是較之于外來文化而言,在一定地域范圍內長期以來形成的,具有自身的深刻內涵并長期積淀傳承形成的精神與物質文化的綜合體。差異性和獨特性是本土文化有別于外來文化的特點。①現(xiàn)今市場中的服裝及紡織品也是以產品的形式承載著不同的文化內涵。具有本土文化特點的產品,其具有的高識別度的文化屬性,也使其有別于其他普通產品,形成自己特有的文化競爭力。可以使原本根植于該文化影響下的顧客,在文化上產生高度的認同感,使其自我認知與產品選擇之間產生高度匹配,進而對產品產生在其功能屬性之外的文化認同與情感依賴。②顧客對不同產品的選擇,也反映出其對產品所攜帶的文化屬性的認可。③攜帶文化屬性也是基于本土文化的仿梭織針織物,有別于普通的仿梭織針織物,并值得進一步開展研究的原因。
圖1:單一模仿梭織物外觀的針織物(圖片源自2013年Stoll針織電腦橫機秋冬產品冊)
圖2:單一模仿梭織物性能的針織物
圖3:同時模仿梭織物外觀與性能的針織物
2、仿梭織針織物的概念及分類
仿梭織針織物,是以針織組織工藝及后整理手法,來模仿并實現(xiàn)梭織物的外觀及性能的針織物。④針織物與梭織物由于制作原理及工藝手法不同,使其各具獨特的外觀與性能。由于仿梭織針織物主要從外觀和性能兩方面來模糊針織物與梭織物間的界線,因此,從仿梭織針織物的實現(xiàn)意圖上,可以將其分為三類:單一模仿梭織物外觀的針織物、單一模仿梭織物性能的針織物、同時模仿梭織物的外觀和性能的針織物。
單一模仿梭織物外觀的針織物,主要指通過針織的特有的組織花型、編織工藝及特殊的后整理手法,使針織物具有與梭織面料相似的外觀,同時兼具針織物的性能。如采用針織提花組織模仿人字呢面料的圖案和紋理等(圖1)。
單一模仿梭織物性能的針織物,主要指通過特殊手法使針織物在具有原本外觀特點的同時,具備梭織物的部分性能。通常,針織物由于采用線圈結構編織而成,其防風防水效果較差。通過涂層技術,可以在針織物的正面或背面添加具有防風、拒水效果的涂層,使針織物具備梭織物的某些性能,同時呈現(xiàn)針織物的外觀形態(tài)(圖2)。⑤
同時模仿梭織物外觀與性能的針織物,主要指通過針織組織與工藝,結合其他特殊工藝手法,使針織物在具有梭織物外觀的同時也具備梭織物的某些性能。將采用可做縮絨處理的羊毛紗線來編織提花針織物,經(jīng)過高溫水洗處理后,針織物結構變模糊,呈現(xiàn)毛呢織物的外觀特點,針織物變得厚實挺括,而針織物的彈性也被極大削弱,其性能趨向梭織物(圖3)。⑥
3、基于本土文化的仿梭織針織物的概念
基于本土文化的仿梭織針織物屬于仿梭織針織物。就仿梭織針織物的設計題材而言,是以經(jīng)典梭織物作為模仿對象,采用針織工藝手法模仿梭織物的外觀效果,其編織方式依然采用針織的線圈結構,因此既具有梭織物的外觀視覺效果,又具有針織物的組織結構?;诒就廖幕姆滤罂椺樋椢镏饕獮閱我荒7滤罂椢锿庥^的針織物,也有少數(shù)同時模仿梭織物外觀與性能的針織物,如模仿經(jīng)典毛呢織物的仿梭織針織物。
就其特點而言,基于本土文化的仿梭織針織物,有別于普通仿梭織針織物,具備以下三個主要特點:(1)織物以對梭織物的外觀模仿為主要手法。(2)織物具有鮮明的本土文化特征。(3)織物具有針織物的組織結構及性能。此外,也將基于此類仿梭織針織物的特點對具有不同文化特點的仿梭織針織物進行分析研究。
近年來借助針織特有的組織工藝手法模仿梭織物外觀及性能的針織物不斷涌現(xiàn),這類仿梭織針織物的出現(xiàn),打破了傳統(tǒng)梭織物與針織物在外觀和性能上的界線,尤其在對梭織物外觀模仿方面,表現(xiàn)出對具有本土文化特點的經(jīng)典梭織物的模仿趨勢。在此趨勢下設計的針織物,兼具經(jīng)典梭織物的形式美感與針織物的性能優(yōu)勢,為紡織品的研究與創(chuàng)新帶來了新的視角和思路。
1、仿蘇格蘭格紋呢的針織物
源自15~16世紀蘇格蘭高地氏族的格紋面料,其產生與演變折射出蘇格蘭高地社會制度的變遷與文化的表達,具有鮮明的蘇格蘭本土文化烙印。在歷史上既代表了當?shù)氐牡赜蛎褡屣L格,同時也以不同的顏色及圖案分割在高地氏族的身份認同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這類格紋毛呢面料最初采用當?shù)氐难蛎鳛樵牧?,用梭織方式制作而成,不同高地氏族擁有自己特有的格紋樣式,通常相同地域高地氏族格紋的色彩和紋樣具有相似性,這也是其文化和身份的象征。也有蘇格蘭斯圖爾特皇室的代表格紋(圖4)。⑦
圖4:皇室斯圖爾特格紋
圖5:仿蘇格蘭格紋呢的提花針織物及服裝
圖6:縮絨處理的針織物
圖7:仿牛仔布的提花針織物
代表著針織編織最前沿技術的德國STOLL針織電腦橫機公司,2013年秋冬產品冊采用針織組織工藝,對經(jīng)典的蘇格蘭格紋面料進行再設計。采用細針型編織的芝麻點提花組織來表現(xiàn)蘇格蘭格紋呢面料,針織物對蘇格蘭格紋呢面料的圖案紋理進行模仿,在外觀上具有梭織面料的圖案特點,具備針織物肌理的同時具有針織物的彈性(圖5)。除直接采用芝麻點提花表現(xiàn)蘇格蘭格紋呢面料外,也可采用縮絨羊毛紗線,對編織完成的針織提花織物進行縮絨處理,使其在細節(jié)肌理上也具備蘇格蘭格紋呢面料的特點(圖6)。經(jīng)過縮絨處理的針織面料彈性會變小,但面料彈性依然優(yōu)于同類梭織面料。
2、仿牛仔布的針織物
牛仔布(Denim),也音譯成丹寧。牛仔布與牛仔褲是相伴而生的,源自16世紀的意大利港口城市熱那亞(Genoa)的商船水手所穿的褲子,早期的牛仔褲面料采用帆布制作而成,顏色是棕色。其后在1855年由李維斯·特勞斯從法國進口藍色粗斜紋棉布取代棕色帆布,奠定了現(xiàn)代牛仔褲的基本面料和色調。牛仔服及牛仔面料于美國西部淘金熱時期飛速發(fā)展,其便捷的造型與耐磨損的面料特點使其逐漸發(fā)展為全球化服裝。牛仔褲產生與發(fā)展的過程,使其功能性發(fā)揮到極致的同時,以服裝的形式表現(xiàn)出開拓創(chuàng)新、追求個性、平等自由的美國文化特征。⑧
德國STOLL電腦橫機公司2014年春夏的牛仔系列產品,采用針織雙色提花組織模仿牛仔面料的斜紋肌理,并局部采用針織浮線組織,塑造打磨做舊效果,豐富了牛仔面料及服裝的外觀質感和細節(jié)(圖7)。如果采用色紡紗線進行編織,可以更好地體現(xiàn)出牛仔布的色彩及斑駁的肌理效果。在兼顧外觀效果的同時,針織牛仔面料較之梭織牛仔面料,具有更好的彈性,質感也更加柔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傳統(tǒng)牛仔面料穿著的舒適性與運動機能性。⑨
圖8:扎染面料
圖9:仿扎染布的針織提花織物
圖10:經(jīng)扎染處理的針織物
圖11:艾德萊斯綢
3、仿扎染布的針織物
扎染布的工藝是我國古老的傳統(tǒng)印染工藝之一,是依據(jù)設計好的圖案,用針和線將梭織物的局部縫合,或直接用線捆扎,然后抽緊扎牢,使織物局部皺疊在一起,染色時褶皺處不易上染,而未扎結處則容易著色,從而形成別有風味的暈色效果與文化審美特點(圖8)。⑩
在2016年的上海國際流行紗線展會(Spinexpo)上,模仿傳統(tǒng)藍染紡織品及扎染手法的針織物也頻繁出現(xiàn)。織物采用針織提花組織及深淺不同的藍色紗線,模仿扎染產生的不規(guī)則暈染圖案,實現(xiàn)扎染效果(圖9)??椢镏苯硬捎冕樋椌暺结樋椢镞M行扎染,來實現(xiàn)扎染面料特殊的色彩圖案效果(圖10)。?
4、仿艾德萊斯綢的針織物
來自新疆的艾德萊斯綢,以其豐富絢麗的色彩、極具地域特色的圖案、輕盈飄逸的質感,以及扎經(jīng)工藝形成的模糊審美效果而著稱(圖11)。
艾德萊斯綢通常采用雙色組合、主色搭配配色和多色組合三種色彩組合方式。?
多種色彩組合的艾德萊斯綢配色方式,在艾德萊斯綢的制作中是最為復雜的一種,同時在同一橫行采用多種色彩的紗線編織多色圖案,對于針織編織工藝而言也比較復雜。因此,嘗試采用針織特有的編織手法在降低編織織造難度的同時,也能夠呈現(xiàn)色彩繁多的彩色圖案效果??椢飶陌氯R斯綢中提取桃紅、翠綠、黑色、白色,以空氣層提花組織作為基礎,在色彩交錯過渡部分,采用彩條組織或混紗編織的方式實現(xiàn)不同彩色紗線間的過渡。具體而言,彩條組織是通過在兩種色彩過渡部分編織不同寬度的彩條來實現(xiàn)色彩的過渡(圖12)。而混紗編織,是通過兩根到兩根以上的紗線合股,在編織時改變合股紗線的色彩配比來實現(xiàn)色彩間的過渡。最終通過多種色彩的漸變與過渡,實現(xiàn)豐富多彩的圖案效果。而仿艾德萊斯綢針織物的圖案部分,由于采用不規(guī)則的翻針工藝,使圖案產生模糊而斑駁的視覺感,亦如扎經(jīng)工藝織造的艾德萊斯綢。
對具有本土文化特點的經(jīng)典梭織物進行模仿,需要以傳統(tǒng)梭織紡織品的地域文化研究為背景,以傳統(tǒng)梭織紡織品包含的設計元素分析提取為基礎,同時以現(xiàn)有的針織仿梭織的工藝手段為支持,來進行仿梭織針織物的設計創(chuàng)新。以下就從這三個方面分析其設計思路與方法。
1、深入研究織物產生的地域文化背景
具有本土文化特點的梭織物,其文化內涵的遷移是建立在深入理解梭織物文化內涵與準確提取設計元素的基礎上。深入了解其產生的地域文化,了解其地域人文是如何影響經(jīng)典梭織物的形成,有助于準確地提取其具有的設計元素,并在設計元素整合的基礎上,將其文化內涵及外觀形式以針織物的方式展現(xiàn)出來。
2、準確提取經(jīng)典梭織物的設計元素
梭織物所具有的設計元素通常包含:色彩、圖案、質感、工藝、材質等。在提取經(jīng)典梭織物的設計元素時,要明確其最凸出的特點。通常以色彩圖案作為核心設計元素的織物,需要對其常用色彩、色彩搭配、圖案題材及構圖特點進行重點分析。如上文對基于本土文化的仿梭織針織物的分析中,涉及的蘇格蘭格紋呢、艾德萊斯綢,都具有鮮明獨特的色彩搭配方式及圖案題材特點,這是經(jīng)典梭織物辨識度最高的核心元素,因此采用針織方式來呈現(xiàn)時,會首先凸出其色彩及圖案元素。再如,在對仿牛仔布的針織物進行設計時,牛仔面料的紋理與質感則是其最凸出的設計元素,用針織紗線及針織組織對斜紋面料的紋理及做舊質感進行有效模仿,可以直接體現(xiàn)牛仔面料的特點。
圖12:仿艾德萊斯綢的空氣層提花針織物
3、恰當選擇符合核心設計元素的實現(xiàn)手段
在設計實現(xiàn)過程中,需要在明確織物核心設計元素的基礎上,選擇適合呈現(xiàn)該元素的紗線、針織物組織花型、針織機機型、針織物密度、針織物后整理方式,使設計的仿梭織針織物,在貼近經(jīng)典梭織物外觀特點的同時,能夠在織物性能上兼具針織物的特性。
在紗線選擇上,要選擇與模仿梭織物相同或相近色彩、材質、質感的紗線,紗線支數(shù)同樣需參考梭織物的厚度。如仿牛仔布的針織物,在紗線選擇上就以色紡紗線來體現(xiàn)牛仔面料的做舊和褪色效果。
在針織物組織結構上,選用的針織組織花型將直接影響仿梭織針織物的最終呈現(xiàn)效果。通常針織提花組織、襯緯組織可以用來模仿以色彩、圖案為核心設計元素的梭織物。而浮線組織、紗羅組織、添紗組織、襯墊組織、襯緯組織,適于模仿以質感、肌理為核心設計元素的梭織物。
在針織機型及針織物密度的選擇上,可依據(jù)梭織物的薄厚、質感及依此選擇的紗線來定。
在針織物后整理方式上,主要依據(jù)梭織物的特點,對已經(jīng)編織完成的針織物進行后整理,如仿毛呢的梭織針織物即是以縮絨的后整理方式使其在外觀質感上更貼近模仿的梭織物。此外,還可以采用抓絨、針刺等特殊的后整理方式,實現(xiàn)梭織物的外觀效果。
國內外眾多具有本土文化特點的仿梭織針織物的層出不窮,表明仿梭織針織物的設計開發(fā)具有可行性與可實踐性。在此趨勢下,基于本土文化的仿梭織針織物的設計研究,在外觀上追求與梭織物的相似性,不僅使針織物具有經(jīng)典梭織面料擁有的本土文化內涵與屬性,也為針織物的設計帶來更多新意和空間。同時,也使得本土文化影響下產生的紡織品,其外觀呈現(xiàn)形式與品類更加豐富,文化承載形式得到拓展,也滿足了當下文化多元化與個性化的需求。
此外,基于本土文化的仿梭織針織物,盡管模仿的經(jīng)典梭織物品類特點不同,然而其設計思路和方法具有共通性。對于根植于本土文化的梭織物,如中國云南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的蠟染,中國古代傳統(tǒng)織錦等紡織品,也同樣可以借鑒此類研究方法,通過對具有本土文化特色的梭織物紡織品的文化藝術背景深入研究,進而提取其特有的設計元素,結合針織特有的工藝手法,進行仿梭織針織物的設計與制作。這種設計思路和方法對于基于本土文化的仿梭織針織物的設計研發(fā)具有普遍適用性。
注釋:
① 祝帥:《在本土與全球之間——“平面設計本土化”的理論與實踐》,中央美術學院,2006年,第9-15頁。
② 陳曉莉:《服裝設計本土化初探》,《遼東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第10期,第128-130頁。
③ 周旭、易心:《淺談現(xiàn)代設計中的本土文化意識》,《設計藝術》,2008年第1期,第101-103頁。
④ 李佳衡、郭瑞萍:《仿梭織風格針織面料的創(chuàng)新設計》,《針織工業(yè)》,2017年第2期,第73-77頁。
⑤ 張茜:《涂層針織物的外觀設計及應用分析》,《毛紡科技》,2020年第7期,第54-58頁。
⑥ 張茜:《基于羊毛縮絨性的針織物設計》,《毛紡科技》,2020年第4期,第29-33頁。
⑦ Donald William Stewart. “Old and Rare Scottish Tartans with historical introduction and descriptive notices”,Scottish Antiquary Or Northern Notes & Queries, Edinburgh: G. P.Johnson, 1893, pp.14-22.
⑧ 周英:《牛仔褲承載的美國文化》,《江蘇外語教學研究》,2019年第3期,第68-70頁。
⑨ 徐飔、郭瑞萍:《仿牛仔風格針織成形面料的創(chuàng)新設計》,《針織工業(yè)》,2017年第8期,第20-23頁。
⑩ 劉素瓊、高衛(wèi)東、梁惠娥:《以我國遺存絞纈物為對象的傳統(tǒng)扎染技藝研究》,《紡織學報》,2014年第10期,第100-104頁。
? 尹艷梅、徐麟健、朱寒宇:《針織服裝設計中的手工藝裝飾應用》,《針織工業(yè)》,2009年第12期,第29-31頁。
? 徐紅、楊璐萍:《艾德萊斯綢紋樣設計工藝探討》,《絲綢》,2015年第9期,第37-3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