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文軍
我現(xiàn)在買書自由了,但讀中學時,買書卻是一件很奢侈的事。倒不是因為怕家里人說“書,吃不得、用不得,買來做啥”,而是零花錢實在有限,很多書只能拿起看看,放在心口貼一貼,最后搖搖頭放下。
好在買不起貴的書,還能淘到便宜的書。
我淘到的第一個寶貝,是半套20世紀70年代末出版的《閱讀與欣賞》,是從一家理發(fā)店淘來的。店的東北角有個小書架,擺了些舊書,想買的話,可以談價。經(jīng)過一番笨嘴笨舌的討價還價,我以很優(yōu)惠的價格買下了它們,覺得很值。那時,我剛剛接觸讓人頭疼的文言文,盡管費了好多腦細胞把全文背出來了,可文章究竟是什么意思,還是云里霧里。有了這套書,就不一樣了。課本上的文章,什么《師說》《與朱元思書》《出師表》《小石潭記》《岳陽樓記》《前赤壁賦》,它都有;課本上提到但沒有的文章,什么《陳情表》《觸龍說趙太后》《后赤壁賦》,它也有。每次上課前,我都會提前把相關的解讀看上一兩遍。解讀它們的,都是臧克家、周振甫、周汝昌等前輩名家,我等于是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雖然我看得一知半解,但應付老師的提問也綽綽有余了。這讓我不再害怕文言文,甚至迷上了古詩詞,對我后來的寫作風格也有一定的影響。
我淘到的第二個寶貝,是一本《一日一詞》,是從縣城的新華書店里淘來的。那天,我沿著書架一本本看過去,走到腿麻的時候,終于看到了一本價格很親民的書。一日一詞,也就是說,整本書有365首詞,價格卻只有《宋詞三百首》的五分之一,多劃算!我當機立斷買下了它。書的紙頁確實很薄,正面能透出反面的字,翻起來得小心翼翼,不然會撕壞。不過,這確實是好書,我第一次知道,原來在宋以前的唐和五代已經(jīng)有詞了。這讓我明白,很多事情不是絕對的,在考慮問題和發(fā)表觀點時,千萬不要情緒化、絕對化。
有時候,我還抄書。
中學時,學校里有了像模像樣的圖書館,有好幾千冊藏書,空閑的時候,可以去借閱。每本書的借閱時間是1個月,超過了時間,圖書館會貼超期公告,還要罰款。記得我那時借了不少好書,有《飛向人馬座》《海底兩萬里》《詠月詩選》《相對論淺析》《唐詩宋詞煉字煉句例話》《老殘游記》《辛棄疾詞選》等。
每次臨近歸還的日期,我都會拿出筆記本,大段大段地抄寫。我知道,書還了就會被別人借去,再次借到,就不知道是猴年馬月了。抄書的過程既痛苦又幸福,手指上的老繭更厚了,視力更差了,但記得卻比單純讀書要牢固??上У氖牵斈瓿瓡墓P記本已經(jīng)找不到了。在哪里呢?何時丟的呢?不知道了。
我不會向人討要吃的、喝的、玩的,但討過書。
在我的書架上,有一本珍藏的書,是當年厚著臉皮向朋友討來的——魯迅的《故事新編》。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發(fā)現(xiàn)了一個新世界:原來,故事還能這么寫;原來,許多電影里的經(jīng)典橋段,魯迅先生早就用過了?!侗荚隆防铮昝珊秃篝嗟谋燃?,多么有畫面感,簡直是兩個絕世高手的對決!《理水》里,博士們半英文半中文的嘰里咕嚕,多像無厘頭電影里的吵架情節(jié),而且不但好笑,還有深刻的思想在里頭,有戰(zhàn)斗精神在里頭。還有一些用詞,一“匹”小麻雀、“摸”到鉆火家伙,多么精準!我第一次知道,原來魯迅先生的文章也沒有那么可怕,千萬不要看到這個名字就產(chǎn)生畏懼心理。
中學時代真是讀書的好時候。我很遺憾那時沒有好好看更多書,而是把很多時間放在了玩上。我那時知道很多作者的代表作,什么干寶《搜神記》楊慎《升庵詩話》文震亨《長物志》沈括《夢溪筆談》劉勰《文心雕龍》,但基本上沒看過,甚至至今沒看過。我真覺得遺憾!
親愛的中學生朋友們,在這個買書不再奢侈的時代,請好好看書吧。
推薦的詩
慶東原
元 · 張養(yǎng)浩
鶴立花邊玉,
鶯啼樹杪弦,
喜沙鷗也解相留戀。
一個沖開錦川,
一個啼殘翠煙,
一個飛上青天。
詩句欲成時,
滿地云撩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