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敬菲
久居城市,不少人希望找個依山傍水的地方度假。位于兩廣交界處的賀州就是這樣一個交通便捷、風景秀麗、民風淳樸、有山有水的好地方,賀州也是漢、壯、瑤多民族聚居地,民俗迥異而又相互融合,各民族文化異彩紛呈,當地的古村鎮(zhèn)至今仍保持著古樸與神秘。
賀州市位于廣西壯族自治區(qū)東北部,有著2000多年的歷史,古稱廣信地區(qū),是廣文化的發(fā)源地,廣東、廣西、廣州的地名都源于此地,它亦是海上和陸上“絲綢之路”的連接點,還是大西南進入粵港澳最便捷的通道。
作為一個多民族聚居地,賀州境內現有漢、瑤、壯、苗、侗、仡佬等20多個民族,以瑤族人口最多。作為瑤族的世居之所,賀州有全世界僅有的一個瑤族支系—土瑤。土瑤的服裝非常有特點,男性著短衣長褲,以藍色為主,白色為襯,頭上包白色毛巾;女性衣長如旗袍,頭戴用桐樹片制成的圓形木帽,配以紅、黃、青、藍毛線作扣帶,鮮艷奪目。每逢節(jié)日,土瑤姑娘還會圍上五色毛線編織的佩裙,背上五彩毛線做的網袋。土瑤的長桌酒有別于其他瑤族支系。長桌長的能坐兩三百人,短的也可坐五六十人。每逢山寨有自遠方而來的客人,四鄉(xiāng)八寨的土瑤人翻山越嶺云集一處,擺開長桌酒歡迎遠客。觥籌交錯間,齊唱勸酒歌、勸菜歌,氣氛像過年一樣熱鬧。
除了濃郁的民族風情,賀州其他的旅游資源也不少,喜歡自然景觀的可以去姑婆山、十八水原生態(tài)公園、大桂山國家森林公園、玉石林景區(qū)、鐘山十里畫廊、昭平大腦山茶場等地游覽;想泡溫泉的可以去賀州溫泉、南鄉(xiāng)溫泉或是里松溫泉和黃花山溫泉體驗一番;還有八步區(qū)蓮塘江氏客家圍屋、昭平樟木林石城圍屋等客家建筑可供欣賞;更有英家村中共廣西省工委歷史博物館、中共廣西省工委黃姚舊址等紅色文化遺產。至于飲食方面,賀州當地的飲食習慣跟廣東很像,炒石螺、田螺煲、炒粉、雞爪煲、鴨嘴煲、湯粉、螺螄粉、黃鱔飯……各類燉品也很常見,這里的粥頗有名氣,老字號的光明粥店、九龍粥店、銀洲粥店都值得推薦。姑婆山米酒、茶葉,黃洞瑤鄉(xiāng)的板栗、八角和蜂蜜,都是極好的土產手信,帶回家,又是一份田園休閑的記憶。
黃姚古鎮(zhèn)位于昭平縣東北部,與賀州市相距60千米,是一座嶺南文化與峰叢山水完美融合的千年古鎮(zhèn),素有“詩境家園”之稱。古鎮(zhèn)發(fā)祥于宋朝,興建于明朝萬歷年間,鼎盛于清朝乾隆年間。由于鎮(zhèn)上以黃、姚兩姓居多,故名“黃姚”。
古鎮(zhèn)不大,按九宮八卦陣式布局。小橋流水、參天古榕、青石古街和楹聯牌匾被稱作“黃姚四絕”。鎮(zhèn)內有“六多”,山水巖洞多、亭臺樓閣多、寺觀廟宇多、祠堂多、古樹多、楹聯匾額多,鎮(zhèn)中有山必有水,有水必有橋,有橋必有亭,有亭必有聯,有聯必有匾。
黃姚四面皆山,易守難攻,且交通不便,所以村鎮(zhèn)長時間處于半封閉狀態(tài),數百座古老的民居、眾多的文物因而得以保存。
走進古鎮(zhèn),時光仿佛停住了腳步,一切是那么安詳與靜謐。這里雖沒有江南水鄉(xiāng)的富庶與繁華,卻有著鳳凰古鎮(zhèn)和麗江古城已遺失的古樸與寧靜。
漫步古鎮(zhèn),被歲月磨得異常光滑的青石板路,透著滄桑的磚瓦房,靜靜流淌的小河都在訴說著歷史的痕跡和悠悠的古韻,難怪很多學畫的學生和攝影愛好者來此采風。
青石古街被譽為黃姚一絕,充分體現了工匠們的聰明與才智。它們鋪砌于清朝順治年間,各條石板間不用任何黏合物,全靠準確的計量,讓石板牢牢地拼接在一起。每條街巷下方都布有相互連通的排水道,雨水可沿著排水道排出古鎮(zhèn),鎮(zhèn)中的街道因而不會積水。街道與街道之間均為丁字路口,寓意丁財兩旺。
在這些青石古街中,安樂街是古鎮(zhèn)最主要的商貿街區(qū)之一,位于古鎮(zhèn)中部,因安樂寺而得名,有著安居樂業(yè)之意。安樂街的繁華始于清嘉慶元年(1796年),街道兩旁鋪面林立,熱鬧非凡。金德街與安樂街相連,是鎮(zhèn)內保存最完整的一條明清建筑古街,寓意黃姚的商賈誠信待人,以德取財,“金德”精神也成為黃姚精神的寫照。很多影視劇均曾在此拍攝取景。迎秀街是黃姚的中心街,也是古鎮(zhèn)最寬闊的石板街。歷史上,從昭平縣城方向來黃姚,皆由西門樓經此街進入古鎮(zhèn)。相傳此街建成之時,恰好有人考中秀才從縣城歸來,因此以“迎秀”作為街名。鯉魚街因街中有凸石形似一條長約二尺的鯉魚而得名。無論老人小孩,從這里走過,從未有人被它絆倒或扭傷腳,故稱之為“盤道石魚”。
除了青石古街,黃姚古鎮(zhèn)的古戲臺也值得一觀。古戲臺始建于明嘉靖三年(1524年),至今仍在使用。整座戲臺平面呈“凸”字形,單檐歇山頂,是帶后臺、廂臺、邊欄的亭閣式戲臺。臺柱四腳下埋有四個大水缸,臺上唱戲,臺下即回聲共鳴,非常特別。戲臺兩側有一對楹聯:“聞其聲樂則生矣,不妨既竭耳力;觀其色人焉瘦哉,正須繼以心思。鑼鼓喧天,管弦悅耳,共慶清平樂;霓裳漫舞,羽曲高歌,齊呼可以興?!笨箲?zhàn)時期,我國著名戲劇家歐陽予倩曾在這里登臺演出。
圍繞古鎮(zhèn)走上一圈,你會發(fā)現,古鎮(zhèn)的防御措施相當嚴密,門樓、寨墻、河流就是古鎮(zhèn)的第一道防御系統。古鎮(zhèn)有東、西、南、北四道城門,門樓多為兩層,上層用來守望站崗,建有圓形或方形的瞭望口,此外,左右兩旁還有長方形的小孔,作為防御時的射擊口。四門中,東門樓建于清初,乾隆年間重修,平面為正方形,磚瓦結構,歷史上是進出黃姚的門戶。門樓北連真武山城墻,南以姚江為護城河,西與街巷民居屋墻相連,組成一個合圍的屯堡,是防御功能最強、保存最完整的一座門樓。
亦孔之固也是古鎮(zhèn)一座重要的門樓。建于清初,得名于《詩經》中的“天保定爾,亦孔之固”。意為上天保佑這里的安定,自然非常穩(wěn)固。該門樓為兩層,上層為樓,用于守望站崗;下層為門,用于通行。在古鎮(zhèn)中,這種結構的門樓往往設置在主街的外出口,具有極強的防御功能。
清康熙至乾隆年間,古鎮(zhèn)人口迅猛發(fā)展,經濟空前發(fā)達。各氏族之間為了擴充勢力,團結一致對外,更為求人財興旺、澤被后代,紛紛籌集資金在鎮(zhèn)上選址建造宗祠,因此黃姚古鎮(zhèn)祠堂頗多,鎮(zhèn)上幾乎每個大姓都有自己的宗祠。時至今日,鎮(zhèn)內仍有各姓氏宗祠11座,它們結構規(guī)模雄偉壯麗、裝飾豪華考究,古家祠、吳家祠、梁家祠、郭家祠、司馬第等都是其中的佼佼者。各宗祠門前修建石階,然后是寬闊的門廊,進入大門,兩側是廂房,正中為天井,旁邊是小花園,天井正面是高大寬闊的正座,安放歷代先祖牌位和祭祀用品。由于當時的建筑工匠都來自湖南,各姓氏宗祠的建筑風格基本一致,均采用磚石結構,雖歷經百年滄桑,仍金碧輝煌。
抗日戰(zhàn)爭時期,黃姚為敵后根據地,大批愛國人士從桂林來到黃姚,如何香凝、高士其、歐陽予倩、千里駒等,至今鎮(zhèn)上依然保留有這些名人的故居。
每年農歷大年初二,黃姚古鎮(zhèn)分外熱鬧。晚上8點開始,當地居民自發(fā)聚集,舉行一年一度的提燈晚會,當地人稱“舞魚龍”。人們打扮成蚌鱉、文人武將,舞著長龍和醒獅,舉著魚燈,一路敲鑼打鼓,穿行在鎮(zhèn)中的大街小巷,圍繞古鎮(zhèn)巡游一周,祈愿來年國泰民安、風調雨順、五谷豐登,共同慶賀新年,祈望日子越過越紅火。
姑婆山國家森林公園距賀州市區(qū)僅21千米,總面積8000公頃,集“雄、奇、秀、幽”于一體,具有峰高谷深、山勢雄偉、森林繁茂、瀑飛溪潺、環(huán)境幽雅等特點。據權威科研機構測定,姑婆山的負離子含量每立方米最高達15.6萬個,景區(qū)因此被稱為“華南地區(qū)最大的天然森林氧吧”和“瀑布森林公園”。
“姑婆”源于客家方言,指年長未婚的女性。姑婆山原名天堂山,相傳隋末唐初時,湘桂大地發(fā)生瘟疫,有一位年輕的郎中上天堂山采集靈芝拯救百姓,一去不返。他的未婚妻妙紅姑娘進山尋夫未果,卻采到了靈芝,救了蒼生。妙紅終生未婚,當地百姓念其功德,遂將天堂山改名姑婆山。
由于特殊的地形構造,姑婆山絕壁眾多,形成溝溝皆瀑、有瀑必奇的獨特景象。其中,多姿多彩的瓦窯沖奔馬瀑布、仙姑瀑布、羅漢瀑布、銀河落九天瀑布尤為有名。作為天然動植物王國,姑婆山的森林覆蓋率高達99.55%,林內奇樹百出。茂密的叢林中棲息著1400多種野生植物和130多種鳥獸。雄峰、峻嶺、古樹、老藤、奇花、異草、怪石與瀑布,構成一幅幅自然天成的絕妙風景,人們在這里可觀瀑狩獵,可扎篷露宿,亦可住進建在溪旁潭邊的竹樓別墅,盡享大自然的美妙。
姑婆山景區(qū)不僅空氣清新宜人,其如詩如畫的山水田園景色更是吸引了眾多國內外游客,這里的九鋪香酒廠、方家茶園還成為《茶是故鄉(xiāng)濃》《酒是故鄉(xiāng)醇》及《圍屋里的女人》等不少影視作品的外景拍攝地。如今,這些景觀都成了游人拍照打卡的熱門景點。
仁者樂山,智者樂水,凡是來賀州的人沒有不去十八水原生態(tài)公園的。因景區(qū)內有飛瀑十道、水灣十八處,故而得名“十八水”。景區(qū)不大,離姑婆山很近。
十八水景區(qū)內有廣西最高的疊水瀑布,其氣勢之雄偉堪稱粵桂湘三省邊地第一。景區(qū)里山高林深,瀑布成群,原始森林覆蓋率達92.3%。景區(qū)以水奇、石奇、樹奇之“三奇寶地”著稱,疊水瀑布群以其落差之大、氣勢之偉,得享“嶺南九寨溝”之美譽。
十八水景區(qū)的第一奇是水奇。這里的水景以大佛瀑布、“一口水”和黃綢瀑布等為主體,形成落差近300米、最寬處60米的疊水瀑布群,猶如群龍?zhí)旖?,踏霧騰云,震撼人心。第二奇是石奇。這里的石景以“御書神石”“一品石”“金蟾石”“大佛菩提石”和“神龍照壁”為精品,俯拾皆是奇石,可謂無石不成景。第三奇是樹奇。樹景以“龍鳳呈祥”“千秋托硯”“狀元林”為代表,古木化石,萬歲留魂。
十八水的水景特別好看,尤其在疊加了瀑布的影響之后。其中,黃綢瀑布是上山方向第一道瀑布,也是疊水瀑布中瀑形最雅、瀑狀最美的瀑布。瀑布前的山上古樹奇特,是一片“多子登科”樹,預示著多子多福,金榜高中。這里的水因匯聚了大佛瀑布、仙女瀑布、神龍?zhí)镀俨紒硭惓衙馈W呓俨?,水霧撲面而來,讓人頓感清爽;坐在“多子登科”樹里觀瀑,又是另一番情景:瀑似飛銀,聲簌清絕。
其上的仙女瀑布形狀酷似仙女下凡,飄然而至,婀娜多姿,在特定的氣候環(huán)境下,每天中午12點左右,瀑布前常有彩虹出現,仙女瀑布因而得名。傳說,每年七夕晚上的12點,七仙女下凡戲水,牛郎與織女便相會在彩虹之上。七夕時的瀑布水很神奇,不但可以治喉嚨痛、皮膚病等,還可以辟邪,且久藏不會變質。所以,當地民間至今還保持七夕下河洗澡、挑河水回家儲存辟邪的民俗。
仙女瀑布上游的大佛瀑布則是各級疊水瀑布中最神奇、最壯觀的瀑布,其最寬處有60米,飛瀑綿延直下,落差近300米,是廣西罕見的多級疊水瀑布,同時也是廣西最高的疊水瀑布。大佛瀑布的源頭是萌渚嶺山脈的主體水源—18條溪水源源匯聚而成。這里水流清透,甘甜滋潤,水質極佳。當地民間流傳著一名古話:“上善若水,頑石也能‘修’成佛!”寓意這里的水質好,經過千百年的流淌,頑石也被善水流成了佛。
神龍瀑布是第二道瀑布。瀑布頂上一顆巨石像一顆天然寶珠,把水源一分為二,水從巨石兩旁直沖而下,氣勢如虹,形成一幅雙龍戲珠的壯景。而瀑底潭深水靜,如伏潭的臥龍,神龍?zhí)兑蚨妹?/p>
富川福溪村景區(qū)位于富川瑤族自治縣朝東鎮(zhèn)境內,距富川縣城40千米,距賀州市100千米;始建于唐宋,有“七朝古寨”之稱,歷史悠久,人文底蘊深厚,因受楚文化的影響,古街、古橋、古寨眾多,加之奇山、奇水、奇洞,形成了獨特的旅游資源。
福溪村的人文景觀獨樹一幟,這里有宋代理學鼻祖周敦頤的講學堂及其后裔居住的民居,諸多的建筑、石雕、石藝之中均可反映出宋代文化與傳統工藝的特征。那雕梁畫棟的13座宗族門樓以及古香古色的民居、古宅古意悠悠。在門樓祠宇和民居廟堂之中,分別陳設有以蓮、菊、梅、蘭等為主題的字畫裝飾;有以福祿金元、佛祖神公為木雕圖案的花窗門楣;有以云鵲、竹松、龍鳳為彩繪的梁檐斗拱;有彰顯文明的“功德石”“焚紙爐”“風雨橋”“百柱廟”建筑石雕。同時還有古戲臺、古書堂、青石街、古碑刻等古代遺物,村中百柱廟(馬殷廟)已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小村四面群山環(huán)繞,層巒疊翠,宛若天然畫屏。村中的小溪是一處地下河涌泉,常年不竭,名叫福溪,村莊也因此而得名。沿溪一條近1000米長的石板街,街道中間鋪有一兩米寬的青石板,兩邊均鑲著一塊寬30厘米左右的石條,這就是“三石街”。街道臨街一面建有門樓,每座門樓后面又是一條長長的青石板巷道。繞村還建有厚重的石墻,以拱衛(wèi)村寨的安全。
村中所有的古門樓都面向福溪,建筑呈敞開式,立柱、抬梁、屋檐造型古色古香,每一座門樓上都掛有“進士”“文魁”“武官”字樣的牌匾。據統計,福溪村曾出過35位官員,其中有5位進士,一塊塊表征恩賜的牌匾背后是一個個傳奇故事。據當地居民介紹,福溪村主要以周、陳、蔣、何四姓為主,在宋代為躲避戰(zhàn)亂從北方遷徙至此。唐代李靖征嶺南時,福溪是瀟賀古道上的一處重要關口,也是五代時楚與南漢的必爭之地。因為生存條件優(yōu)越,加上四姓人精誠團結,開拓田地,建村立寨,人們得以在此安居樂業(yè)。
在福溪古村,還有一個至今未解的謎—生根石。高的矮的、大的小的,露出地面的生根石分散在村中各個角落,成百上千。但居民們從不破壞,而是因勢利導,有的用來做正屋天井的山峰盆景,有的當作大門口的“守護神”,有的作為街道、巷道的欄桿或階梯。就算石頭攔在路中間,人們也甘愿側身而過,坦然面對這些“攔路虎”。福溪古瑤寨居民對生根石的崇敬,其實是一種象征生命力的傳統崇拜,寓意當地人頑強的生存能力。居民與生根石和諧相處,體現了人類樸素的宇宙觀。逢年過節(jié),人們還在生根石前燒香許愿,祈求神靈保佑風調雨順、五谷豐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