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獻研究·
中醫(yī)古籍??钡男滤伎寂c新探索
黃龍祥(1.1)
老官山漢墓文物所見腧穴問題初步研究
張 雷(1.4)
《太平御覽·藥部》文獻探究
王麗芬,孟永亮(1.8)
《萬壽丹書》版本考證
黃紅艷,江凌圳(1.12)
《醫(yī)學研悅·小兒推拿》考略
鄭娟娟,趙 毅(1.15)
《金匱要略》疑文考略
包伯航,劉辰鑫,馮惠童,李 榮(1.19)
“使華英成秀”含義考釋
王文順,李蘭珍(1.23)
《內經》論“筋”
邵慧婷,岳公雷,周 巖,杜廣中(1.25)
祝由術之沿革與應用探析
高 靜(1.29)
清與民國兩代粵版醫(yī)籍刻印的比較研究
林 琦(1.31)
中醫(yī)治未病理論的古代文獻梳理及內涵淺析
齊佳龍,齊昌菊,楊 睿,陳 華(1.34)
王冰《黃帝內經素問注·序》“蕆謀”意旨探析
周 峨(2.1)
中醫(yī)古籍??钡男滤伎寂c新探索(續(xù))
黃龍祥(2.4)
《本草經集注》兩殘卷文字勘誤
馬鳴崢,楊東方(2.9)
《經方實驗錄》葛根湯與太陽溫病之關聯(lián)
許 諾,張祺箐,馮正權,杜瑀煊(2.12)
樓英對張仲景婦人傷寒學說辨治研究的貢獻
張先鵬,錢恩惠,賈翁萍,司鵬飛(2.14)
汪文綺“五臟之火,皆令吐血”學說的特色與應用
張 景,陳明顯,傅 睿(2.17)
《敖氏傷寒金鏡錄》與《傷寒舌鑒》述評
程志源(2.20)
齊仲甫《女科百問》治療月經病特色淺析
朱海燕,翁家俊,楊宜花(2.23)
越南《新刊南藥神效十科應治》“婦科調經”探析
魏春宇,楊麗娜,阮明玉,孟令一(2.26)
參薯的本草考證
劉 濤,黃云峰(2.29)
墊棉法溯源
黃 斕,張少軍(2.35)
古醫(yī)籍中的脫發(fā)病名方治考
李海英(2.38)
宋代中醫(yī)康復學發(fā)展特點分析
劉博雯,林丹紅(2.42)
桂林古本《傷寒雜病論》偽本新證
錢沛涵,錢超塵,楊東方(3.1)
里耶涉醫(yī)秦簡研究
張 煒,陳麗云,趙超蓉,王麗麗,丁潔韻(3.6)
《金匱要略》脫文考略
劉辰鑫,包伯航,馮惠童,紀云西(3.10)
中醫(yī)古籍校勘的新思考與新探索(續(xù)完)
黃龍祥(3.15)
北京方志醫(yī)家史料探析
林鵬妹,張弓也,薛含麗,暢洪升,段曉華(3.21)
《續(xù)名醫(yī)類案》疫病醫(yī)案分類探析
周云逸(3.25)
基于古代疫病醫(yī)案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防治策略的思考
于 凌(3.29)
古代常見情志與脾胃相關醫(yī)案賞析
陳 正,譚翔文(3.33)
扁鵲里籍的爭議與彌合
吳魯輝(3.37)
越南漢籍《新刊南藥神效十科應治》辨治“內外傷”
魏春宇,阮明玉,楊麗娜(3.41)
從《醫(yī)學綱目·婦人部》探析樓英對崩漏的治療思路
黃紅艷,江凌圳(3.44)
楊希閔《盱客醫(yī)譚》辨治五官病癥特色探驪
曾冰沁,宋 濟,謝 強(3.46)
中醫(yī)外治法源流探析
高晴倩,萬 華,陳筱筱(3.49)
艾灸治療肝硬化腹水古籍文獻研究
李 君(3.52)
黑水城出土醫(yī)方《神仙方論》之“飵”考
陳 陗,丁大偉,沈澍農(4.1)
《敦煌石室古本草》成書考辨
任怡君,張如青(4.5)
管玉衡《診脈三十二辨》脈學系統(tǒng)觀探微
梁博豪,劉 媛,周岳君,戶家軒,陳慧芝,許笑笑(4.11)
中醫(yī)古籍“幾幾”音義考
胡冠書(4.14)
秦代的去黑子方
丁 媛,張雪丹(4.16)
近代浙派中醫(yī)文獻整理研究與數(shù)據庫構建
焦 陽,凌 天,狄碧云(4.19)
民國時期嶺南本草文獻之初步整理
劉 瑩,劉 芳(4.23)
散見王仲奇處方醫(yī)案研究
于業(yè)禮,張本瑞(4.27)
關于“炮制十七法”出處的考證
陳 繽,賈天柱(4.31)
中醫(yī)藥科普宣傳、科學研究、人才培養(yǎng)——《人民日報》對中
醫(yī)藥傳承發(fā)展問題的傳媒再現(xiàn)(1949—1979年)
章 林,梁尚華(4.34)
敦煌寫本《張仲景五臟論》校補
范崇峰,卞雅莉(5.1)
《醫(yī)宗金鑒·外科心法要訣》“朘痛”病名考
宋 攀,何莉莎(5.5)
虞摶“疏利三焦,溫扶腎命”論治泄瀉特色
熊飛達,陳明顯,傅 睿(5.8)
《證治準繩》健忘論治源流探賾
呼興華,李 玲,劉厚利(5.12)
浙派醫(yī)家樓英《醫(yī)學綱目》論治月經病探微
王如燁,陳 赟,章 勤(5.14)
朱丹溪《格致余論》論治婦產科疾病探析
劉 政(5.17)
《理瀹駢文》膏摩法的貢獻及對后世的影響
王偉健,謝芳芳,孫崇馨,周婉瓊,姚 斐(5.19)
燕京趙氏皮科流派對黑痣的認識及古籍的相關記載
張起慧,曲劍華,孫麗蘊,李冠汝(5.23)
《神農本草經》治療心病藥物探析
王 懌,周 嫦,吳 瓊,王佑華(5.26)
《隨息居飲食譜》食材外治之特色探析
吳妍靜(5.31)
惲鐵樵與陸淵雷關系考
李曉慧,張 蕾,王 健,胡燕琪,劉 睿,曹 蓓,史麗強,鮑恩昊,吳艷芬,周慶華(5.34)
中醫(yī)藥科普宣傳、科學研究、人才培養(yǎng)——《人民日報》對中醫(yī)藥傳承發(fā)展問題的傳媒再現(xiàn)(1949—1979年)(續(xù)完)
章 林,梁尚華(5.39)
秦漢皮膚病名疥、瘙、痂詞義演變考
羅寶珍,劉慶宇(6.1)
《本草綱目》四個江西本考察
王林生(6.5)
炙甘草湯方義芻議
張 盈,亓 瓊,陳慧敏,解 進,李智鵬,張 廠(6.8)
中醫(yī)防治疫病中的隔離思想與實踐
周青青,陳明顯,傅 睿(6.11)
《臨證指南醫(yī)案》眩暈證治探析
馬夢嬌,董藝丹,安世英,王佑華(6.15)
四物湯加減治療原發(fā)性痛經的Meta分析
趙 翀,仲 芳,郭晶磊(6.19)
蘇軾養(yǎng)生思想初探——以《蘇沈良方》為中心
胡惠濱,趙 丹,傅 錕,劉文平,程 圖,章 原(6.22)
“彭祖導引法”考探
丁省偉,范銅鋼(6.25)
滬上中醫(yī)傷科功法初探
向 澍,王志泉,李飛躍,奚小冰,趙 敏(6.32)
·新冠專欄·
中醫(yī)藥治療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研究可視化分析——基于中國知網(CNKI)數(shù)據庫
周志偉,袁 敏,陳躍來,李海英(4.38)
白虎湯的古今應用與重癥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治療
俞 操,王宇皓,王俊祺,姚心怡,韓楚軒,譚增迪,王 娟,沈祥峰(5.46)
瘟疫的古今針灸比較研究
劉立公,黃琴峰,胡冬裴(5.51)
·學術探討·
論五臟藏神由心主神明發(fā)展而來
招萼華(1.37)
《內經》五臟傳變理論在心系疾病中的應用
楊 超,符德玉,嚴世蕓(1.40)
痞滿辨治縱橫談
趙心華,王慶其,鮑計章(2.45)
“腎主生殖”與免疫性不孕癥的機理探討
何 虹(2.50)
廣西針派在天津傳承發(fā)展的地域因素探析
喬晨曦,賴年紅,何紫勛,趙 健,謝 敬,湯德安(2.53)
從中醫(yī)心身角度探析痿病之病因病機
苗艷敏,黃子天,陳凱佳(3.55)
關于齦交穴與上唇系帶的探討
葉明柱,胡追成(4.43)
淺析《金匱要略》之驚發(fā)吐膿
江宇航,賀明玉,周 雯(5.43)
從多種早期文獻看“是動病”的含義及與“所生病”的關系
魏 然,黃作陣(6.36)
基于古代醫(yī)籍之百合功效探討
姚佳音(6.40)
《傅青主女科》益經湯治療早發(fā)性卵巢功能不全的思路與啟發(fā)
黃夢雪(6.42)
·流派研究·
從文獻的整理看中醫(yī)學術流派的發(fā)展
代玄燁,陳麗云(1.44)
海派朱氏婦科運用膏方治療更年期失眠經驗
張 旭,陳 靜,胡國華,谷燦燦(1.48)
·名醫(yī)經驗·
趙國定清熱法治療快速型心律失常經驗
羅家祺,丁 茜,孫 川,葛華迅,劉龍民,劉淑清(1.51)
王慶其“脾主黏膜”治療復發(fā)性口腔潰瘍經驗
夏夢幻,劉文平,王慶其(1.54)
李永宸運用化痰祛瘀通絡法治療三叉神經痛經驗
林 曦(1.57)
曹仁發(fā)功法養(yǎng)生之伸展操
張 宇,曹欣地,吉登軍,馬紅敏,張玉璞,顧 非(1.60)
陳霞波復方二仙湯治療甲狀腺功能減退癥經驗
吳 瓊,王 金,謝麗莎,陳霞波(2.56)
加減半夏瀉心湯補救治療幽門螺桿菌感染的臨證思路及驗案舉隅
顧長麗,郭麗坤,李興佳,吳辰恒,邵 沁,凌江紅(2.59)
基于中醫(yī)傳承輔助系統(tǒng)分析王霞芳治療小兒哮喘穩(wěn)定期用藥經驗
鄒珍秀,陳偉斌(2.63)
基于關聯(lián)規(guī)則分析閻洪臣治療胸痹心痛用藥規(guī)律
劉利哲(2.66)
徐蓮薇治療痛經特色
徐 梅,徐蓮薇(3.58)
趙國定從痰瘀論治冠心病經驗
劉淑清, 葛華迅,羅家祺,劉龍民,紀翠霞,顧昳贇,趙國定(3.61)
嚴世蕓五臟化瘀思想發(fā)微
盛昭園,徐 燕,嚴 驊,秦保鋒,姚潔敏(3.64)
王文健高血壓病診治經驗
石 云,王文健(3.67)
何立群治療糖尿病腎臟疾病經驗
曹和欣,蔣宇峰,馬振華,何立群,張新志(4.47)
論取象比類在女性癥瘕治療中的應用
趙 巍,徐蓮薇,劉 斂,劉慧聰,李俊箐,趙 莉,王珍貞,李祥云(4.51)
金妙文扶正祛邪法論治食管癌術后吞咽困難經驗
楊盼盼,曹守沛(4.54)
陶紅治療兒童肺系病癥藥對經驗
王春榮,張立娜,王海平,陶 紅(4.57)
彭培初溫通痰瘀方治療糖尿病腎病經驗
邱文超(5.59)
徐寒松運用黃芪治療糖尿病腎病經驗
顏 菊,陳永華(5.62)
陳霞波從三焦氣化治療糖尿病合并慢性尿路感染經驗
莊 寧,羅冬艷,黃利兵,陳霞波(5.66)
黃吉賡辨治痰飲咳喘經驗
霍 雁,李淑芳,黃吉賡(5.69)
張伯臾從脾胃論治心系疾病
王 燕,鄭詠之,姚成增(5.72)
何新慧治療卵巢內膜囊腫經驗
秦 繼,殷仲敏,何新慧(6.44)
喜棣治療排卵障礙型不孕癥經驗
韓美仙,郭袁梅,王云霞,沙 喜,喜 棣(6.47)
丁學屏論治橋本氏甲狀腺炎臨證思路及病例回顧
徐 偉,陶 楓,程 芳,金 昕,丁學屏(6.50)
陳叔達“通、清、調”三法治療兒科疾病經驗
王春榮,王海平,王婷婷,江麗紅,錢正修,陶 紅,肖定洪(6.53)
·驗案選介·
吳士延治療胃、結直腸惡性腫瘤合并貧血醫(yī)案一則
張亞達,張元雯,吳士延(1.63)
周紹華治療運動神經元病驗案四則
郭春莉,周紹華(1.66)
王邦才化裁仙桔湯治療慢性泄瀉醫(yī)案兩則
章 頁,高彥沁,王邦才(2.70)
葉利群膏方治療卵巢子宮內膜異位囊腫術后復發(fā)驗案二則
黃鐘威,葉利群(2.73)
《花韻樓醫(yī)案》三則賞析
高振華(3.70)
張奇文辨治產后病驗案四則
張曉斐(3.72)
張仁以“枕五針”為主治療急性小腦性共濟失調案
胡艷美,朱博暢,張 仁(3.74)
陳以平三焦辨證治療腎與膀胱病驗案舉隅
郭華偉,嚴 華,馬志芳,陳以平(6.56)
·驗方拔萃·
卞嵩京溫運方治療脾胃虛寒型慢性萎縮性胃炎經驗
徐立思,單靜怡,蔡 玨,畢麗娟,卞嵩京(4.60)
陳旦平育腎固經湯治療腎陰虛型經間期出血
崔玥璐,陳旦平(5.75)
·醫(yī)藥學史·
古代中醫(yī)藥器具發(fā)展史述要
林鵬妹,張弓也,薛含麗,段曉華(1.69)
從“金銀百歲錢”淺析民國時期天津延壽堂的藥品營銷
賈 楊(3.76)
中醫(yī)學院初創(chuàng)的史實鉤沉——以廣州中醫(yī)學院為例
李 劍(4.64)
民國上?!吨嗅t(yī)雜志》辦刊特色研究
陳鴻岳,曾 召(5.77)
近代上海中醫(yī)人的社會關系網絡與社會角色——以陳存仁為例
何蘭萍(5.80)
金朝史料中的太醫(yī)院——北京“太醫(yī)”文化的開端
喬寶華,張其成(6.60)
新中國成立初期醫(yī)藥類期刊“中藥專號”述評
師為人,李 劍(6.63)
徐重道國藥號的經營策略及其社會貢獻探析
譚峰浪,任宏麗,段逸山(6.69)
·醫(yī)林人物·
蕭熙先生行狀考
肖 雄,李 劍(1.74)
北平名醫(yī)安幹青考論
劉博弘,楊東方,馬鳴崢(2.76)
滬醫(yī)秦昌遇生平、家族及著述考略
李嫣然,陳麗云(2.80)
鄧鐵濤對中醫(yī)醫(yī)史文獻的研究與學術貢獻
饒 媛,邱仕君(4.69)
“七子山顧”顧允若生平考與其對中醫(yī)教育的貢獻
宋紅垚,王鳳蘭(4.72)
漢代名醫(yī)淳于意獄事考辨
陳廣勝(4.76)
長桑君考
張慧康,劉 媛,曹東義,周計春(5.85)
近代中醫(yī)科學化的先驅——張錫純
王遠韜,劉 毅(6.73)
嶺南“二呂”考略
林振坤,宋文集,李乙根(6.76)
·書刊述評·
民國嶺南外科專著《歷代瘍醫(yī)總錄》簡介
張曉紅,張建華,張 正(1.79)
《臨癥驗舌法》述評
程志源(3.80)
漫道經渠不可測——“中醫(yī)針灸傳承保護叢書”小評
溫長路(4.78)
中國醫(yī)史博物館藏《調氣煉外丹圖式》初探
侯如艷,董樹平(6.82)
·文獻綜述·
近年中醫(yī)藥治療糖尿病足概述
徐海豐(1.82)
近10年黃芪注射液在慢性腎衰竭中的應用概況
黃 靜,施奇珉,李德富,徐艷秋(1.86)
敦煌遺書中脈診文獻研究綜述
吳新鳳,李應存,
李鑫浩,余 磊,王 斑,季文達,葉 紅,李俊珂(1.89)
近10年經方治療病毒性肺系疾病臨床研究進展
呼興華,李 玲(2.85)
近代上海中醫(yī)藥期刊本草考證文獻研究
沈博藝,任宏麗,段逸山(2.88)
推拿主要流派治療小兒哮喘概述
木德爾·吐爾森別克,吳 杰(3.83)
推拿手法補瀉的臨床應用與研究進展
曾 科,王建偉(3.88)
中醫(yī)舌診在健康體檢中的作用探討
竇紅菊,王 昱,胡玲玲,余麗純(4.81)
前庭性偏頭痛的中醫(yī)治療研究進展
劉柯均,周天梅(4.85)
中醫(yī)藥治療下肢靜脈曲張研究進展
王麗麗,劉 祎(4.90)
1949年以來我國醫(yī)學文物研究概述
薛暖珠(5.87)
近年補中益氣湯治療脾虛氣陷型脫肛的研究進展
李雪玉,柯敏輝(6.85)
·杏苑縱橫·
《紅樓夢》里的醫(yī)藥人生
王志敏,朱生樑(1.93)
蔣樹杞及其《伏瘟證治實驗談》
黨迎迎,劉劍鋒(2.93)
國內中醫(yī)藥高校圖書館特色館藏建設與共享調查研究
高紅艷,劉笑迎,蔣小貝(3.91)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臨證體悟
嚴 林,張旭珍,李一飛(4.94)
《扶壽精方》作者研究
胡秋實,閆海軍,傅海燕(5.93)
“動靜結合”理念在中醫(yī)骨傷科學中的應用
張佳銘,周 鋮,張 瑩,劉慶華,蔣偉宇(6.88)
房中術在晉唐道教觀念中的演變
李信翰,張建偉(6.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