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玉彬
上一期我們看了宋徽宗《聽琴圖》的全貌,并初步認識了畫中人,然后留下了一個懸念,就是《聽琴圖》的主題,或者說極大的秘密,隱藏在畫軸上方的蔡京的題詩中。題詩一共28 個字,明明白白在那兒擺著,有什么秘密可言呢?下面我們就給它揭揭底。
詩的第一句是“吟徵(zhǐ)調(diào)商灶下桐”,其含義極為豐富,解析之前,先要了解幾條知識。其一,中國古代基本音階有五:宮、商、角、徵、羽。《禮記·樂記·樂本》說,“聲音之道,與政通矣?!庇终f,“宮為君,商為臣,角為民,徵為事,羽為物。”其二,詩句中的“吟”,不是吟唱的意思,而是彈奏古琴的指法,常與“猱(náo)”并稱。明人徐《溪山琴況》:“五音活潑之趣,半在吟猱。而吟猱之妙處全在圓滿,婉轉動蕩,無滯無礙,不少不多,以至恰好,謂之圓?!逼淙独献印分姓f,“治大邦若烹小鮮”,治國就像煮小魚,很容易煮爛,火候很重要。合而言之,這句詩既是說彈琴,也是說治國。“吟徵”是說處理政事恰好、圓滿,“調(diào)商”是說對臣子的調(diào)用非常高妙。請看道人的雙手,右手食指作挑弦之勢,左手用大指按弦,似乎在作吟猱。此句中“灶下桐”是一個有名的典故,說的是東漢蔡邕精通音律,是鼓琴高手,有人用桐木燒火做飯,桐木燃燒發(fā)出的爆裂聲被他聽到了,知是做琴好木料,于是把那塊桐木搶救出來,制成了一把琴。這個典故的含義是,同樣一塊桐木,有人用它燒火,有人用它制琴,關鍵在于有沒有善用它的人?,F(xiàn)在,這句詩的意思就昭然若揭了:蔡京以灶下桐自喻,極其婉轉地阿諛徽宗,表面說“道人”善于“調(diào)商吟徵”,實則說徽宗善于發(fā)掘人才(從臣子角度謙虛地說廢材利用),把國家治理得恰到好處,就像他的高超琴藝一樣。歷史上蔡京雖被認為是奸臣,但是寫詩用典的功夫真是高。首句之后,他又一語雙關——“松間疑有入松風”一句,既指微風入松(圖中熏爐冒出的輕煙微微向松樹方向飄散),又指古琴名曲《風入松》(別稱《松風》),將《松風》琴曲微妙意境賦形為“松風”,畫意、琴意、詩意合而為一。第四句“似聽無弦一弄中”的“無弦”,鄭珉中先生認為琴上金徽“殊欠準確”,琴弦本也未繪,是后人補畫。此“無弦”使人想到陶淵明撫無弦琴的典故。陶淵明有一把琴,“弦徽不具”,但他照樣“彈”,并說:“但識琴中趣,何勞弦上聲?!睙o弦也彈,彈的是弦外之音,彈的是高妙的無為,是善于任用人才的“鳴琴而治”。這句當然也是高級的奉承話。第三句“仰窺低審含情客”,紅、綠兩人代表所有官員用聽琴的標準姿勢“仰窺、低審”接受了琴曲的熏陶,從而與皇帝心意默契,達到了深度溝通,這正是《聽琴圖》的主旨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