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文婕 張清海
(南京師范大學泰州學院 江蘇·泰州 225300)
歌德說過:讀一本好書,就是和許多高尚的人談話?!读x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規(guī)定了閱讀的總體目標:“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有較為豐富的積累和良好的語感,注重情感體驗,發(fā)展感受和理解的能力?!崩首x是閱讀的組成部分,是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重要一環(huán),是提升學生人文素養(yǎng)、文化素養(yǎng)、能力素養(yǎng)和審美素養(yǎng)不可或缺的路徑。以信息技術為媒介,以讀導學,以讀促學,情境趣讀,成為閱讀教學的基本準則。通過巧妙運用信息技術和學生朗讀,語文課堂融情感、技能、想象和思想于一體。
語文特級教師孫雙金在《我的好課觀》中指出:“一堂好課應該是‘書聲瑯瑯、議論紛紛、高潮迭起、寫寫練練’?!畷暚槵槨赶驅W生讀的能力?!崩首x是讀通課文的第一步,在朗讀中逐步理解課文的一字一句和表達的情感。學生在與課文共情中讀透課文、會讀課文。在朗讀前后,如果適當運用信息技術,把課文有關的自然界聲音、動作、對話、人物神態(tài)、周圍環(huán)境等等有機地展現(xiàn)出來,使學生猶如身臨其境,自然而然地能理解、表達課文的情感。例如教學《雨后》,點題前播放下雨時打雷的音頻,學生靜靜地聆聽,如入雨境中;接著學生根據(jù)對情境的理解朗讀課文,初步感受雨后童真童趣的畫面;然后教師通過PPT呈現(xiàn)哥哥、妹妹嬉戲的畫面,學生們在朗讀中進一步體會文中表達的快樂、調皮和期待的情愫,使哥哥、妹妹的踩水、對話栩栩如生。
劉勰在《文心雕龍》里說:“夫綴文者情動而辭發(fā),夫觀文者披文以入情。”聯(lián)系作者和讀者最主要的紐帶就是情感。老師借助多媒體這座橋梁,為學生創(chuàng)設適合的情境,采用協(xié)作式學習策略——情境角色扮演,使學生在生動的朗讀、表演中體悟文章情感,使有情感的朗讀語言轉化為豐富多樣的肢體語言。例如教學《坐井觀天》時,學生首先帶著問題朗讀課文,了解故事的基本內容;接著,教師抓住小鳥和青蛙這兩個生動的角色,帶領學生討論它們的心理活動和情感狀態(tài);最后,教師播放預先編輯的動畫,學生們借助無聲的畫面,分組扮演小鳥、青蛙和讀白者,在視、聽、演、配音中深入感知、流露、演繹寓言故事的意趣和情感,讀中促思,演中塑情。這種結合信息技術、開展有趣生動、形式多樣的情景朗讀與表演使蘊含深刻道理的寓言淺顯易懂,讓課文不只是機械化的讀背,更多的是在生動有趣的語言環(huán)境中進行有目的性地語言運用和情感把握。
教師在教學前認真研讀課本、參考資料,把握課文的重點、難點和關鍵點,厘清朗讀的重點。設計教學時,利用信息技術精心設計內容,巧妙構圖,合理運用色彩來突出朗讀的重點。課堂上教師通過講解、引導學生討論和范讀,使學生明確朗讀的重點、難點和關鍵點;教師組織學生開展不同形式的朗讀,如隨意自讀、齊讀、分組與分角色朗讀等;教師借助信息技術,把重點詞語或容易寫錯的字重點突出,呈現(xiàn)課文脈絡結構,并以PPT的動畫作為輔助,讓學生捕捉到課堂的關鍵點,師生間讀讀議議,輔以教師評價與指導,使學生能依據(jù)不同文本,抓重點練技巧。
以古文教學為例,斷句是古文朗讀的難點和關鍵點,因此通過朗讀訓練,學生學會抓住關鍵詞,學會斷句的技巧、語調和韻律,形成一定的語感,體會古文的內涵。教學《楊氏之子》時,學生朗讀“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一句時,如何斷句?用什么語調和韻律?這體現(xiàn)了教師教學的藝術性。首先,教師結合上下文,用課件呈現(xiàn)孔雀的畫面,讓學生討論孔雀的動物類別;接著拋出問題:如何讀這一句?在學生的爭論中,教師引導學生理解關鍵詞“未聞”“孔雀”“夫子家”“禽”的含義,并在課件中用紅色字體(或加著重號)分析斷句: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學生在恍然大悟中試著斷句、朗讀,借力各種形式的朗讀提升了技巧,并意識到古文學習中要注意古今異義(如“禽”);最后,教師用課件拋出問題:這句話反映了楊氏之子有哪些優(yōu)秀品質?學生分組討論、組間辯論、有表情朗讀后,挖掘出他具有禮貌、勇氣、機智和應變能力強等優(yōu)秀品質,進一步感悟了古文的含義、斷句和朗讀的技巧。
意大利作家伊塔洛·卡爾維諾說過,想象力類似果醬,如果不把它涂在面包上,它就不會有任何形狀。朗讀和信息技術的有機結合就像“涂在面包上的果醬”,是課文和想象力的“黏合點”。通過信息技術手段營造情境,展現(xiàn)課文與插圖,拋出問題給予學生想象的空間,在讀練、讀思、讀議、讀寫和讀畫中讓學生的想象力變得有“形”起來,體會出人、物的生動個性和鮮明表現(xiàn),形象地理解課文中事物的情感和神韻。此外,小學生對世界萬物都充滿著好奇,有無限想象力,教師借助多樣的信息技術方式指導學生朗讀,把更多的發(fā)言權交給學生,促進學生對文本中關鍵詞句的理解,激發(fā)學生的想象力,讓他們敢說敢想,使課堂異彩紛呈。
比如教學《江雪》一詩時,學生朗讀后結合生活實踐對“蓑笠”進行解讀和想象,教師用PPT出示“蓑笠”圖片加以驗證和直觀感知,學生繼續(xù)朗讀來感受蓑笠的形象:穿蓑衣,戴斗笠;在想象詩所描繪的畫面時,學生朗讀后點出“孤舟”“獨釣”兩個關鍵詞,悟出畫面中只有孤零零的一個人,并在白紙或黑板上畫一畫想象的情景;學生繼續(xù)朗讀,通過“千山”和“萬徑”想象出“獨釣”的環(huán)境背景,在原有繪畫中加以補充……學生通過朗讀、想象、繪畫逐步走進每個字、每個詞、每句話和每個場景;接著教師呈現(xiàn)課文插圖,拋出問題:獨釣者可能是誰?他真的是來釣魚的嗎?學生議一議,悟出能寫出如此真實、悲切的畫面定有其人同時,寫一寫作者當時的心境,再通過示范音頻的朗讀和課文插圖,感知作者柳宗元所處的背景:隨萬受擯棄,不更乎其內。這樣結合視、聽、讀、議、寫、畫的形式,讓學生發(fā)揮想象,感受詩意,把握主旨,說出獨特的見解,獲得身心浸潤。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提出:“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思想觀念、科學的思維方式、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審美情趣和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是與幫助他們掌握學習方法、提高語文能力的過程融為一體的,不應該當做外在的附加任務?!闭Z文教學貫穿了德育、智育和美育,內容源于不同時代、不同國家、不同風格、不同體裁的大家作品,教學時不僅要讀通、讀透文本的信息、主旨,還要借助互聯(lián)網(wǎng)資料,創(chuàng)設學習情境,讓學生朗讀與內容相關的課外文本,打通課堂內外的結點,錘煉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審美素養(yǎng)和思想境界,達到“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谛抡n標的要求,教師著重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思想觀念、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審美情趣和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讓學生讀懂課本內容,理解課文深意,說出自己獨特的見解,讀出自己悟出的情感。
教學《牧場之國》時,首先,基于本單元的閱讀目標:體會靜態(tài)描寫和動態(tài)描寫的表達效果,讓學生在朗讀過程中尋找“牧場之國”里每一幅圖景中的動靜畫面,品味異域風情、荷蘭“牧場之國”的自由與安閑。然后,學生對課文有了初步感知后,帶著喜愛之情朗讀課文,巧妙結合“荷蘭的有機牧場”視頻,變枯燥的文字為生動形象的畫面,在學生心靈深處埋藏了喜愛荷蘭的種子。借此時機拋出問題:對于“牧場之國”的寧靜和現(xiàn)代城市的喧囂,你更喜歡哪種?學生通過自由爭論與教師評議,深刻理解作者對荷蘭寧靜生活的向往。最后,升華愛自然、愛國愛家、愛學習的主題:出示我國內蒙古草原的美麗圖畫,學生抓住課文動靜結合的特點,借助基于WebQuest的問題探究型學習網(wǎng)站,課后對內蒙古草原進行描寫,學生之間在此網(wǎng)站上自由討論、發(fā)表意見;學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中,展示愛自然、愛國的情懷,由內心發(fā)出對自然美景的敬畏之情,由現(xiàn)實轉向課文,再通過朗讀、理解、欣賞荷蘭的異域風情。
一堂語文課,首先要讓學生把書讀好,都準確,讀流利,讀出感情,讀出自己的體驗。這就是要讓學生通過朗讀,品味寓言,體會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態(tài)度的理解。朗讀在語文課堂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它可以讓學生在四十分鐘的課堂里更加專注,可以讓學生學會把握課文關鍵點的技巧,更可以讓學生在其中感受文字的魅力,展開遐想,與課文產(chǎn)生共鳴,進一步錘煉思想境界。在互聯(lián)網(wǎng)+背景下,教師可以充分利用網(wǎng)絡資源,組織學生開展課外探究學習;基于信息技術開展朗讀教學時,展現(xiàn)語言魅力和朗讀情趣,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能力素養(yǎng)和審美素養(yǎng),讓學生讀出語感,讀出自己獨特的見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