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麗一、文言翻譯句子考點分析2019年高考語文全國卷Ⅰ文言文閱讀文段選自《屈原賈生列傳》,文章淺顯易懂,所選兩句翻譯難度也不大。兩"/> ——2019年語文全國卷Ⅰ翻譯題分析"/>
>>>李 麗
2019年高考語文全國卷Ⅰ文言文閱讀文段選自《屈原賈生列傳》,文章淺顯易懂,所選兩句翻譯難度也不大。
兩個翻譯句子如下:
(1)乃短賈生曰:“洛陽之人,年少初學,專欲擅權,紛亂諸事?!?/p>
(2)賈生數(shù)上疏,言諸侯或連數(shù)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
兩個句子都重點考查對實詞的理解。第一個句子要翻譯精確,必須準確地理解“短”“擅權”“紛亂”三個動詞的意思,其中“短”“擅權”兩個動詞是一般動詞;“紛亂”是使動用法,“使諸事紛亂”的意思。第二個句子要翻譯明白,重點要弄清楚“數(shù)”“稍”兩個副詞的意思。
因此,這兩個文言文句子都考查考生對常見文言實詞的理解,但是角度有所不同,第一個句子重點考查考生對常見動詞的理解;第二個句子重點考查考生對常見副詞的理解,而且“數(shù)”“稍”兩個詞意思較多,翻譯難度大一點。
雖然兩個句子難度不大,但考生翻譯的過程中還是集中出現(xiàn)了兩個問題。
第一個問題是實詞的意思翻譯的沾邊,但不精確,因此不能得分。比如第一個句子中“短”是說壞話的意思,聯(lián)系上下文是說有人在文帝面前說賈生的壞話,有考生翻譯成“告發(fā)賈生”“揭露賈生”,離文意太遠,不得分;又如,第一個句子“紛亂”是“打亂”“干擾”或“使……打亂”的意思,但有的考生卻翻譯成“動亂”或“亂”,與原句意思不一致,不能得分。
第二個問題是對一詞多義的實詞翻譯錯誤,不能得分。比如,第二個句子“數(shù)上疏”的“數(shù)”應該是“屢次、多次”的意思,而且是副詞,作狀語,但有的考生卻翻譯成“責備”“數(shù)落”等,與語境完全不符合。第二個句子中“可稍削之”的“稍”是“逐漸”“漸漸”的意思,意為及時逐漸削減他們的封地,有的考生翻譯成“稍微”“樹梢”等就偏離了句子意思,不能得分。
文言文翻譯題與語文其他題目相比還是容易得分的,只要按照一定的方法去復習,還是能夠得高分的。
俗話說“萬變不離其宗”,宗,就是課本。回歸課本,熟記課本中基本實詞在不同語境中的意思。文言文一詞多義的現(xiàn)象非常常見,也是??嫉模忌鷮崒嵉卦谡n本學習的過程中弄明白這些詞的意思。比如,第二個句子中“可稍削之”的“稍”字,初中學習《傷仲永》“稍稍賓客其父”中的“稍”就是逐漸的意思;高中學習《項脊軒志》中“其制稍異于前”的“稍”是稍微的意思。
2015年全國卷Ⅰ文言文《孫博傳》的第(2)小題“金人雖不吾索,吾當與之俱行,求見二酋面責之,庶或萬一可濟”,有不少考生將“面責”翻譯為“面見責成”“受責備”,這是很不應該的。早在初中的背誦篇目《鄒忌諷秦王納諫》中,我們就已經(jīng)學到“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過者,受上賞”,其中的“面刺”就是“當面指責”的意思。至于“庶或萬一可濟”中的“庶”跟“或”的意思一樣,都是“或許”的意思,而不少學生答成了“老百姓、平民”;高中所學《陳情表》中“庶劉僥幸,保卒余年”,這一句中的“庶”就是“或許”的意思。
可見,熟記課本中實詞或虛詞的意思,可以為考生解答文言文翻譯題帶來太多的勝算,說實話,文言文閱讀如果達不到一定的積累量,對教材中的文言文掌握不到家,想過關太難了。所以筆者認為“青睞本源”是解答文言翻譯題的第一把鑰匙。
此法也可以稱之為語境分析法。高考中的文言文試題,重在考查學生是否從整體的層面理解了文言文文本的深層次內(nèi)涵,而不是僅僅著眼于局部字詞的簡單積累、機械記憶,那么,語境的重要性就顯而易見了。考生重視語境,才能高屋建瓴地駕馭文言文閱讀材料。
比如第二個句子中“言諸侯或連數(shù)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要想翻譯好“稍削之”三個字的意思,就必須把前兩個小句的意思翻譯清楚:說諸侯的封地有的連接好幾個地方,不合古代的制度。這樣后三個字的意思就自然翻譯成“逐漸削減他們的封地”的意思了。
再比如2018年全國卷Ⅰ考查的《魯芝傳》中“帝以芝清忠履正,素無居宅,使軍兵為作屋五十間”,根據(jù)前后語境,皇帝為什么派士兵為他建造五十間房屋,當然是因為他“清忠履正,素無居宅”,那么將“以”翻譯成“因為”就很簡單了。
2014年全國卷Ⅰ考查的《于休烈傳》中,翻譯題之一“禹、湯罪己,其興也勃焉。有德之君,不忘規(guī)過,臣不勝大慶”,其中對“規(guī)過”的解釋,靠死記硬背是難以攻克的,結合語境“有德行的君主,當然要不忘改正自己的過錯”,可知“規(guī)”是“改正”的意思。
所以說,因文知義在高考解題中是非常重要的,也是一把絕不可少的鑰匙。
句子的結構是固定的,其組合是有規(guī)律的,詞在句中所處的位置和語法功能,為我們推斷詞義提供了依據(jù)。如主語、賓語一般由名詞、代詞充當,謂語大多由動詞、形容詞充當,狀語多由副詞充當,定語多由名詞或形容詞充當。這樣,我們就可以用語法知識來推知句中某些詞語的含義了。
比如“賈生數(shù)上疏,言諸侯或連數(shù)郡”,其中的“數(shù)”不可能翻譯成“責備”“數(shù)落”,因為“上疏”一詞,是個動詞,臣子向君主遞呈奏章,結合后面的“言諸侯或連數(shù)郡”就更能印證這一點了,所以,可以判定“數(shù)”在這里充當?shù)氖菭钫Z,翻譯成“多次、屢次”就不難了。至于“專欲擅權,紛亂諸事”中的“紛亂”,現(xiàn)代漢語里經(jīng)常說思緒紛亂,或說紛亂的思緒,它是個形容詞,再根據(jù)前面語境“專欲擅權”,就可以推斷出現(xiàn)在語境中的“紛亂”應該做動詞,充當謂語,可以翻譯成“使諸事紛亂”或“打亂諸事”。
其實在2017年全國卷Ⅰ中,文言文《謝弘微傳》的翻譯題第(2)小題“曜好臧否人物,曜每言論,弘微常以它語亂之”,其中“亂”也是幾乎相同的語境,同樣用語法推斷這一技巧就能準確翻譯了。
再如2016年高考試題《宋史·曾公亮傳》“賜宴不赴,是不虔君命也。人主有疾,而必使親臨,處之安乎?”一句中,“虔”不可翻譯成“虔誠”“恭敬”,按照語法來推斷,得翻譯為“尊重”或“對……尊敬”。
2015年《孫博傳》中又體現(xiàn)了同樣的命題思路,“吾唯知吾君可帝中國爾,茍立異姓,吾當死之”,這一句中的“帝”“死”,如果考生翻譯成“帝王”“死亡”,就錯得太離譜了,其實只要弄清詞性及語法知識,就能推斷出這里應分別翻譯為“做皇帝”“為……而死”。
從近幾年的高考題很容易發(fā)現(xiàn),語法推斷在解題時是不可缺少的又一把鑰匙。
總之,文言文翻譯備考的過程是瑣碎的,但是所謂的難題,只不過是在考生眼前蒙了一層紗,只要考生根據(jù)試題特點回歸課本,青睞本源,認真復習,同時掌握一定的解題技巧——因文知義、語法推斷就一定能答好文言文翻譯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