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愛琴 黃思雨
(湖北文理學院 湖北·襄陽 441053)
社會工作者在社會工作實踐中要遵循案主自決原則。案主自決是指案主有自由選擇和決定的需要與權利,社會工作者應當鼓勵和促進案主面對生活做出自己的決定和選擇,并按照自己想要的方式去生活,社會工作者不應當欺騙或驅(qū)使案主進入一個違背他真實意愿的行動過程。由于青少年這個群體的特殊性,他們在生理、心理、價值觀等方面具有不成熟性和不穩(wěn)定性,所以他們是否有能力選擇自己的道路和決定自己的未來,目前,這是一個存在爭議的問題,不同的學者對此有不同的看法。同時我國的法律明確規(guī)定了對青少年犯罪的減刑處理,其依據(jù)是青少年是邁向成人的一個過渡時期,他們還沒有足夠的能力對自己的行為負責,這也意味著青少年在進行案主自決的時候能力尚有不足,因此社會工作者被賦予將青少年尤其是問題青少年的行為控制在社會允許的范圍之內(nèi),但是對青少年這方面來說,他們渴望自由,不想被控制、被要求,渴望活出自己想成為的樣子,而不是社會對他們期待的樣子。這時作為青少年社會工作者是尊重案主的自決權還是承擔起社會控制的責任,這是社會工作者面臨的現(xiàn)實倫理困境。
社會工作者在青少年社會工作實務中常常會面臨在忠于誰上的沖突。社會工作者在實務工作中常常被要求以案主利益為中心,但作為機構的員工又要關注機構利益,同時還要維護社會利益。但它們對忠誠的要求往往不一致,沖突時常出現(xiàn)。青少年案主是比較弱勢的群體,依賴社工為他們爭取利益。而社工相對于機構來說也是弱勢的,它常常掌握著社工賴以生存的工作機會。因此,當案主利益和機構的利益與要求發(fā)生矛盾時,社會工作者應當首先忠誠于案主還是機構?作為社工一定要謹慎對待這一倫理困境。
專業(yè)關系是指社工與案主所建立的工作關系,專業(yè)關系有專業(yè)界限。雙重關系是指社工與案主除專業(yè)關系之外,還存在別的關系。《美國社會工作者協(xié)會倫理守則》清晰地表明:“社會工作者不應該同案主或前案主保持雙重或多重關系,以免有可能對案主造成剝削或者潛在傷害。一旦避免不了雙重或多重關系,社會工作者應該采取步驟保護當事人,并有責任設定清晰的、恰當?shù)?、具有文化敏感性的界線?!笨梢婋p重關系應該避免,但有時無法避免。尤其在中國,由于文化和制度的原因,在某種情況下,雙重關系更無法避免,導致很多倫理困境的產(chǎn)生。
社會工作者在實踐中應該尊重案主的隱私權。高志宏學者將隱私權定義為,自然人對與其有關的一切無礙于社會公共利益的個人信息、個人空間和私人活動所享有的,不愿他人知曉不受他人非法干擾的人格權。所以社會工作者在實踐中要遵循保密原則,保密原則不僅對案主很重要,也是社會工作作為一門助人專業(yè)獲得專業(yè)權威、取得社會信賴的必要條件。
社會工作者在青少年社會工作實踐中應接納孩子、尊重孩子、理解孩子和信任孩子,要與青少年真誠的交流,爭取使他們主動的與社會工作者分享他們的想法和秘密,這是達成幫扶目標的關鍵所在。但是社會工作者在為青少年遵循保密原則的同時,會遇到來自家長方面的壓力,因為家長享有的合理、合法監(jiān)護權往往使他們具有對孩子行為的知情權,面對他們的資訊請求,社工如何維護孩子的隱私權?這是社工在現(xiàn)實的社會工作事務中常常面臨的兩難選擇。
青少年社會工作者在社會工作實踐中常常會面臨這樣的兩難困境:是維護青少年的權利,還是尊重他們父母的權利?依據(jù)我國憲法,青少年有被保護權,生活獲得照顧權,有生活在更好的家庭環(huán)境中的權利,但同時父母也有發(fā)展自己事業(yè)的權利,享受自己生活和追求自由的權利,二者之間的沖突常常發(fā)生。尤其是在城市和鄉(xiāng)村中的一些貧困家庭中的孩子往往會疏于照顧,可能是因為家庭經(jīng)濟上困難,家長外出工作時間長,社會壓力比較大等一系列的原因,父母不是不愿意陪伴孩子,而是出于無奈,這時作為社會工作者能去怪罪他們的父母嗎?所以社工在面對青少年權力與父母權利的沖突時,要權衡利弊,區(qū)別對待,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青少年社會工作實踐中出現(xiàn)的一些倫理困境的原因部分與社會工作者本身有關,現(xiàn)將有關原因總結(jié)如下:一是社會工作者自身專業(yè)知識薄弱。如果青少年社工自身的專業(yè)能力不強,那么在社會工作實踐中遇到一些復雜的情況時可能會出現(xiàn)無力應對的情形,憑借自己的感性認識來處理問題,從而引發(fā)出一些不必要的倫理困境,有可能會給案主的利益帶來損害。二是在面臨雙重關系時社工如何把握“度”的問題。在中國這種人情社會里,正如費孝通先生所說:“在西洋社會里爭的是權利,而在我們卻是攀關系、講交情。”所以社會工作者在實踐中處理雙重關系時,對社工如何把握關系的“度”這方面有著較高的要求,如果把握不好,容易產(chǎn)生倫理困境。
價值觀的多元化是現(xiàn)代社會普遍存在的特征,由于部分傳統(tǒng)價值觀的丟失,而新的價值觀尚未完全形成,因此導致實用主義、功利主義泛濫成災,所以社會工作者在實踐中會面臨各種不同的價值觀。社工在面對倫理抉擇的時候應該以核心價值為依據(jù),但在實踐中,他們卻要面對不同的價值體系,案主個人的價值觀、專業(yè)價值觀、社工個人的價值觀、社會主流價值觀等,這些價值觀之間可能會一致,但多數(shù)時候它們之間是互相沖突的。這種多向度、多層次的價值觀再加上文化、民族、時代等環(huán)境因素的動態(tài)變化,必然會導致倫理困境的產(chǎn)生。
社會工作者要想幫助青少年解決問題,擺脫困境,往往他們的需求和資源有關?,F(xiàn)實中,社會服務的潛在需求是無限的,而可提供給他們的資源卻是有限的,這種“粥”少“僧”多的現(xiàn)象容易導致服務面臨諸多困境。中國是一個發(fā)展中國家,社會福利服務體系還不完善,地區(qū)差距、城鄉(xiāng)差距很大,這些因素的存在容易導致倫理困境的產(chǎn)生。
社會工作者在青少年社會工作實踐中總結(jié)出一些應對倫理困境的方法,現(xiàn)歸納如下:一是加強社會工作者自身的專業(yè)技能和理論素養(yǎng)。社會工作者要想在面臨倫理困境的時候做出正確的抉擇,就必須具有過硬的專業(yè)知識和廣大的知識面,這樣才有可能保證抉擇時做到使案主的利益最大化。作為一名社會工作者只有全方面提升自己,才能在具體的社會工作實踐中化解各種專業(yè)倫理層面的困境,才能更好地維護案主的利益。二是提升社會工作者的文化敏感度可以有效化解倫理困境。當今社會不同地域的文化環(huán)境和文化認同不一樣,社工提升自己對多元文化的敏感性,可以有效避免陷入價值沖突,避免對案主強加價值觀,可以為青少年提供最恰切的社會工作服務。
社會工作者在青少年社會工作實踐中要想化解倫理困境,可以從家庭、學校、社區(qū)和社會團體這幾個方面來幫助青少年。家庭可以提供青少年健康成長和發(fā)展積極社會功能的環(huán)境,也可能提供的是消極社會功能的環(huán)境。文化和環(huán)境會影響家庭功能和家庭結(jié)構,比如貧窮、種族歧視、精神疾病、婚姻失敗等。如果青少年的問題是來自家庭方面,社會工作者可以深入他們的家庭了解問題發(fā)生的原因,然后對癥下藥的去解決問題,鏈接一些資源,從而幫助青少年脫離困境,幫助其家庭恢復功能。
學校是青少年生活和學習的另一個重要的場所,對青少年的健康成長起著關鍵的作用。如果青少年的問題是來自學校方面,社工要深入學校了解其問題產(chǎn)生的原因??梢詮膶W校管理、老師、同學、課程的設置、學習的時間和強度、考試的頻率等來綜合分析導致青少年問題產(chǎn)生的原因,然后分別鏟除之,同時社會工作者可以利用優(yōu)勢視角理論激發(fā)青少年內(nèi)在的潛能去適應環(huán)境,解決一些力所能及的問題。
社區(qū)也是青少年活動的場所之一,社會工作者和社區(qū)工作人員可以從物質(zhì)和精神兩個方面為困境青少年提供服務。如果青少年的家庭貧困,社工可以鏈接一些資源來幫助青少年擺脫目前的困境。對社工來說最主要的還是去了解貧困產(chǎn)生的原因,然后找到可以使青少年家庭永久脫貧的方法,這樣才能從根本上幫助困境青少年。如果青少年學業(yè)方面有困難,社工要弄清楚困難產(chǎn)生的原因,然后對癥下藥,從而幫助青少年脫離困境,健康的成長,最終達到助人自助的目的。
3.3.1 社工機構依賴政府財政撥款
目前我國社工機構的存在和發(fā)展比較依賴政府的財政支持,缺乏自主“造血”功能。社工機構工作的開展要按照政府的要求來做,政府倡導什么,機構就去做什么,缺乏自主性。我們知道有時候政府的倡導并不一定是目前最急需的,但作為一線的社工和機構最了解當?shù)氐膶嶋H情況,清楚地知道目前提供什么服務項目是居民所急需的,可以有效的避免因提供居民不需要的服務而浪費資源。相反,真正需要幫助的居民而得不到應有的幫助,在一定程度上有些社工機構在做無用功。
3.3.2 社工機構被允許自主“造血”
在目前社工機構要想具有自主“造血”功能,還需要政府給予社會機構政策支持,促進機構的自主“造血”功能。這樣做的好處是,一方面可以減少社工機構對政府財政撥款的依賴,另一方面擁有自有資金的社工機構可以擺脫政府對服務資金的不合理的監(jiān)管,社工機構可以把資金用于最需要幫助的服務對象,從而避免服務和資金的重復浪費,確保服務對象的利益最大化。當然,在目前我國現(xiàn)有的條件下,社工機構要想脫離政府獨立生存也是不現(xiàn)實的,所以政府要想讓社工機構以后發(fā)揮更大的效能,不能只是單一的從財政上支持他們,還要從政策上給他們提供大力的支持,同時放權給他們,鼓勵這些機構學會自己“造血”,自己成長。只有當機構的運行資金充足的時候,社工才能放開手腳的去開展工作,才能把工作做到位,才能真正地幫助青少年脫離困境,實現(xiàn)真正意義上的健康成長,從而也促進了社會的和諧穩(wěn)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