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梅
(江蘇省南通市通州區(qū)二窎中學,江蘇 南通 226342)
對于初中學生而言,閱讀能力,在表面指能看懂文本;在實質上指能理解文本內涵,并將獲得的認知運用起來。明顯地,閱讀能力是識記能力、想象能力、分析能力、推斷能力等多種能力的綜合。閱讀能力的提升需要一個過程,需要學生的不斷實踐,不斷地開展真正的閱讀;也需要教師基于他們的生長狀況,巧妙建構多元的支架,以讓思維自然地引發(fā),以讓素養(yǎng)悄然地生成。支架就是閱讀過程中給予學生的幫助、提醒、方法、暗示、鼓勵等,以讓他們更好地完成閱讀任務,獲得閱讀體驗。
初中學生遇到的一些閱讀基本都有一定的背景,也就是說,其故事、其人物都是在一定的歷史條件下出現(xiàn)的。學生生活的年代、所處的環(huán)境與文本呈現(xiàn)出來的年代與環(huán)境還是有一定距離的。單純地讓學生從字面上去理解文本的內涵有時候是有一定困難的。因此作為教師就要給他們建構一些背景支架,以讓他們深入當時的環(huán)境中,進而在感同身受中走進文本。換言之,有了背景的支架的設置,學生就能對文本的理解有一個整體上的架構。
以統(tǒng)編教材初三年級的課文《故鄉(xiāng)》為例,跟以往魯迅的作品不同,學生能從表面上理解這篇文章寫了什么,大致表達了怎樣的情感。比如說,學生知道魯迅寫的就是自己的故鄉(xiāng),以及自己故鄉(xiāng)的那些人:閏土、楊二嫂等;但學生還是不清楚魯迅在文字背后蘊含的深刻情感。教師就得建構支架,以讓學生窺見與文本相關的全部面目。首先教師展示了1919 年前后中國江南農村小鎮(zhèn)的原貌,學生看到的是教師從網上找來的一幅幅圖片,他們對魯迅筆下的故鄉(xiāng)就多了一層感性的認識,進而也能理解先生筆下那荒涼的句子:蒼黃的天底下,遠近橫著幾個蕭索的荒村,沒有一些活氣。其次教師展示了1919 年前后中國社會的大背景,這次是以視頻的形式呈現(xiàn)的。學生能看到地主階級的軍閥官僚統(tǒng)治著中國;帝國主義的勢力控制著中國;有識之士在悲嘆著中國;貧苦的勞苦大眾在支撐著中國。再接著,教師與學生一起展示了在1919 年前后魯迅先生發(fā)表的作品,進而讓學生理解這個時期魯迅的思想是什么,跟《故鄉(xiāng)》的思想是不是一致的。學生說出了《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社戲》《雪》《藤野先生》《孔乙己》等作品;這次的背景支架是由學生自己說出來的,教師再做相應的補充,以讓學生從類似的背景中獲得相關的感知。當然建構背景支架的方式要能對接學生的情感,以他們喜歡的方式呈現(xiàn)出來,比如說,以講故事的方式、以看電影的方式等。背景支架的建構,能讓學生在閱讀文本的時候多了新的維度,進而也能讓他們以全面的眼光看待文字的表述。
閱讀不是簡單的瀏覽,閱讀需要學生帶著發(fā)現(xiàn)的眼光,去打量那一行行文字,以揭示其中的深意,以讓閱讀帶給他們前行的力量。因此閱讀就需要不斷地發(fā)現(xiàn)問題,再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感知其美好。要想讓學生發(fā)現(xiàn)更多的問題,教師就需要建構問題支架,以讓他們的思維漸漸地由著問題漫溯。
還以《故鄉(xiāng)》為例,首先是教師提問,以讓學生關注一些重點細節(jié),以更好地理解相關的情感。教師問,在故鄉(xiāng)那么長的時間里,作者著重寫了哪些天的事情;又著重寫了這些天的哪些人、哪些事;分別又是用了哪些方法刻畫人物的。明顯地,教師的提問讓學生關注家鄉(xiāng)的人與事,關注作者的筆法,即關注文本的內核。再接著教師就讓學生自己建構問題支架,讓他們自己來發(fā)現(xiàn)問題,即以他們的視角來解讀文本。不同的學生對文本的理解是不一樣的,他們發(fā)現(xiàn)的問題也是不一樣的。比如說,一學生提出這樣的問題:作者愛“閏土”嗎?為什么昔日的童年伙伴會變得如此麻木又辛酸?作者鄙視“楊二嫂”嗎?為什么當年的“豆腐西施”竟是那么地粗俗與尖刻;是什么改變了他們呢?明顯地,學生提出的問題,讓他們的視角轉移到變化上來,因此教師就可以抓住“變化”這個關鍵詞,讓他們進一步發(fā)現(xiàn)文本中還寫了哪些變化,這些變化是偶然還是必然。問題支架的建構就是讓學生以問題為驅動,更好地觸及文本的內核,就是讓學生在一個個的問題中點燃思維的火花,提升了對文本的新的認識,進而也提升了閱讀的能力。
要更好地理解閱讀,就需要學生有更多的實踐積累與生活經歷。一般來說,學生接觸到的閱讀文本大多是作者對于社會、生活的感悟,是作者基于日常的一些感觸、一些表達。如果學生也能有這相似的體驗,或者讓他們在生活中感知一些類似的經歷,他們就能更好地理解文本。
還以《故鄉(xiāng)》為例,教師讓學生也來寫一寫家鄉(xiāng)的變化,因為大多數(shù)學生還沒有離開過自己生活的地方,因此作文題目就不用故鄉(xiāng)。對學生來說,他們也可以學一學魯迅先生在原文本中使用的表達方式,比如說,魯迅先生注重環(huán)境描寫,他是這樣寫故鄉(xiāng)的:天氣陰晦、冷風嗚嗚的響、蒼黃的天、蕭索的荒村。他寫出的是對故土的失望,寫出了自己心情的悲涼。一學生是這樣寫的:傍晚時分,瓦藍的天空,被夕陽灌醉了,在藍色的底子里透出塊塊醪紅。那就是我家鄉(xiāng)的夕陽,微醉的天空,恣意地揮霍云彩,一會兒幻成一座拱橋,從人間跨越天際;一會兒聚成一片火海,收集了所有的云彩,世間萬物都像涂上了油彩。天醉了,人也醉了,仰望天空,沉迷余暉下的美麗,竟忘了暮色已經浸染我家的那兩層小樓。明顯地,這個學生寫出了家鄉(xiāng)的靜謐與溫暖,寫出了自己的喜歡與依戀。當他們從閱讀到獲得了認知,教師就可安排一定的環(huán)節(jié)讓他們運用起來。同樣原文本明顯的寫法,就是在比較中將主題彰顯出來。在原文中,作者是這樣寫閏土的:少年的閏土,十一二歲,紫色圓臉,頭戴小氈帽,頸上套一個銀項圈,有一雙紅活圓實的手;中年的閏土,手提一個紙包和一支長煙管,手又粗又笨而且開裂,像是松樹皮了。比較中,強烈突出了社會的現(xiàn)實對一個人的影響。有學生這樣寫家鄉(xiāng):還記得小的時候,那條小路每到下雨天,就處處泥濘;現(xiàn)在已經變成大路了,在兩邊還安上了路燈,不管多晚,到我家都是一路通明。明顯地,學生也運用了對比的手法,寫出了對家鄉(xiāng)變化的贊美。有了這樣的體驗,學生就能更好地理解作者,理解文本的主題,也讓閱讀落到了實處;即閱讀內化為自己的個性表達,是對閱讀的再認知。
閱讀的過程也是學生彼此合作的過程;閱讀是以學生為主的,因此閱讀中遇到的問題也要讓學生自己解決。教師要做的就是為他們解決問題搭建好的支架,以讓他們更好地展示。建構合作支架就能展示出每個人的思維特點,就能彌補個人在認知上的短板。
還以《故鄉(xiāng)》為例,學生在閱讀中發(fā)現(xiàn)作者不僅僅寫了眼前的故鄉(xiāng),好像也寫了過去的故鄉(xiāng),以及自己期待的故鄉(xiāng)。因此他們就有了這樣的問題,為什么要從三個角度去寫故鄉(xiāng)呢?作者又是重點寫了哪一個?能不能說一說作者對這三個“故鄉(xiāng)”的情感呢?教師讓他們分組討論,以收集每個人的想法,進而充實自己的觀點。一學生說,從不同的角度寫故鄉(xiāng)才能給讀者以立體的感覺,才能讓讀者從更全面的角度理解故鄉(xiāng)。還有的說,從不同的角度寫,才能更好地將作者的情感表達出來,只有變化,才能有情感的起伏。當然,學生還可以對別人的回答提出不同的觀點。就有一學生提出來,寫過去的故鄉(xiāng)是可以理解的,為什么還要寫未來的故鄉(xiāng)?是不是有點空想?接著其余的學生又將思維轉移到這個學生的問題上來??梢姾献骶褪亲屗麄冊诒舜说膯栴}交錯中,不斷地深入文本,不斷地找尋閱讀的真諦。
因此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適時地建構合作支架,以讓他們真正地去解讀文本,以讓他們充分展示自己的困惑,也充分展示自己的能力。當然教師可以設置一些問題讓他們討論,比如教師在最后就讓各小組設置一個板書,就能更好地看出他們對文本的理解狀況。
建構閱讀支架是對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的一次踐行,是讓學生更好地展示自己的能力與素養(yǎng),也是讓他們發(fā)現(xiàn)更好的自己。在閱讀支架的建構中,教師要對準學生的認知狀況,要給他們最適切的教育,換言之,支架的建構能讓他們向更遠處攀爬,能讓他們展示出閱讀中的體驗與獲得??傊?,支架是為了學生更好地舒展自己,而不是越俎代庖,減弱他們思考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