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結2020年自己在工作中的改變與成長,如果用一個核心詞來概括,我想應該是“習慣”。
我在紙上列出“2020·我的新習慣清單”,驚喜地發(fā)現(xiàn)有至少10個好習慣已經融入了我的教育教學工作和日常生活。更讓我驚喜的是,我的學生也在以我為榜樣,嘗試著養(yǎng)成其中一部分習慣。
列每日清單,要事優(yōu)先
做老師,沒有最忙只有更忙。但讓我覺得時間完全不夠用的正是“停課不停學”的那段線上時光。每天的健康上報打卡、提醒與督促、線上課程講授、小組互動答疑、作業(yè)批改與反饋、線上家長會……我深刻地意識到,如果沒有明確的任務清單和時間安排表,我可能需要24小時抱著手機且異常焦慮。
復學以后,我開始列每日工作清單并確保要事優(yōu)先。每天花大概10分鐘的時間整理一下今天要做的事情并且思考每件事情的優(yōu)先級,然后把它們逐項列在我的周例上,具體到每個單位時間內完成什么。這是一個投入產出比非常高的習慣,讓我既不用再花額外的時間來思考要做什么,也不會忘記重要的事情。
當晚復盤,自主評價
結束一天的工作后,我會用10幾分鐘的時間來復盤當天的重點工作。哪些是教師的重點工作呢?我認為可以分為三個方面:一是課上得怎么樣,有什么亮點,存在什么問題,需要第二節(jié)課如何跟進;二是跟學生的溝通是否順暢,是否及時肯定了學生的努力,發(fā)現(xiàn)了什么問題,做了怎樣的引導;三是事務性工作處理得如何,是否有必須完成的,有沒有更簡潔的做法和新的創(chuàng)意。
當日復盤不斷增強了我的自主感和勝任感,提升自我動機。同時,也為第二天的工作做了初步規(guī)劃。
用真心贊美引導學生
疫情時期下的學習對學生的自主性和自律性提出了極高的要求,我開始用真心贊美的方式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學習和生活。疫情后,我開設“伙伴聊吧”,化身學生的傾聽者,利用課間和中午的時間與他們交換想法。每一次具體的、發(fā)自內心的對學生的贊美都拉近了我和學生的關系。
堅持每天與學生互學打卡
我要求學生做到什么,我就會同時要求自己做到什么。
學生會和我商量,組建很多不同層次的學習群,有默寫打卡、有閱讀拓展,我都會被邀請加入群中。一開始我很積極,但時間長了也就懈怠了。到了學期中期,我發(fā)現(xiàn)群里堅持打卡的孩子少了,打卡內容的質量也不高了,我意識到學生自發(fā)的學習行為需要我持續(xù)的關注與鼓勵。
所以我重新帶頭,在群里活躍起來。只要有學生發(fā)布任務,我一定核對內容;有學生打卡的,我也一定點開仔細查看。我還和學生一起堅持積累單詞,時常分享我最近背默的內容和感受。
充分信任學生并給他們提供平臺
復學之后,零起點授課的起點究竟在哪里?如何幫助“離線”數(shù)月的少數(shù)學生?心理調適的方法和尺度如何把握?重新培養(yǎng)習慣需要多長時間?……
這些問題最終歸為一個答案:唯有信任才能實現(xiàn)教育的可能。
信任學生個體的努力,我在班級里開展“小老師講題”“小主播讀報”“思維導圖設計”等活動;信任學生團隊的相互影響,我保持線上小組合作模式,開展線下小組共建共享活動。漸漸地,學生的狀態(tài)穩(wěn)步回升了,給我的驚喜不斷。信任學生吧,所有的成長都應該是學生的“我要”。
對每一種選擇模擬后果
在我們的日常工作中,“選擇”與“放棄”是一個重要的課題。面對各項工作,如果教師不具備“選擇”的能力,沒有“放棄”的勇氣,又如何教會學生學會選擇、適當放棄呢?
這一年,我減少了一些事務性工作,更聚焦于對學生成長問題的研究。對每一種選擇,我都會做好后果的模擬,即這件事帶來的損失和負面影響有多少,是否會牽連其他伙伴。
堅持記錄教育反思
去年8月,我開設了自己的個人公眾號,將工作中的故事與反思記錄下來。當我回讀這些文章時,我看到了自己對教育理解的加深,這讓我有些興奮。
一年過去了,我漸漸改變了寫作策略,不再是“遇到問題——記錄問題”,而是根據我12年的工作經驗,前置性地拋出問題,即在接下來的階段里,學生和家長可能會遇到什么問題,我現(xiàn)有的經驗是什么,能提供什么建議。等新的經驗生成后,我再更新自己的視角。這樣的轉變,讓我不斷學習和提升。
根據工作需要,主動學習
疫情后,教師的角色不斷升級,更加側重于心理健康觀察員和家庭教育指導師。
為了能夠更好地貼近學生、走近家長,幫助他們解決實際問題,我開始參加心理咨詢方面的學習。我深切地知道,家長和孩子需要的不是心靈雞湯,而是實實在在的支持與幫助。我相信更加專業(yè)的身份會讓我更有效地參與教書育人的工作,而在這其中受益的又何嘗不包括我?我努力學習新的領域,也成為了學生求學過程中的榜樣。
關注飲食與健康,對自己負責
我也充分利用每天陽光體育大課間的機會,和學生一起跑操、鍛煉,課余也會選擇適合自己的運動項目。
一開始,學生常問我:“沈老師,你今天和我們一起跑步嗎?”漸漸地就不再問了,他們會觀察我跑完步是否氣喘吁吁,因為他們總是喘得夠嗆,我也會告訴他們如何通過呼吸的調整來控制節(jié)奏。師生關系又擁有了一次促進的機會。
沒有什么比身心健康更重要,教師更要保護好自己。
盡可能多地與家人相伴
成立家庭后的我,更加在意親情,會主動覺察我與家人的相處模式,更多地站在全局的角度考慮問題。
我常和學生聊起我的家庭生活,說起我和父母之間的故事,說起我新婚后的變化。孩子們聽得很起勁,常追問我一些問題,若有所思。我想這是我用真實的角色參與學生成長的最好解釋。
(來源:“沈磊的班主任手記”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