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度發(fā)達的城市待久了,難免會感覺到有些厭倦。高檔的餐廳、繁華的購物中心……明明一切應(yīng)有盡有,卻又總感覺缺少些什么。直到回了一趟家鄉(xiāng),我才有所悟——原來是少了點煙火味,少了些快樂和真情。
國慶長假,我回到了外祖父母的家中,他們的家處在比較貧困的鄉(xiāng)村,甚至連網(wǎng)絡(luò)都沒有??烧沁@么一個小地方,卻處處洋溢著令人愉悅的煙火氣息。其中最典型的,當屬外公烹煮一碗米粉。
每天早上,天剛破曉,外公便踏上了拾柴之路,依山而建的小村落至今仍然使用柴火煮食。他撿到幾塊上好的木材,回到家中,點燃準備好的干草,放進火爐,有了火苗的光亮,再添上一把干柴,火就迅速變得猛烈,發(fā)出“嘶嘶”的響聲,火光比天邊初升起的朦朧日光還要閃耀。在火爐上架上鐵鍋,燒一鍋滿滿的水——既可煮粉,又可供洗漱。外公爭分奪秒,燒水的間隙便是他剁肉和準備各種菜料的時間。
水燒開了,如同頑皮的孩子一樣上下擺弄著鍋蓋,外公剁肉的“篤篤”聲也戛然而止。他倒出些開水備用,白、細、長的米粉下鍋了,外公用長筷子熟練地攪拌兩下后又合上鍋蓋,任由它們翻滾。外公的米粉總是煮得很多,這令我有些不解,卻也沒有開口詢問,只是靜靜地享受著外公煮米粉的過程。
米粉煮好了之后,外公就開始準備他的菜料了,這才是“重頭戲”——被外公剁好的豬肉肉末剛剛遇上外公自榨的菜籽油,就開始無休止地叫囂,香味也開始在這尋常的村落里彌漫。這時,村子里的許多人也起床干活了,有洗衣的婦女、挑水淋菜的老伯……由于外公的鍋是架在屋子外面的,他的廚藝也是全村聞名,來往屋前的人總要贊嘆幾句。外公此時就會熱情地邀請他們來吃,如果遇上有所推辭的,外公便開玩笑似地讓他們看看自己煮了多少,說是:“煮多了,吃不完的?!眲e人也就不好再推辭,搬張板凳就在外公家門口坐著,聊會天,等待外公完成。
當一勺紅油淋上,“滋啦”的聲音后,以蔥花謝場,一切便大功告成。家里人和同村人都是自夾自的,再淋上幾勺肉湯,“吸溜吸溜”的聲音便不絕于耳畔。外公坐在門前,邊聊天,邊吃米粉,笑得爽朗。我突然明白了外公的米粉為什么要煮這么多,不禁有所感慨:這人間的快樂與真情,也不過于此了吧。
無論是美味的米粉,還是煮米粉的過程;無論是和家人的溫馨,還是與同鄉(xiāng)人的熱鬧……這些都令人感到恬靜、舒適。難怪陶淵明也要結(jié)廬在“人境”了——有些人間煙火味,才最是生活本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