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 云 劉 靜 李哲馨 李 強
(重慶文理學院園林與生命科學學院(特色植物研究院),402160,重慶)
鐵(Fe)是植物生長發(fā)育所需的關鍵微量營養(yǎng)元素,可參與一系列重要的生理生化過程[1]。Fe參與葉綠素合成,約80%的Fe集中在植物葉綠體中,F(xiàn)e除了參與光合作用外,也參與細胞解毒作用,是過氧化氫酶和過氧化物酶活性中心的組成成分[2]。植物能夠通過2種方式從根際中獲取Fe,即基于螯合和還原的雙重機制[3]。盡管Fe在地殼中含量豐富,但由于Fe在氧化環(huán)境、中性和堿性土壤條件下趨向形成氧化態(tài)和氫氧化態(tài),土壤中可被植物直接利用的離子態(tài)Fe含量很低[4],從而導致作物缺Fe黃化,影響產(chǎn)量[5]。
不同植物或同一植物不同品種對Fe脅迫的適應能力存在顯著差異[6-7]。Dell? Orto等[8]研究發(fā)現(xiàn),大豆在缺Fe時,葉綠素含量明顯減少。不同F(xiàn)e效率大豆品種的劃分是相對的,不僅由自身特性所決定,也與脅迫程度緊密相關[9]。Ciaf fi等[10]和Zamboni等[11]指出低Fe脅迫對小麥生長有顯著影響,小麥幼苗表現(xiàn)出植物缺Fe的典型癥狀(如葉綠素降低)以及其他礦物營養(yǎng)的不均衡積累,地上部分和根的生長均減少30%。Jia等[12]發(fā)現(xiàn)3種蘋果砧木對低Fe脅迫存在明顯的抗性差異,且蘋果砧木地上部生物量、株高、葉綠素含量、總根長和側根數(shù)與耐低Fe能力呈顯著正相關。章愛群等[13]和龍文靖等[14]發(fā)現(xiàn)低Fe脅迫下玉米幼苗地上部與根系Fe含量均明顯下降,且存在顯著的基因型差異,且Fe處理和基因型之間存在顯著互作效應。
供試材料為西南地區(qū)主要玉米雜交種32個,品種編號及名稱見表1。
表1 供試玉米品種編號及名稱Table 1 Number and name of maize varieties in test
于2017年10月在重慶市永川區(qū)重慶文理學院溫室大棚內進行水培試驗,采用兩因素完全隨機設計。用清水漂洗玉米種子并除去包衣,用70%酒精消毒30s,蒸餾水清洗并浸泡10h,待種子露白轉移至粒徑為1~2mm的濕潤石英砂盒發(fā)芽,早晚澆蒸餾水1次,放置于光強12 000lx、晝夜長短及溫度14h(26℃)/10h(22℃)、相對濕度60%的人工培養(yǎng)箱內催芽。設置100μmol/L Fe(Ⅲ)-EDTA(正常,NFe)和10μmol/L Fe(Ⅲ)-EDTA(低鐵,LFe)2個Fe水平處理,營養(yǎng)液pH值5.8±0.2。幼苗2葉1心時除去胚乳后移至改良Hoagland營養(yǎng)液中培養(yǎng),待幼苗長至3葉1心時進行低Fe脅迫處理(LFe營養(yǎng)液),以Hoagland營養(yǎng)液(NFe)作為對照。水培容器為45cm×33cm×20cm的黑色塑料盆,覆2cm厚含20個孔的泡沫板,每孔定植1株玉米苗,用海綿包莖以固定植株。幼苗在14h/10h(28℃/22℃)的光溫周期的生長室中培養(yǎng),每隔3d更換1次營養(yǎng)液,用NaOH調節(jié)營養(yǎng)液pH值至5.8,并使用通氣泵通氣。
所有指標均在處理后7d測定,形態(tài)指標、根系性狀和生物量的測定均為3次重復,每重復10株幼苗。
1.3.1 形態(tài)指標 株高為胚芽鞘節(jié)至最長葉葉尖的長度,用直尺測量。莖粗為玉米幼苗基部離根1cm處的最大直徑和最小直徑,用游標卡尺測量,取平均值。可見葉數(shù)為包括心葉在內的所有可見葉片數(shù)。展葉數(shù)為葉枕已伸出下一葉葉鞘的葉片數(shù)。測量每片綠葉的最大葉長和最大葉寬。若在一片葉中有部分是黃色的,則同樣測量綠葉部分的最大葉長、最大葉寬,采用長寬系數(shù)法計算綠葉面積。
1.3.2 根系性狀 用根系掃描儀(Expression 10000XL,Epson)及圖像分析軟件(WinRhizo Pro 2009)測定分析根表面積、根體積、總根長、根平均直徑和根數(shù)。
1.3.3 生物量 將幼苗分為地上部分和根系,于120℃殺青30min,80℃烘至恒重,稱量干重。分別計算根冠比和單株干重,根冠比=根系干重/地上部干重,單株干重=地上部干重+根系干重。
1.3.4 Fe含量 采用原子吸收光譜法測定幼苗地上部和根系Fe含量[17]?;钚訤e含量:葉片鮮樣切碎后用1mol/L HCl按1∶10的比例浸提(連續(xù)振蕩5h),過濾后,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計測定浸提液中Fe的含量。含F(xiàn)e量:稱取1.00g經(jīng)烘干粉碎的玉米植株樣品于塑料瓶中,加入25.0mL Vc-HCl(0.40g VC溶解后,加入166.0mL濃HCl定容至1L),置于80℃恒溫振蕩器上振蕩2h,用蒸餾水補至原重后過濾,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計測定浸提液中Fe的含量。Fe積累量=含F(xiàn)e量×單株干重;根系Fe吸收效率=Fe積累量/根系干重;Fe生理效率=單株干重/Fe積累量。
60例患者,隨機分為中藥治療組和西藥治療組?;颊呔?次或3次以上流產(chǎn)史,年齡24~36歲,夫妻雙方染色體檢查正常,無感染性疾病,無先天性生殖系統(tǒng)畸形。兩組患者在年齡構成、觀察指標等方面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變異系數(shù)=標準偏差/均值×100%;低Fe效應=(LFe條件下性狀值-NFe條件下性狀值)/NFe條件下性狀值×100%。
利用Excel 2010整理測定的數(shù)據(jù)。利用SPSS 21.0軟件對整理好的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分析,利用“相關”和“雙變量”函數(shù)對16個性狀進行相關性分析,利用“降維”和“因子分析”函數(shù)對16個性狀進行主成分分析,利用“比較均值”和“ANOVE”方差分析函數(shù)進行差異顯著性分析。采用Min-Max方法對各性狀統(tǒng)計數(shù)據(jù)進行標準化處理,利用變換公式:(n-最小值)/(最大值-最小值),使所有性狀值在0~1的特定區(qū)間,其中n是自變量,然后使用TBtools軟件基于最長距離法和歐氏距離法進行層次聚類,并繪制聚類熱圖[18]。
方差分析結果(表2)顯示,除了品種與Fe處理的互作對莖粗的影響不顯著外,其余性狀在品種、Fe處理、品種與Fe處理的互作上均存在極顯著差異。進一步分析發(fā)現(xiàn),在NFe條件下,16個性狀中以根體積、總根長和根表面積的變異系數(shù)較大,分別達到30.46%、27.34%和27.33%,葉綠素含量的變異系數(shù)最小,僅有6.34%,其余12個性狀的變異范圍為7.71%~27.27%。而在LFe條件下,根尖數(shù)的變異系數(shù)最大,為43.62%,可見葉數(shù)的變異系數(shù)最小,僅為8.32%,其余14個性狀的變異系數(shù)范圍為11.85%~39.73%;在LFe效應上,僅有根直徑和根冠比表現(xiàn)出正效應,其余14個性狀均為負效應,其中以根尖數(shù)負效應值最大(–42.04%),說明低Fe脅迫對玉米幼苗的生長影響較大,對根尖數(shù)的影響最大。
表2 2個Fe水平下不同玉米雜交種性狀Table 2 Seedling traits of different maize inbred lines at two Fe application levels
相關性分析結果(表3)表明,在NFe處理下,地上部和單株干重與葉綠素含量、根直徑和根冠比相關性不顯著,根干重與葉綠素含量、根長和根直徑相關性不顯著,分別與其余12個性狀呈顯著或極顯著相關,而在LFe處理下,地上部干重、根干重和單株干重除與根直徑相關性不顯著外,與其余14個性狀均極顯著相關。在NFe處理下,與株高、莖粗、可見葉、展葉、葉面積、葉綠素含量、根長、總根長、根尖數(shù)、根表面積、根直徑、根體積、莖葉干重、總干重和根冠比相關性顯著或極顯著的性狀分別有12、13、9、7、11、1、9、11、11、12、3、11、12、12 和 2 個;而在LFe處理下,與上述性狀相關性顯著或極顯著的性狀分別有 14、14、14、13、14、12、14、14、13、13、2、13、14、14和 7個( 表 3)。 由此可見,玉米幼苗各性狀在2種Fe處理下的變異來源具有明顯差異。
表3 2個Fe水平下不同玉米品種苗期16個性狀間相關性分析Table 3 Correlative analysis of sixteen traits at seedling stage among different maize varieties under two Fe levels
主成分分析結果表明,4個主成分的累積貢獻率在NFe和LFe處理下分別達到88.53%和84.26%,說明這4個成分在2個Fe水平下均具有較強的代表性(圖1)。NFe處理主成分1的方差貢獻率為52.40%,在主成分1中,除了根平均直徑和根冠比為負向載荷外,其余性狀均為正向載荷,且相關系數(shù)均大于0.3,主要反映“幼苗長勢因子”;主成分2和主成分3分別反映所有變異的15.07%和10.47%,相關性狀包括根直徑、根冠比、總根長、根尖數(shù)和根表面積,可定義為“根系生長因子”;主成分4可以解釋全部變異的6.31%,相關性狀有可見葉數(shù)、展葉數(shù)和葉綠素含量,主要體現(xiàn)“葉片生長因子”;在LFe條件下,主成分1的方差貢獻率為61.79%,同樣除了根直徑和根冠比為負向載荷外,其余性狀均為正向載荷,且相關系數(shù)均大于0.6,主要反映“幼苗長勢因子”;主成分2和主成分3分別解釋全部變異的11.19%和9.48%,相關性狀有總根長、根尖數(shù)、根表面積、根直徑、根冠比、根體積和根干重,也可定義為“根系生長因子”;主成分4反映了全部變異的6.07%,較大相關性的性狀只有可見葉數(shù)和展葉數(shù),主要體現(xiàn)“葉片生長因子”。2個Fe水平處理下主成分的主要因子相對穩(wěn)定,但性狀的相關程度存在變化。
圖1 2個Fe水平下玉米幼苗性狀的主成分分析Fig.1 Principal components analysis of maize seedling traits at two Fe application levels
對32個玉米品種的上述16個性狀進行聚類分析,發(fā)現(xiàn)在NFe和LFe處理下16個性狀均可以聚為7組(圖2)。NFe處理下,1組為可見葉數(shù)和展葉數(shù)(葉片生長因子),2組為根直徑和根冠比(根系生長因子),3組為地上部干重和單株干重(幼苗長勢因子),4組為根體積、根表面積和根干重(根系生長因子),5組為總根長和根尖數(shù)(根系生長因子),6組為株高、莖粗和葉面積(幼苗長勢因子),7組為根長和葉綠素含量。LFe條件下,NFe處理的1、2、3和6組的性狀仍聚為一組,相對穩(wěn)定,其余組的性狀在2個Fe水平下存在明顯的組別變化。綜上可以看出,各個性狀在2個Fe水平下的不同主成分間和聚類間的主要因子相對穩(wěn)定,聚類和主成分間的變化可能與其在2個Fe水平下相關性的差異存在一定關系。
對32個玉米品種上述16個性狀進行聚類分析(圖2),發(fā)現(xiàn)在NFe處理下,32個玉米品種聚為6組,分別包含6、5、5、5、7和4個品種;而在LFe處理下,聚為7組,分別包含5、5、5、3、5、3和6個品種,玉米品種在2個Fe水平下存在明顯的組別變化。
圖2 2種Fe素水平下32個玉米品種基于不同性狀的聚類分析Fig.2 Clustering analysis of 32 maize varieties based on different traits at two Fe application levels
對在2個Fe水平下聚類結果中各組在不同性狀上的差異進行進一步分析,發(fā)現(xiàn)在NFe處理下,第1組中的6個品種除根直徑和根冠比低于其余品種外,其余14個性狀均有更好的表現(xiàn);第2組中的5個品種根冠比低于其余品種,其余性狀表現(xiàn)相對較好;第3組和第4組除可見葉數(shù)、展葉數(shù)和根長相對較好,其余性狀表現(xiàn)相對較差;而第5組和第6組中除展葉和根直徑相對較好外,其余性狀上均劣于其余組中的品種(圖2)。在LFe處理下,第1組和第2組的10個品種的根直徑和根冠比相對較差,而其余性狀表現(xiàn)一般或較好;第3組的5個品種在根直徑和根冠比上表現(xiàn)相對較好,而在其余性狀上表現(xiàn)一般或較差;第4、5和6組的11個品種的葉綠素含量、可見葉數(shù)和展葉數(shù)表現(xiàn)相對較好,而其余性狀表現(xiàn)較差;第7組的6個品種除葉綠素含量、可見葉數(shù)、展葉數(shù)和根直徑表現(xiàn)相對較好,其他性狀表現(xiàn)均較差(圖2)。綜上可以看出,不同玉米品種的同一性狀對NFe和LFe處理的響應存在明顯差異。
進一步對32個玉米品種各性狀的低Fe效應值進行聚類分析(圖3),結果顯示32個玉米品種可以聚為5組,1~5組中分別包含8、7、5、6和6個品種,且每一組各性狀對低Fe脅迫的響應存在明顯差異(圖3A)。在LFe處理下,根直徑在5組中均顯著增加,而根冠比在第1、2組中顯著降低,第4組差異不顯著,第3、5組中顯著增加(圖3B)。據(jù)此推測,不同組別的品種對低Fe脅迫的響應可能受品種與Fe處理互作的影響。
低Fe效應值聚類分析(圖3)顯示,第1組和第2組的品種適應低Fe能力較強,包含15個品種,結合2個Fe水平下基于不同性狀的聚類(圖2),正紅 2號、漢單999和荃玉9號在NFe(第1組和第2組)和LFe(第1組和第2組)條件下性狀都表現(xiàn)較好,為Fe高效品種;第3組和第5組對低Fe表現(xiàn)最敏感,包含11個品種,結合2個Fe水平下基于不同性狀32個玉米品種的聚類(圖2),川單 455、川單 189和成單30在NFe(第5組和第6組)和LFe(第3組和第7組)條件下性狀都表現(xiàn)較差,為Fe低效品種。
圖3 基于LFe 效應值的32個玉米品種的聚類分析及性狀變異Fig.3 Clusters of 32 maize varieties and the variations analysis between different traits based on LFe condition
對以上低Fe效應聚類成的5組玉米品種的Fe吸收及利用效率進行分析,結果(表4)表明,低Fe脅迫下,5組玉米品種的Fe積累量均顯著降低,其中對低Fe表現(xiàn)敏感的第3組降幅最大,達到72.88%。根冠比相對降幅較小或增加,由此造成5組玉米品種的根系Fe吸收效率在LFe處理下較NFe處理均顯著降低,其中也以第3組降幅最大,降低了61.48%。5組32個玉米品種在LFe處理下的Fe生理效率均顯著提高,其中適應低Fe能力較強的第1組增加幅度最大,達到160.62%;其余依次為第2組、第4組、第3組和第5組。
對上述Fe高效(正紅2號、漢單999與荃玉9號)/Fe低效(川單455、川單189與成單30)品種的Fe吸收及利用效率單獨進行分析,結果(表5)顯示,在LFe脅迫下,所有Fe高效/Fe低效品種的單株Fe積累量和根系Fe吸收效率較NFe處理下均顯著降低而Fe生理效率均顯著提高。Fe高效品種中單株Fe積累量、根系Fe吸收效率的降幅與根冠比的增幅均低于Fe低效品種,而Fe生理效率的增幅高于Fe低效品種。
Fe高效玉米品種的評價和選擇是緩解玉米低Fe脅迫,保障石灰性土壤玉米高產(chǎn)穩(wěn)產(chǎn)最簡單有效的措施之一。徐健欽等[21]指出,地上部與根系生物量、葉片SPAD值是表征玉米幼苗Fe利用效率的最佳指標,根冠比及葉片活性Fe含量是良好指標。龍文靖等[23]將展葉數(shù)、葉面積、根長、根干重、Fe積累量作為玉米苗期Fe高效篩選的重要指標。本研究分析了32個玉米品種各性狀的變異系數(shù),發(fā)現(xiàn)總根長、根表面積、地上部和單株干重的變異系數(shù)在2個Fe水平下均較大,且這些性狀
表4 玉米品種物質積累與Fe吸收利用差異Table 4 Differences of matter accumulation and Fe absorption and utilization in maize varieties
表5 不同耐低Fe玉米品種性狀Table 5 Traits of different lowiron-tolerant maize varieties
優(yōu)先分配給根系,利于根系維持生長[21]。低Fe脅迫下玉米的苗干重、根干重和總根長均減少、根體積和根表面積也有不同程度的降低,而根質量比與平均根直徑明顯提高[22]。本研究表明,低Fe脅迫導致玉米幼苗的總根長減小,根體積、根系干重均顯著降低,而根直徑和根冠比顯著增加(表2),這與前人研究結果基本一致[22]。對32個玉米品種的16個性狀進行聚類分析,發(fā)現(xiàn)在NFe和LFe處理下主要代表“根系生長因子”的第4和5組(根體積、根表面積、根干重、總根長和根尖數(shù))的性狀存在明顯的組別差異,表明低Fe脅迫對玉米幼苗的影響主要表現(xiàn)在根系間存在極顯著的相關性。進一步分析發(fā)現(xiàn),品種總根長、根表面積、地上部干重和單株干重在Fe高效和Fe低效品種間的差異也十分顯著(表5),表明總根長、根表面積、地上部干重和單株干重可以作為玉米Fe效應能力的參考評價指標。
Fe是影響植物生長發(fā)育的重要營養(yǎng)元素之一[19]。低Fe脅迫可以誘導地上部同化產(chǎn)物向根系轉運,促進根系代償性伸長[13]。低Fe脅迫會導致玉米幼苗的根長、根體積、根系活力、干物質量、Fe含量、Fe積累量、相對吸Fe能力降低[20]。低Fe脅迫下,玉米幼苗地上部將光合作用產(chǎn)物性狀上。
植株對Fe的吸收利用是一個復雜的過程,不同植株在低Fe條件下表現(xiàn)不同[24-25]。徐健欽等[21]研究表明,低Fe脅迫下Fe高效品種Ye478根冠比較Fe低效品種根冠比更高,認為提高根冠比是玉米提高低Fe脅迫適應性的原因。陳旭蕾等[26]發(fā)現(xiàn),低Fe脅迫下,玉米品種的株高、SPAD值、地上部生物量、根部生物量以及總生物量均顯著降低,而根冠比顯著增加,且根冠比與Fe吸收效率呈顯著的負相關。本研究也得出類似的結果,低Fe脅迫下,玉米幼苗單株干重、單株Fe積累量、根系Fe吸收效率和葉片活性Fe含量均顯著下降,而根冠比和Fe生理效率顯著增加,與前人研究結果一致[14]。但進一步對比發(fā)現(xiàn):Fe高效品種(正紅2號、漢單999和荃玉9號)單株干重、單株Fe積累量和Fe吸收效率的降幅與根冠比的增幅均低于Fe低效品種(川單455、川單189和成單30),而Fe生理效率的增幅高于Fe低效品種,因此推測提高Fe生理效率是玉米幼苗適應低Fe脅迫的重要生理機制。這與徐健欽等[21]的研究結果不一致,主要是因為本研究在品種篩選過程中涉及較多根系性狀,所篩選出的高效品種為Fe高效吸收型,而Ye478的Fe高效是根向地上部轉運效率以及Fe在體內的再分配引起的。
低Fe脅迫對玉米幼苗影響較大,根干重、地上部干重、單株干重、總根長、葉綠素含量、葉面積、根表面積、根體積、株高、根尖數(shù)、可見葉數(shù)、展葉數(shù)和莖粗均顯著降低,根平均直徑和根冠比顯著增加,單株Fe積累量和Fe吸收效率顯著下降,而Fe生理效率顯著增加。32個玉米品種對低Fe脅迫的敏感程度存在較大差異,其中正紅2號、川單999與荃玉9號耐低Fe能力相對較強,可以作為玉米Fe高效育種的種質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