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明釗,陳 銳
(中國航空工業(yè)集團公司西安航空計算技術研究所,陜西 西安 710065)
企業(yè)產品的特性是非常不同的,我們要充分了解質量控制的過程,最大程度的降低成本提高質量,并重視其安全性。本篇文章在進行檢驗時可以分為三個環(huán)節(jié),分別是工作質量的檢驗,檢驗的方式和手段,還要探索一些能讓成本進一步降低的方法和策略,關注航空制造企業(yè),了解其特點,然后進行全過程的質量控制,不斷優(yōu)化控制思想和檢驗流程,控制質量檢驗的成本。
在上世紀20年代的時候,質量成本的概念被提出,提出此概念的是一位美國的質量專家,他將成本和效益相關聯了起來,概念一出,就受到了質量管理界的廣泛關注?,F在很多企業(yè)在對產品質量進行評估時,都會用到質量成本管理,除此之外,在進行產品質量的提高和工作質量的提高時,也會用到質量成本管理這一方法。
承著質量成本觀念的更新,現代的質量成本觀念與之前有所不同,很多時候都有一種零缺陷的質量觀,對產品質量的要求越來越高,新的質量水平也形成了。很多時候,企業(yè)需要制定一定的質量成本目標,用提高質量管理水平的方法來降低內外部損失的成本,與此同時讓預防成本和鑒定成本也能大大降低,從而形成高質量的產品。
(1)出現錯檢誤廢時的損失。在檢驗產品質量時,檢驗員的技術水平和其操作能力對檢驗結果影響很大,在進行檢驗時會出現誤判,這就是錯檢,從而導致報廢合格產品的結果,出現了很多損失。我們在進行生產時,一般是批量生產的,生產過程中生產工件的尺寸和特性也成正比,測量質量一般是有上下極限的,如果超過這個極限,那么產品就是不合格的,在這種情況下出現誤費率是被允許的,但如果產品出現在上下極限之外的情況,是檢驗員的誤判,那么這就是不包括在誤廢率中的。還要注意一點,我們在檢測時要設置一個公差中心,看零件質量跟公差中心差多遠,盡可能地減少檢驗員的誤判率,讓這些產品的質量檢測結果向公差中心靠攏。
(2)出現漏檢誤收的時產生的損失。與之前的錯檢誤費不同,漏檢誤收與其相反,一個是將合格產品判定為不合格產品,另一個是將不合格產品判定為合格產品。檢驗員一旦出現誤判,就會加大企業(yè)內部重復檢驗和試驗的壓力,從而造成很多損失,所以在檢驗時,除了防止錯檢誤廢的情況出現之外,還要注意漏檢誤收情況的出現。只有在綜合全面考量的基礎上進行產品檢測,才能保證企業(yè)的健康持久發(fā)展。
(1)工序檢驗和最終檢驗。木道工序結束之后的檢驗被稱為工序檢驗,零件加工完之后,檢驗之前的工序就是最終檢驗。工序檢驗和最終檢驗的目的不同,工序檢驗主要是在中間過程進行檢驗,讓不合格產品不能繼續(xù)流通,最終讓設備的損失能夠降低,整個工程中的工時也會大大減少。但是工序檢驗也有弊端,他可能會影響生產組織,讓半成品反復的運轉,如果想要運轉的時間少一點,可以在旁邊設置檢驗臺,但是這樣又會占據很多的工藝場地,總的來說還是有利有弊的。此外,工序檢驗必須在每一道工序完成之后進行,而通常情況下零件加工的工序繁多,當時要在每一道工序完成后進行工序檢驗,那么勢必要在檢驗環(huán)節(jié)花費較多的時間,這對提升整個零件加工流程的工作效率,是會產生極為不利影響的,這也是工序檢驗較為明顯的弊端之一。但這一較為明顯的弊端,卻是最終檢驗流程的最明顯優(yōu)勢。由于最終檢驗僅僅會出現在所有工序完成后,因此他對工作效率并不會產生根本性的影響。但最終檢驗也有較為明顯的弊端,由于最終檢驗無法細致深入到每一個環(huán)節(jié)當中去,因此倘若在最終檢驗的環(huán)節(jié)中出現了相關質量問題,那么工作人員也無法在短時間內將出現質量問題的工序排查出來。換句話說,對于出現質量問題的關鍵點排查而言,最終檢驗要比工序檢驗更為復雜麻煩。因此這兩種檢驗方式各有利有弊,可以進行相互的填補。
(2)預防檢驗和事后檢驗。預防檢驗顧名思義是用來預防的,它的預防性較高,會不斷的進行首件、巡回和周期檢驗,跟事后檢驗具有一定的相對性,預防檢驗可以被認為是一種用來監(jiān)視的途徑,對生產過程中的各要素進行實時檢測,觀察它們的偏差,控制這些生產要素,使不合格產品出現的越來越少,大幅度提高經濟效益。通常情況下預防檢驗需要一定的技術預測來作為基礎,倘若缺乏必要合理的預測數據支撐,那么預防檢驗本身的正確程度就有待商榷,因此在進行預防檢測之前,相關技術人員務必要通過合理科學的數據分析來作出精準的預測判斷。而事后檢驗則不需要相應的技術支撐,相對于預防檢驗而言,事后檢驗具有一定的總結性歸納性。事后檢驗的檢驗數據并不能作用于該次零件加工,相關技術人員只能夠通過事后檢驗的相關數據記錄與分析。制定出更加周密完善的零件加工計劃,作用到下一次的工序流程當中去。
企業(yè)在不斷發(fā)展的過程中,希望能夠保證自己產品的質量,與此同時,還希望降低自己的鑒定成本。跟零缺陷的觀念具有相對的一致性,質量管理經濟性的最佳水平就是盡可能的降低質量損失成本和其鑒定成本,下面就講述一些降低其鑒定成本的方法。
(1)要注重檢驗方案的選擇,盡可能地降低檢驗費。在選擇方案時,要看一看方案中是否能夠使檢驗的材料和其動力消耗減少,還有一系列進行破壞性檢驗的產品和外出檢驗的次數能否減少,這都是選擇方案時需要注意的。換句話說,運用何種類型的檢測手法,必須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又使用貼合實際情況的檢測方式,才能夠更好的降低成本達到預期的檢測效果。
(2)要使用技術含量較高的檢測手段,盡可能地減少使用貴重檢測設備的系數,在檢驗精度工件時,也要注意高精度檢測設備不被用于其中。由于貴重的檢測設備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而過高的資金投入則會提升鑒定成本,因此在相關鑒定環(huán)節(jié)盡少地減少貴重設備的使用,是能夠起到合理控制成本作用的。但盡量避免使用較為貴重的檢測儀器與設備,并不意味著相關檢測的準確程度就能夠被忽略,技術人員應當盡量提升檢測手段的技術含量,使得檢測的性價比最大化,使得成本得到控制的同時,檢測精確度也得到保障。
質量成本的控制并不是靜態(tài)的,有時候其控制水平是受企業(yè)產品特性影響的。航空產品相對于其他產品來說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我們必須保證這一系列產品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自主進行質量控制,并重視工序自檢的過程,不斷的降低質量成本,然后提高質量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