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青島西海岸新區(qū)黃島中心幼兒園 焦衛(wèi)燕
《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中指出:“幼兒的科學學習是在探究具體事物和解決實際問題中,嘗試發(fā)現事物間的異同和聯系的過程;幼兒科學學習的核心是激發(fā)探究興趣,體驗探究過程,發(fā)展初步的探究能力?!庇變旱目茖W教育是科學啟蒙教育,其核心以培養(yǎng)幼兒探究興趣、發(fā)展幼兒探究能力為主要目的,同時強調通過主動探究獲得樂學、會學、可持續(xù)學習的教育價值。
通過不斷的探索實踐,我嘗試總結出“激趣—啟思—導行—明理”科學活動四步法,其內涵以幼兒為主體,立足于幼兒科學學習的特點,以探究為核心,通過教師的有效引領,激發(fā)幼兒的探究興趣,啟發(fā)幼兒積極思考,引導幼兒深入探究,發(fā)展幼兒的探究能力,豐富幼兒的科學素養(yǎng)。
幼兒園科學活動包羅萬象,有些內容比較抽象,幼兒不易理解,導致其參與活動的興趣較低,因此,教師要創(chuàng)設豐富有趣的教學情境,激發(fā)幼兒積極主動地參與科學探究活動。
1.探究情境創(chuàng)設游戲化
教學情境是教師為教學活動有目的地設計或設置能引起幼兒積極情緒體驗、使其置身其中的具體而生動的場景,也是游戲化教學的主要途徑。一個好的游戲情境通常蘊含多個學習問題,用以激發(fā)幼兒的學習興趣。把抽象的科學知識和具體生動的游戲緊密結合,既滿足了幼兒的游戲需要,又能引發(fā)其探究興趣,如,在大班科學活動“巧提沙”剛開始時,教師表演魔術“巧提沙”,并提問:“猜一猜為什么一根筷子能提起一杯沙子?你們想試一試嗎?”此時,幼兒的探究興趣瞬間被激發(fā),自然而然地進入了實驗驗證環(huán)節(jié)。
2.探究材料操作游戲化
美國教育學家杰羅姆·布魯納說:“學習的最好刺激,乃是對所學材料的興趣?!笨茖W材料對孩子要有吸引力,同時具備色彩性、多樣性和操作性,如在小班科學活動“軟軟的和硬硬的”中,教師精心設計探究材料以“俘獲”幼兒的身心——帶領孩子們爬過“軟軟的”草地,走過“硬硬的”小橋,來到“玩具王國”,通過摸、捏、壓、敲多感官參與感知軟和硬的屬性;分享環(huán)節(jié)中教師出示各種軟硬糖果,并設計“給寶寶分糖果”的游戲情境,讓幼兒通過親身體驗感知、分辨軟和硬的不同屬性;最后同伴之間相互交流游戲體驗與感受。
3.探究過程組織游戲化
根據皮亞杰的理論,兒童對客觀世界的認識是以活動,特別是以探究式活動為中介的。游戲中的探索學習是幼兒最自然、最感興趣的學習方式,如在小班游戲活動“顏色真好玩”中,教師創(chuàng)設“色彩城堡”的游戲情境,幼兒扮演小白兔,并在兔媽媽的帶領下進入城堡,感知紅、黃、藍三種顏色中任意兩種顏色混合后發(fā)生的奇妙變化,從而體驗顏色變化帶來的快樂。
日本教育學家齋滕喜博認為:“提問是教學的生命,提得好即教得好。”幼兒的好奇、好問以及持續(xù)、深入的探究興趣,通常是由教師的有效提問引發(fā)的。有效提問有著點擊關鍵、一問傳神的效果,巧用提問藝術,精心設計問題,啟迪幼兒思考,可以最大限度地保障科學探究的有效和深入。
1.問在關鍵處,點擊重難點——抓住活動目標
關鍵處是指圍繞活動目標的重難點,對幼兒思維有統(tǒng)領作用、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的地方。教師問在關鍵處,才能有效促使幼兒在原有知識經驗的基礎上積極猜想。如在大班科學活動“讓球動起來”中,教師圍繞“探究讓球動起來的方法”提問:“你可以不用手就讓球動起來嗎?你能用自己的身體讓球動起來嗎?你能不直接使用自己的身體讓球動起來嗎?”在角度各異、難度不一的提問中,幼兒始終圍繞活動重點進行持續(xù)思考與大膽猜測,從而創(chuàng)造性地想出許多解決方法。
2.問在要點處,聚焦價值點——追隨幼兒發(fā)展
科學活動中經常會出現容易被忽略但能拓展幼兒思維、推動探究深入的要點環(huán)節(jié),此時教師需要敏銳地捕捉價值點,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從幼兒最近發(fā)展區(qū)出發(fā),引發(fā)其在已有知識經驗的基礎上找到新的知識生長點。如在探索“物體的滾動”現象時先提問:“你知道生活中哪些物體會滾動?”再問“誰能想出好辦法,讓這些會滾動的物體不再滾動?”新問題引起認知沖突,幼兒開始思考如何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tài),促使自身認知進一步發(fā)展。
1.開放性發(fā)問
教師提出問題,允許幼兒做出多種解釋或回答,這既能發(fā)展幼兒的發(fā)散性思維,提高他們的思辨能力,還能將探究導引得更為深入。如在科學活動“雞蛋浮起來了”中,教師提問:“雞蛋放入水中會怎樣?有什么辦法能讓它浮起來?”開放性的問題頓時打開了幼兒的思路,他們根據已有經驗說出了很多答案;繼而提出“為什么水中放了鹽,有的雞蛋浮在水中間,有的雞蛋浮在水面,有的則沉在水底?”推動幼兒的探究向更高水平發(fā)展。
2.遞進性追問
幼兒的科學發(fā)現是在有效問題的引領下完成的,要獲得一個完整的科學概念,僅有一問是不夠的,應在順應幼兒已有經驗、認知結構、思維模式的基礎上設計遞進性追問,從而讓幼兒積極思考、深入探究。如教師在科學活動“磁鐵”中提問:“這是什么?它能吸起什么東西(了解已有經驗)?你認為它能吸起或不能吸起的東西都有什么(經驗遷移)?你要怎樣吸(引發(fā)思考與探究)?到底哪個地方吸得多?有什么變化(指向操作結果的最終判斷)?”
3.啟思式反問
適時有效的反問會使幼兒產生心理和認知上的矛盾沖突,將幼兒容易忽略的內容提出來,引起幼兒注意。如,幼兒之前對鏡子能反射光有了一定的探究,當窗臺上的一盆水在太陽強光的照射下,在屋頂反射出亮亮閃閃的光影時,幼兒好奇地問:“這是誰的影子?是鏡子把光的影子照到墻上了嗎?”接著我反問:“難道只有鏡子才能反射光嗎?”問題幫助幼兒開拓了思路,有效引發(fā)了他們對“還有什么東西能反射光”的探索。
幼兒的探究活動是在教師的有效提問、巧妙應答中得以繼續(xù)推進的。有效回應可以引發(fā)幼兒思維不斷擴展、行為不斷調整,教師應注重探究過程及多元動態(tài)評價,以評價科學精神與態(tài)度、探究習慣與能力為核心,傾向于有益幼兒終身發(fā)展的長遠目標和教育價值。
1.評價應答注重提升
教師拋出問題后,對于幼兒的回答不能只是簡單的重復或肯定,而要巧妙幫助他們梳理經驗、提升能力。如在探究“影子的秘密”中,當教師提問“在什么情況下會有影子”時,有幼兒說:“人站在太陽下就會有影子?!边€有幼兒說:“晚上站在路燈下也會有影子?!弊詈蠼處熐擅羁偨Y:“當光被物體遮住時,有時物體就會出現影子?!奔瓤隙擞變旱幕卮?,又梳理建構了新的知識概念——教師對于幼兒的觀察能力、良好的探究習慣、堅持不懈的探究精神應給予積極評價。
2.評價應答力求具體
教師的評價應答語應具有廣度和深度,中肯具體,給予幼兒肯定和激勵、拓展和遷移,使活動呈動態(tài)發(fā)展,如“你說得很有道理!你是這么認為的嗎?你覺得還有什么不同的方法?換一種方法或材料會怎樣?”另外,還可以改變評價應答的主體,將問題交給幼兒,從中學會贊同、評價與批判,如“他的想法怎么樣?你同意他的觀點嗎?說說你的理由?誰還有不同答案呢?”
3.評價應答體現梯度
評價應答要起到理順拓展思維、幫助解決難題、促使探究深入的作用,就要實施梯度評價。如在大班科學活動“有趣的彈力棒”中,教師第一次嘗試鼓勵幼兒按照自己的想法組合造型,并對富有創(chuàng)意的作品給予表揚;第二次嘗試引導幼兒與同伴合作創(chuàng)造新造型,并對其合作能力進行評價;第三次嘗試將創(chuàng)意造型展示交流,提升經驗。多次嘗試中教師的評價層層深入,突出了不同的側重點。
幼兒園科學教育的價值取向除了幫助幼兒掌握科學知識、建構關鍵經驗之外,更應做到頓悟現象、引發(fā)真情、明辨是非、追求真理,培養(yǎng)幼兒熱愛自然、善待生命、關愛環(huán)境的情感與意識,融合審美教育,體驗生命與自然的美好,促使幼兒實現積極情感的有效激發(fā)和關鍵經驗的有效建構。
1.在交流討論中明理,建構關鍵經驗
科學活動中的討論交流與分享表達對幫助幼兒梳理探究過程、建構關鍵經驗、培養(yǎng)合作意識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如在小班科學活動“有趣的蠶寶寶”中,幼兒目睹了蠶寶寶吐絲結繭的過程,當蠶蛾出現時,孩子們圍繞“蠶繭上的洞是蠶蛾出來時咬的嗎?蠶蛾還會不會長大、會不會變成蝴蝶?它還能變成蠶寶寶嗎”等問題展開討論。在此過程中,同伴的不同看法能促進幼兒不斷思考,從而完善自己的想法或構建新的知識經驗。
2.在濃厚氛圍中悟情,培養(yǎng)科學情感
科學活動中教師應創(chuàng)設情感性的心理支持環(huán)境,幫助幼兒樹立最基本、最正確的科學精神與態(tài)度,培養(yǎng)其良好的科學情感與探究品質。如在大班科學活動“有用的縫隙”中,幼兒不斷嘗試大石塊、小石塊、沙子、水的投放順序,盡管屢次失敗,但體現了他們堅持不懈、勇于探究的良好品質。另外,教師還要創(chuàng)設挑戰(zhàn)性的心理支持環(huán)境,將興趣和具有挑戰(zhàn)性的活動共同蘊含于幼兒的學習中,既順應了幼兒原有的經驗水平,還關注了其潛在能力,更能激勵幼兒創(chuàng)新探究。
總之,“激趣—啟思—導行—明理”四步法以幼兒為主體,以探究為核心,支持幼兒求異與探索,幫助幼兒主動獲得新經驗,促進其探究能力和科學素養(yǎng)的有效提升。此教學法可以幫助教師理清科學教育活動的組織脈絡,讓活動組織得更具邏輯性;當然,教師在組織過程中還要善于發(fā)現與遷移,抓住教育契機,體現教育智慧,引導幼兒深入探究,從而獲得全面均衡的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