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莊市育英小學 邸 勇
信息技術的發(fā)展日新月異。信息技術這門課在教授基本的信息技術知識、操作技能,讓學生領悟信息技術給人類生活帶來的巨大便利和對世界產生的深刻影響外,在培育學生愛國情懷、良好信息素養(yǎng)、規(guī)則和公德意識、合作精神等方面也發(fā)揮著重要作用。在信息技術教學中滲透德育,越來越重要。學生良好品德的養(yǎng)成并非一朝一夕之功,而要靠一點一滴的積累,一分一寸的“打磨”。在信息技術教學中滲透德育,要從細節(jié)入手,從小事抓起。
俗話說,無規(guī)矩不成方圓。機房規(guī)則看似簡單,卻蘊涵著不容忽視的規(guī)則意識。引導學生遵守機房規(guī)則,正確使用計算機,對信息技術學科的正常開展非常重要,也是我們信息技術教師對學生進行德育的一項重要內容。
機房作為開展信息技術教學必備的教室,它的使用率非常高。機房內設施都為公共設施,成本不菲,也有點“嬌氣”,很容易被損壞。機房設施出現一點小小的“傷病”,就可能使教學工作無法正常開展。所以我們要培養(yǎng)學生愛護機房設備、遵守機房規(guī)則的良好習慣。在每一屆新生進入機房前,我們都要先對他們進行機房制度教育。在課堂上,給每位學生指定專門座位,要求學生沒有特殊情況不可以隨便調換,并提醒每位學生:其所使用的計算機不是只有自己一個人使用,其他班、年級的學生也要使用。如果不愛護自己所使用的計算機,不但會影響到自己,而且還會影響到其他同學。另外,強化課堂常規(guī)教育。如要求學生下課后要自覺將鼠標、鍵盤、凳子放回指定地點,這樣做不但能保持學習場地的清整,也方便自己和其他同學出入,避免學生被凳子絆倒產生事故。通過這樣的教育,提高學生的責任心和規(guī)則意識。
幾年的教學經驗告訴我:規(guī)則意識的培養(yǎng)要注意從點滴做起,持之以恒;要讓學生明白,良好的規(guī)則意識會使其終身受益。
要適應未來的社會,不光要競爭,更需學會與人合作。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許多事情需要集思廣益、形成合力才能完成。因為學生的接受能力、動手能力差異較大,而這門課的操作性又比較強,因此信息技術課與其他課程相比更突出的一點是,在教學中經常采用小組合作的教學模式。小組成員之間隨時互相輔導,互為“小老師”。這不僅減輕了教師逐個輔導學生的壓力,保證教學進度,而且由學生作為“小老師”對其他學生進行輔導,既保護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發(fā)了他們的創(chuàng)造欲望,又增加了同學之間交流、合作學習的機會。
信息技術課堂上的一些學習任務必須以小組合作的形式去完成。例如:在學完word這一軟件后,要求學生利用word做一份班級小報,內容包括新聞、圖片、感想等,并在一定期限內完成。要完成這份作業(yè),就需要發(fā)揮每一位學生的才智。學生自由分組,或由教師根據掌握計算機的程度搭配分組,有的畫畫,有的寫感想,有的收集新聞,有的設計版面。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學生主動與同伴合作,積極地與他人交流,互相學習,取長補短,共同進步。在團結合作中,他們認識到自己在集體中的作用,認識到別人的長處,體會到互相啟發(fā)、互相幫助的益處,從而對合作產生心理需求,合作意識得到激發(fā)和深化。
愛國主義教育是信息技術課不可缺少的內容,在課堂教學中滲透愛國主義教育是一項長期的教學任務。人的愛國主義思想、覺悟、情感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在一定的環(huán)境條件中經過一定時間培養(yǎng)、體驗、熏陶逐漸形成的。信息技術課雖不像歷史、語文等人文學科那樣,其教材文本中包含大量的愛國主義教育素材,但其特有的教學特點,可以讓課堂鏈接許多愛國內容,同樣可以達到目的。
在信息技術課堂教學中,學習“搜索引擎”時,通過有目的地搜索,能給學生一次次震撼心靈的教育。比如,讓學生查找“石家莊老照片”“石家莊景色”,讓學生感受石家莊這些年來翻天覆地的變化。看到照片后,學生連聲驚呼、贊嘆。此時,無需教師多語,熱愛家鄉(xiāng)的情感芽苗已悄無聲息地在學生內心破土、生長。再如,讓學生搜索“感動中國人物”,通過閱讀這些英雄事跡,同樣可以使學生的心靈得到一次洗禮。學生完成搜索資料相關任務后,還可以利用幻燈片工具把搜索到的資料進行整理,完成一份作品并在全班展示。這樣,在習練操作技術、分享彼此作品的同時,再次點燃對家鄉(xiāng)優(yōu)美風光的熱愛或是對英雄人物的敬仰之情,激發(fā)學生的愛國、愛家鄉(xiāng)、愛中華優(yōu)秀文化的情感。
在信息技術課教學中還可以有意識地對學生進行網絡公德教育。例如在學校機房局域網中,一臺工作站往往有十多個人共用。大家的文件都放在同一目錄下,有時有的同學去打開別人的文件看,也有的同學把別人的文件給修改、甚至刪除了。教師要抓住時機對學生進行用網教育,讓學生牢記:未經同意不準隨便打開別人的文件,更不允許修改、刪除別人的文件,要有良好的公德意識。
待講到互聯網知識時,更有必要對學生進行安全、文明上網方面的教育,讓學生擁有較強的自我保護意識,遵守上網道德規(guī)范。例如:不瀏覽不健康網頁內容,不輕易下載網上內容;不輕信、傳播未經證實的消息,不亂發(fā)垃圾郵件,不發(fā)布不負責任的言論;不在網絡上散布有損于國家、民族形象的消息,不通過網絡社區(qū)或自媒體等誣蔑、攻擊別人;更不能利用所掌握的計算機技術搞“黑客”入侵,傳播病毒,甚至實施犯罪行為,等等??傊?,讓學生懂得:上網要講網德,有所禁忌,潔身自好。
信息技術對人類生活的介入、影響日益深入,在個體成長中產生的作用也越來越大——每個人都要在現實世界和網絡世界的包圍中成長。我們的德育內容、德育方式也要適應這種變化,跟上信息技術發(fā)展的腳步。要想讓學生利用好信息技術這把雙刃劍,就必須重視與德育的結合,令二者相輔相成,相得益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