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 衛(wèi)
“學科”一般包括兩層含義:一是知識體系,即相對獨立的知識領域及其體系;二是圍繞相對獨立的知識領域及其知識體系而在大學等學術機構建立的教學科研體制,具體體現為教學科研機構或平臺。前者是學科的根基和內涵,是后者的理據;后者是為相關知識領域的知識生產和人才培養(yǎng)服務的學術實體。從理論上說,二者應該在總體上是一致的,但由于各種學術或非學術的原因,二者也有不完全重合的情形。
在以學科建設為要務的當今中國,學科建制成了資源集中的平臺,其重要性和價值非同尋常。我們在討論藝術學學科門類獨立設置時,所講的“學科”主要是指后者,即學科建制,而非相對獨立的知識領域及其知識體系。藝術學門類獨立設置之后,相應的知識領域及其知識生產和人才培養(yǎng)問題應當引起足夠重視。本文在討論藝術學理論學科與文學、美學的關系問題時,更多地關注這種學科建制與學科知識領域及其知識體系之間的不協調,以及由此帶來的人才培養(yǎng)和知識生產等方面的問題。
一
2011年,國家頒布了《學位授予和人才培養(yǎng)學科目錄》,藝術學成為一個單獨設置的學科門類,下設藝術學理論、音樂與舞蹈學、戲劇與影視學、美術學、設計學五個一級學科。有關藝術學門類之下一級學科的設置是否合理,還存在諸多討論,但是,藝術學界幾代人為藝術學學科門類的建立所付出的努力終于有了結果,還是很值得欣慰的。藝術學成為一個單獨設置的學科門類,是我國學科分類體系不斷完善的結果,順應了我國文化藝術事業(yè)和創(chuàng)意產業(yè)迅猛發(fā)展對人才的需求,符合我國人才培養(yǎng)和學術研究的實際需要,有利于藝術類學科專業(yè)的建設發(fā)展,也有利于解決此前藝術歸屬于文學門類所帶來的一些問題。例如,學習小提琴演奏或國畫的本科生卻被授予文學學士學位,的確不倫不類,也不利于國際交流。
藝術學學科門類的獨立設置,有助于增強藝術學學科意識和學科建設力度,深化藝術類人才培養(yǎng)的學術內涵,促進對藝術性質、特點、規(guī)律和價值的深入研究。長期以來,藝術類人才培養(yǎng)存在著重技藝、輕史論的現象,一些本科專業(yè)不太重視理論教學,致使學生不怎么讀書,更談不上研究,藝術生普遍人文素養(yǎng)不高,理論思維不足。在學術研究型碩士研究生的學位論文中,有些停留在淺層的現象描述或者感覺式的評論,表現出理論思維能力訓練和研究方法教學的缺失。由于藝術類學生高考文化課成績要求相對較低,再加上進入大學后不注意人文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和理論知識的學習,所以,部分學生畢業(yè)后的職業(yè)發(fā)展后勁嚴重不足。藝術學學科門類獨立設置之后,通過藝術學理論學科隊伍的建設,可以逐步克服上述不足,提高藝術類學生的培養(yǎng)質量。
作為一級學科,藝術學理論的建設也有助于克服長期以來的一些簡單化做法,例如,用文學理論或者文藝理論的一些基本知識來替代對藝術特別是門類藝術的認識,忽視對門類藝術自身特殊性的把握,等等?!拔乃嚒笔俏膶W藝術的統稱或總稱,然而它有時又被用以指文學或表演藝術①。特別是在目前我國的學科體制內,文藝學歸在中國語言文學學科門類下,是關于文學的學問。這種術語的模糊或混亂,對于文學理論和藝術學的發(fā)展都是不利的。從目前我國使用的藝術理論教材看,其理論體系和概念范疇基本沿襲文學理論教材模式,對其他藝術的特點重視不夠。通過加強藝術的學術研究,有望改變這種局面。
藝術學理論成為一級學科之后,學科的知識領域和知識體系構想,以及相關知識生產是艱巨的任務。藝術學學科門類之所以被獨立設置出來,并非由于出現了全新的知識領域和知識體系。20世紀影視藝術迅猛發(fā)展,21世紀新媒體藝術興起,但這些都還不足以從根本上改變藝術原有的知識領域和知識體系。所以,這種學科建制的變化實質上是對原有學科體系之間關系的調整,具體說來,就是將藝術學從文學學科門類中分離出來。然而,知識領域和知識體系的劃分要比學科建制分離更復雜,也更艱難。對于藝術學理論學科來說,如何處理藝術與文學、藝術學理論與文藝學的關系,是必須面對的重要問題。這不僅涉及藝術學理論學科的知識生產和知識體系建構,也關系到這個學科的人才培養(yǎng)實踐。
藝術學理論作為一級學科被列在藝術學學科門類之下,同一門類的另外四個一級學科也不涉及文學。這就意味著,在中國現行《學位授予和人才培養(yǎng)學科目錄》中,藝術學門類不包含文學,從學科建制的意義上講,藝術學從原來從屬于文學門類變?yōu)榕c文學無關。這是一個很大的變化。
這種狀況部分地與我國目前的行政管理體系相適應。藝術(不包括文學和影視)一直是由文化部門主管的,現在歸口在文化和旅游部。文化和旅游部還設置了藝術司,其主要職責是:“擬訂音樂、舞蹈、戲曲、戲劇、美術等文藝事業(yè)發(fā)展規(guī)劃和扶持政策并組織實施。扶持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有導向性代表性示范性的文藝作品和代表國家水準及民族特色的文藝院團。推動各門類藝術、各藝術品種發(fā)展。指導、協調全國性藝術展演、展覽以及重大文藝活動。”②
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全國哲學社會科學規(guī)劃領導小組把藝術學類研究課題作為單列學科課題③。目前,藝術學單列學科課題的具體管理也在文化和旅游部。這些對于藝術創(chuàng)作、批評和研究都起到重要的保障和推動作用。但是,行政管理體系和學科知識體系經常不相匹配,文學和影視藝術不歸文化主管部門管理就是一個例子。
二
按照西方傳統的藝術分類原則,“藝術”范疇包含文學。例如,在黑格爾的《美學》(實際上是藝術哲學)中,藝術被分為建筑、雕刻、繪畫、音樂和詩,詩就是我們所說的“文學”。在黑格爾的藝術哲學邏輯體系中,文學屬于藝術發(fā)展的最高等級④。西方美學傳入中國之后,在各種藝術分類的著作中,文學都是屬于藝術的。以王朝聞主編的統編教材《美學概論》為例,在第五章第二節(jié)《各藝術種類的基本特點》中,列舉了不同物質媒介形成的藝術種類:建筑藝術、實用工藝、繪畫、雕塑、音樂、舞蹈和語言藝術。其中,語言藝術是這樣被定義的:“語言藝術(文學)以語言或它的書面符號——文字為物質手段,構成一種表象和想象的形象,從而反映現實生活,表現藝術家的審美感受?!雹?/p>
到了20世紀,布洛克在他的《現代藝術哲學》(也譯《美學新解》)中討論“藝術概念”時,列舉了多種藝術門類:
舉例說,在芭蕾舞《天鵝湖》,雕塑《瀕死的高盧人》《荒原》《愛達》《兒子們和他們的情人》,弗朗茲、哈爾斯的肖像畫,巴臺農神廟建筑,布魯士的小提琴協奏曲和畢加索制做的陶瓷貓頭鷹之間,有什么共同性質可言呢?也許你可以在《荒原》和《兒子們和他們的情人》之間找到某些共同之處,也可以在《愛達》和“小提琴協奏曲”以及在《兒子們和他們的情人》和《愛達》之間找到某種共同性質,但是,有誰能找到一種可以適用于上述所有作品的性質呢?⑥
這段話中就包含了建筑、音樂、舞蹈、繪畫、雕塑、詩歌、小說等藝術門類。顯然,布洛克是把文學歸入藝術范疇的。
同時,20世紀有一些西方(主要是德國)理論家致力于建立“藝術學”。但是,這種“藝術學”以視覺藝術為主要領域,不僅沒能令人信服地給出囊括了建筑、音樂、舞蹈、戲劇、電影等藝術、同時又區(qū)別于美學的“一般藝術概念”,而且沒有把文學完全排斥在藝術之外。例如,被稱為“藝術學之父”的德國哲學家康拉德·費德勒寫過一本《藝術活動的起源》。在當代中國讀者的眼中,這里說的“藝術”應該是一個集合概念,囊括了各種藝術門類。然而該書開頭有一個《說明》:
本書中所涉及的“藝術活動”,指的僅僅是造型藝術領域的藝術活動。因為沒有一種集大成的藝術形式能夠囊括所有藝術領域,而是存在不同的藝術門類,所以我們也只能借助于某一特定的藝術門類,才能對“藝術活動的根源”這一話題進行探究?!劣谠煨退囆g領域所得出的結論和答案是否同樣適用于其他藝術領域,本書并沒有特殊考慮。⑦
可見,這本書所討論的“藝術”實際上就是造型藝術。
而最早提出“一般藝術學”概念的德國哲學家馬克斯·德索(也譯作“德蘇瓦爾”),在他的《美學與一般藝術學》(也譯《美學與藝術理論》)一書中并不排斥詩學,而且在該書的第八章集中討論了與語言文字相關聯的藝術,如演說、戲劇、詩歌、故事,并與論述音樂(第七章)和視覺藝術(第九章)的兩章前后連貫。這意味著,在德索所言的“一般藝術學”中,文學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從歷史的角度看,文學與其他藝術門類關聯程度最高,這種關聯十分深入和持久。如今,我們進入“讀圖時代”,新媒體藝術也在興起,但是這還無法改變文學在藝術中的重要地位。而且,在我國兩千多年的藝術史里,文學一直處于十分重要的地位,與其他藝術門類的關聯度高于西方文學與其他藝術的關聯度,這是一個事實。
詩、樂、舞原本一體。朱光潛說:“詩歌與音樂、舞蹈是同源的,而且在最初是一種三位一體的混合藝術?!雹噙@種說法有其充分依據,不僅可以找到相關文字記載,而且也能夠做出事實上的證明:現在一些原始部落還存留著詩、樂、舞一體的原始藝術形態(tài)。在《毛詩序》里,詩、樂、舞是隨情感表現強度的需求依次出現的:“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fā)言為詩。故也。情動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雹徇@段文字恐怕是中國最早論述藝術分類的文獻,它用“情”把詩、樂、舞聯系在一起,并依據表現情志感興的強弱依次排列。
在各門藝術相對獨立發(fā)展的時期,文學和音樂的關系非常密切。歌曲有歌詞,歌劇有文學劇本,還有不少西方交響曲與神話傳說或其他文學作品有密切聯系。例如,貝多芬的《第九交響曲》第四樂章采用了席勒的詩《歡樂頌》,寫成了氣勢恢宏的交響合唱曲;里姆斯基- 科薩科夫的交響組曲《天方夜譚》(又名《舍赫拉查德》),就取材于阿拉伯民間神話故事集《一千零一夜》(即《天方夜譚》)。歐洲浪漫主義時期產生了一種特殊音樂體裁——交響詩,它由李斯特首創(chuàng),注重詩意和哲理的表現,而且常常取材于神話、民間故事等文學作品。文學不僅與同樣在時間中展開的音樂有密切聯系,而且與偏于空間造型的視覺藝術也結緣很深。古希臘雕塑基本上取材于希臘神話,文藝復興時期米開朗基羅的《大衛(wèi)》則取材于《圣經》,中國的敦煌石窟中有不少塑像取材于佛教故事。西方繪畫史上也有許多杰作取材于文學作品,特別是古典油畫與神話、《圣經》和民間傳說有著不解之緣。在中國,詩與畫的聯系深入而特別。中國畫不僅也有大量取材于神話傳說的杰作,而且詩與畫在創(chuàng)作思想、審美情趣等方面聯系十分密切。一些詩人同時也是畫家,或者說,一些畫家同時也是詩人。古代文人創(chuàng)造出世界上獨一無二的藝術形式——題畫詩,詩與畫相得益彰。古代文人還喜歡把詩與畫放在一起談論,津津樂道于詩與畫的相通。沈括曾評論說:“歐陽文忠《盤車圖詩》云:‘古畫畫意不畫形,梅詩詠物無隱情。忘形得意知者寡,不若見詩如見畫?!苏鏋樽R畫也?!雹馓K軾有一首論畫詩:“論畫以形似,見與兒童鄰。作詩必此詩,定知非詩人。”?他曾評價王維的詩畫創(chuàng)作說:“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所謂“詩中有畫”,是指詩寫景如在目前,栩栩如生;說“畫中有詩”,是指畫不求形似,但求神似,追求詩意。近來,學界對蘇軾的這兩句話有各種爭論,其實,“詩中有畫”和“畫中有詩”相互闡釋,即都追求氣韻和意境。所以,中國古代文人畫和文人詩是相通相融的。這一點,朱光潛在他的《詩論》中講得很明白:
中國向來的傳統都尊重“文人畫”而看輕“院體畫”?!拔娜水嫛钡奶厣褪窃诰裆吓c詩相近,所寫的并非實物而是意境,不是被動地接收外來的印象,而是熔鑄印象于情趣。一幅中國畫盡管是寫物體,而我們看它……所著重的并不是一幅真山水,真人物,而是一種心境和一幅“氣韻生動”的圖案。?
由此可以見出,文學與繪畫的內在聯系是中國藝術的一個重要傳統和特色。
中國還有一些獨特的藝術形式,如書法和篆刻。二者都屬于造型藝術,可以歸為美術類或視覺藝術類,但是它們與文學的關系也十分密切。書法作品用漢字書寫而成,多數情況下,這些漢字是書寫詩詞或者散文的文字,也就是帶有文學性的文字。盡管對于書法藝術中所寫文字與書法創(chuàng)作的筆法、布局、氣韻、意境等是否有聯系尚有不同意見,但是,書家所寫的詩詞或散文對于書法創(chuàng)作和欣賞的影響是不言而喻的。書家選什么詩詞、哪些句子來書寫,都與他個人的審美情趣、人文涵養(yǎng)和藝術個性息息相關。王羲之傳世的《蘭亭集序》就是散文與書法完美結合的典范。
篆刻也是如此。有一種篆刻形式叫做“詞句印”,它是“以詞、短語、句子甚至是小篇章等言情、狀志的文辭作為印文內容的印章。主要包括吉語印、成語印、箴言印、詩文印等。它誕生于春秋戰(zhàn)國時期,明清時走向繁榮。它是印章藝術中最有生命力的一個類別,也是印章藝術發(fā)展的趨勢”?。詞句印有時稱“閑章”,常見于書畫作品的起首或壓角,“閑章雖小,往往可以窺見作者的處世境遇、志向,領略到作者的藝途甘苦和思想情操,趣昧盎然”?。這是文學與篆刻相結合并由此與書畫作品融為一體的一個例證。
戲劇藝術與文學的聯系更是直接。戲劇是綜合性的表演藝術,其基礎是神話、傳說、故事。許多戲劇作品是由于其劇本(即戲劇文學作品)而在歷史上產生了深遠影響,如古希臘悲劇、元雜劇等,成為文學史和戲劇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文學體裁的分類中,無論是三分法(即抒情文學、敘事文學和戲劇文學)還是四分法(即詩歌、小說、散文、戲劇文學),戲劇文學都占據重要地位。在中國,戲劇產生較晚,而且形制與西方戲劇很不同,那就是“以歌舞演故事”?,不過,基礎也還是“故事”。中國的戲曲采用載歌載舞的表演形式,不僅所唱曲子的唱詞富有詩意,連道白也極具文學性,所以,戲曲藝術的文學性或許要比西方戲劇更加突出。影視劇與文學的關系就更一目了然了,不僅影視作品有劇本,許多經典影視作品的劇本就是根據小說改編而成的。
由于文學在藝術各門類中處于特殊、重要的位置,研究藝術史,特別是研究中國藝術史,需要文學視角和文學修養(yǎng)。中國是一個“詩的國度”,文學在中華文明史上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藝術學科門類、藝術學理論如果與文學“劃清界限”,將是非常不合適、也非常不可能的。這從一個側面提醒我們,整個藝術學門類都應該與文學學科保持必要而適度的聯系。
三
作為藝術學門類一級學科的藝術學理論,與美學的關系同樣十分密切。美學的另一個名稱就是“藝術哲學”,即探討藝術的一般性問題。在中國,討論藝術學理論與文學學科的關系,也必然會涉及藝術學理論與美學的關系問題。在國家頒布的學科目錄里明確將美學歸屬于哲學門類,但是,無論是就西方美學引進中國后的一百多年歷史而言,還是就這些年從事美學教學和研究的專業(yè)人員而言,中國的美學知識生產實際上并不限于哲學屬下的美學學科,而且從事美學教學、研究的專業(yè)人員更多的是在文學學科,具體被歸到中國語言文學之下的文藝學之中,稱之為“文藝美學”?。而這些歸屬于文藝美學的專業(yè)人員以及他們培養(yǎng)的研究生所做的美學研究卻不限于“文藝”范疇,而是涉及當今世界美學的幾乎整個領域。這是不可否認的事實。另外,長期以來,藝術一直是美學的主要對象之一,特別是在中國美學中,藝術的分量更重。所以,討論藝術學理論的知識領域和知識體系,就不可能回避其與美學的關系。
在論證藝術學理論學科獨立性的過程中,有些學者注意到了藝術學理論與美學的區(qū)別,這是有必要的。例如,有學者試圖區(qū)分美學與藝術學:美學以美為對象,藝術學以藝術活動為主要對象;美學研究審美價值,藝術學研究藝術價值?。這種說法有其合理性。但是,美學不可能不研究藝術活動,而藝術價值恐怕也很難排除審美價值。
其實,主張“一般藝術學”也好,主張以“藝術一般”為主要研究對象?也好,藝術學理論無論如何都不可能與藝術哲學分離。哲學研究一般性問題,具有高度抽象性,藝術哲學的邏輯起點正是一般意義上的藝術概念,是藝術一般。在黑格爾那里,“美”被作為藝術的本質屬性,藝術就是美,這種理論觀點是存在問題的,但這并不意味著藝術哲學不是從藝術這個一般概念出發(fā)的。如果按照“從一般到特殊再到個別”的這個從抽象到具體的邏輯過程,關于藝術的知識,美學主要是在“一般”階段,藝術學理論大概處在“特殊”階段,而各門類藝術就處在“個別”階段。但是,如果在這個邏輯關系中談論一般藝術學,接下來的推論就可能不會被大家接受了:既然藝術學理論屬于“特殊”環(huán)節(jié),那么它就應該從屬于作為“一般”的美學?其實不然。從嚴格的學理上分析,藝術學理論應該是既與美學有關系,又比美學更具體一些,它的領域所涵蓋的是大量既屬于藝術共性卻又不純粹屬于審美范疇的問題。
我們與其吃力不討好地把藝術學理論與美學分開,還不如借鑒我國文藝學已經取得階段性豐碩成果的建設路徑,把美學與藝術學理論相融合。文學不僅有審美屬性。一些作品在文學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并不是由于其審美價值很高,而是因其在其他方面的突出。比如,胡適的《嘗試集》是作為中國第一部白話詩集而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占有一席之地的,其審美價值未必高。如果我們肯定藝術學理論包含了美學的一些領域,如藝術性質、藝術活動、藝術價值等等,甚至不排除建立藝術美學的可能性,同時又清醒地認識到藝術還涉及諸如經濟學、法學(在學科目錄上包含法學、政治學、社會學、民族學等)、教育學(包含心理學)、文學、歷史學以及理學、工學、管理學等學科門類范圍內的問題,就可以比較好地處理美學與藝術學理論分與合的難題。
需要指出的是,任何學科知識領域和知識體系的確定和變化,都有其具體歷史背景。例如,德國在20世紀初出現一般藝術學的構想,就有其特殊歷史原因,其中一個重要背景是藝術實踐擴展了藝術的范疇。藝術不再僅僅追求美或審美價值,隨后,在學術領域相應產生了對藝術的多學科研究,使關于藝術的研究不再僅僅局限在美學領域。藝術學誕生的標志性論著《美學與一般藝術學》把美學與一般藝術學放在一起論述,并承認美學與一般藝術學有部分重合?。并且,學科的知識領域和知識體系是發(fā)展變化的,美學已經開拓了不少學科研究領域,例如藝術社會學、藝術心理學、藝術文化學、藝術政治學等等。當下我們所處的學術語境,已經與費德勒、德索等德國哲學家提出建立“一般藝術學”時大不相同了。
再來看看中國的情況。宗白華被視為中國較早提出“藝術學”概念的學者,他還開設了藝術學課程,留下了《藝術學》講義。在寫于1926—1928年間的這部講義中,他明確認定“藝術學本為美學之一”,還說“但凡能超乎實用之上,而能成為藝術者,則必帶有美的性質”?。這證明,在宗白華心里,藝術學包含了美學問題,美學與藝術學在知識領域和相關知識體系上是不可分的。如果考慮到中國美學的特殊性,那么,藝術學與美學的相關性就更顯突出。
作為一位深諳中國傳統藝術、也了解西方學科體制的學者,宗白華指出:“美學研究不能脫離藝術,不能脫離藝術的創(chuàng)造和欣賞,不能脫離‘看’和‘聽’?!?“在我看來,美學就是一種欣賞。美學,一方面講創(chuàng)造,一方面講欣賞。”?按照宗白華的觀點,中國美學研究整個藝術活動,既有藝術的一般問題,也有藝術的特殊問題,并不僅限于西方美學所認定的“審美”范疇,這就是中國美學的傳統,與西方的學術體制應該有所不同。正如他在談到中西美學差異時所說:
在西方,美學是大哲學家思想體系中的一部分,屬于哲學史的內容?!谥袊缹W思想卻更是總結了藝術實踐,回過來又影響著藝術的發(fā)展。
研究中國美學史的人應當打破過去的一些成見,而從中國極為豐富的藝術成就和藝人的藝術思想里,去考察中國美學思想的特點。?
正是這種學術傳統,決定了中國的美學與文學藝術研究緊密聯系在一起,造成了文藝美學的出現。今天的藝術學理論應該繼承這個傳統,把美學和藝術學相融合。
20世紀初,西方美學引進中國,被王國維等前輩學者應用于中國文學藝術的研究,大大改變了中國古代文學藝術理論偏重感悟鑒賞和流于評點、批注的樣態(tài),給文學藝術研究賦予了形而上的品格。王國維的《紅樓夢評論》、“境界說”,朱光潛的詩學研究,宗白華關于中國藝術意境的研究,都在感悟的基礎上有哲學概括和概念分析,使得我國的文學藝術研究既不失中國文學藝術的本色,又具有現代理論的品格。這正是美學引入文學藝術研究帶來的可喜變化。
其中,值得注意的是王朝聞主編的《美學概論》。它是傳承了中國美學的傳統又有所創(chuàng)新的一部教材。這部教材不僅包含美學的一般知識,而且有大量的篇幅是講藝術活動(包括藝術家)的。總共六章中,有四章是關于藝術的,內容不僅涉及藝術的美和藝術審美活動,而且涉及許多西方美學一般不講的具體藝術問題??梢哉f,這部美學教材實際上包含了眾多如今被納入藝術學理論范疇的知識,這種學術傳統是我們必須正視的。我們在今天不僅不應該丟棄這個優(yōu)秀的學術傳統,而且應該傳承和弘揚它,使得中國的藝術學理論與中國美學相容,使得有關藝術的知識生產更貼近中國的實際,更能別開生面、獨樹一幟。
那么,主張與美學相容,會不會使藝術學理論喪失其研究具體藝術的職能?文藝學受美學影響很深,有些學者認為這會導致文藝學漸漸脫離文學文本,產生出沒有文學的文學理論。這種情況會不會在藝術學理論學科發(fā)生呢?不會。因為藝術學門類有一個優(yōu)勢,就是其屬下有各門類藝術學科,這些學科非常貼近藝術的具體活動。例如,音樂學、舞蹈學、設計學等,都有自己的理論和史的研究,這些研究可以被吸收到藝術學理論中來,防止藝術學理論的研究脫離具體的藝術文本和藝術實踐。
四
如前所述,本文旨在討論藝術學理論作為一級學科建制之后的知識領域和知識體系構想。在學科概念所包含的兩層意義中,知識領域和知識體系是根本,學科建制本來應該是前者的實現途徑或平臺。前文強調藝術范疇包含文學,列舉文學與其他門類藝術的內在聯系,闡述百余年來中國文學藝術研究與美學的深刻聯系,就是試圖闡明,在藝術學學科門類特別是藝術學理論學科所對應的知識領域中應當包括文學,藝術學理論學科與文藝學和美學應當是一種相互包含的關系。這并不是要求我國藝術學學科門類要把文學也列入其中,更無意于否定藝術學理論獨立設置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學科建制利弊并存。如果僵硬地固守學科,一味強調學科的獨立性,很可能會丟棄學科最本質的東西,即知識領域和知識體系,會影響人才培養(yǎng)與科研工作的靈活性和社會適應性,最終阻礙學科自身的建設發(fā)展。實際上,藝術學學科門類的獨立設置,并不意味著藝術學學科內部完全不與其他學科有任何重疊,因為學科建制是漸進的,并不完全根據知識分類,甚至還有一些特定的非學術原因。目前我國的設計學不僅授予藝術學學位,而且可以授予工學學位;計算機科學和技術專業(yè)同時屬于理學和工學,等等。這些都說明,一門學科得以成立,并不是因為它是純粹的、與其他學科毫無關系的獨立知識體系,而主要是出于人才培養(yǎng)、學術研究和技術發(fā)明的需要。隨著“新工科”“新理科”“新文科”等跨學科人才培養(yǎng)體系的建立,隨著多學科協同創(chuàng)新研究和開發(fā)工作的進展,學科之間的重疊一定會更多。
一方面,藝術學門類是從文學門類中分離出來的,在藝術學學科建設中自覺注意與文學、美學的區(qū)分也是應該的,這體現了學科意識的自覺。但是,這并不意味著要排斥文學,否定這樣一個具有深厚人文學傳統支持的事實:文學作為語言藝術,是“藝術”總體概念的重要組成部分。另一方面,藝術學與美學有著天然聯系,如凌繼堯在倡導藝術學學科獨立時說過“藝術學脫胎于美學”??,F在藝術學理論學科獨立設置了,是不是一定要切斷與美學的各種聯系呢?完全沒有這個必要,也不可能。學科可以獨立建制,知識領域和知識體系卻是割不斷的。試想,一本以“藝術概論”命名的教材,里面不講藝術的審美性質和審美價值,在介紹各類藝術時也不講作為語言藝術的文學,這樣的教材會是完善的嗎?從這個意義上講,今后藝術學理論學科應該同時可以授予藝術學和文學學位,這才是比較合理的,而且也符合目前我國藝術學理論學科建設的現狀,更加有利于人才的培養(yǎng)。
① 參見《漢語大詞典》(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0年版)第1544頁“文藝”詞條和《現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2010年版)第1428頁“文藝”詞條。
② https://www.mct.gov.cn/gywhb/jgsz/bjg_jgsz/201809/t20180911_834743.htm。
③ 參見李心峰:《改革開放與藝術學的四個十年》,《民族藝術研究》2019年第1期。
④ 參見黑格爾:《美學》第一卷,朱光潛譯,商務印書館1979年版,第113頁。
⑤ 王朝聞主編:《美學概論》,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270頁。
⑥ H. G. 布洛克:《現代藝術哲學》,滕守堯譯,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240頁。
⑦ 康拉德·費德勒:《藝術活動的根源》,邵京輝譯,中國文聯出版社2018年版,扉頁。
⑧? 朱光潛:《詩論》,《朱光潛全集》第三卷,安徽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第13—14頁,第151—152頁。
⑨ 李克勤主編:《十三經注疏〈毛詩正義〉》,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第6頁。
⑩ 沈括:《夢溪筆談·論畫》,俞劍華編著:《中國古代畫論精讀》,人民美術出版社2011年版,第19頁。
? 蘇軾:《論畫詩》,《中國古代畫論精讀》,第22頁。
? 蘇軾:《書摩詰藍田煙雨圖》,《蘇軾文集》第七卷,中華書局1986年版,第2209頁。
? 參見江小敏:《詞句印美學研究》,浙江師范大學文藝學專業(yè)碩士學位論文,2007年。
? 陳鵬剛:《書畫閑章不“閑”》,《書畫藝術》2009年第5期。
? 王國維:《戲曲考源》,《王國維全集》第一卷,浙江教育出版社、廣東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第613頁。
? 關于這個問題,本人曾在《文藝美學與中國美學的現代傳統》(《文藝研究》2019年第1期)中做過論述,此不贅論。
? 參見凌繼堯:《藝術學:誕生與形成》,《江蘇社會科學》1998年第4期。
? 李心峰說,“我認為,應將‘藝術一般’作為藝術原理、藝術概論或藝術基礎理論研究中的一個核心范疇來對待。同時,這一范疇,也將為藝術學理論(一般藝術學)學科提供充分的學理根據”(李心峰:《論“藝術一般”》,《藝術百家》2018年第1期)。
? 李心峰:《論“藝術一般”》。
? 宗白華:《藝術學》,《宗白華全集》第一卷,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496、498頁。
? 宗白華:《〈美學向導〉寄語》,《宗白華全集》第三卷,第607頁。
? 宗白華:《我和藝術》,《宗白華全集》第三卷,第614頁。
? 宗白華:《漫話中國美學》,《宗白華全集》第三卷,第392—393頁。
? 凌繼堯:《藝術學:誕生與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