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泰元
公元1899年,原本悠遠(yuǎn)平靜的中國文字學(xué)領(lǐng)域發(fā)生了一件驚天動地的大事——甲骨文首度被發(fā)現(xiàn)。
金石學(xué)家王懿榮偶然注意到,藥店售出的藥材“龍骨”上面刻有文字,經(jīng)他研究,認(rèn)定龍骨是殷商時期的占卜用骨,并斷言此文字(即“甲骨文”)比當(dāng)時最早的文字“籀文”(即“大篆”)更古老。此后,王懿榮開始大量收購甲骨,成為發(fā)現(xiàn)和收藏甲骨的第一人。殷商甲骨文塵封3000余年,晚清時首度為世人所知,倏忽已走過二甲子。
甲骨文的發(fā)現(xiàn),不僅震撼了全中國,震波也向海外擴(kuò)散,在多地引發(fā)了廣泛的關(guān)注,造成了深刻的影響。研究甲骨文,甚至成為一門國際性的顯學(xué),名曰“甲骨學(xué)”。
甲骨文的載體是甲骨,即龜甲和獸骨。作為舉世矚目的考古發(fā)現(xiàn),“甲骨”的英文早已固定為oracle bone,并以此名通行英語世界,收錄于多部大型的英語詞典中。
《牛津英語詞典》(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簡稱OED)收了oracle bone,給了它一個考古學(xué)(archaeology)的學(xué)科標(biāo)簽,說它主要用于復(fù)數(shù)(chiefly in plural),把它定義為“犧牲之骨,刻有文字,在中國古代用于占卜”(the bone of a ritually killed animal, carved with script and used in ancient China for divination)。OED的第一條書證,也是目前英文關(guān)于甲骨最早的文獻(xiàn)記錄,出現(xiàn)于1915年的《宗教與倫理學(xué)百科全書》(Encyclopaedia of Religion and Ethics),說:“近些年來,河南省發(fā)現(xiàn)了卜骨和龜甲的殘片,很有意思。”(During recent years a very interesting discovery of ‘oracle bones and tortoise-shell fragments was made in the province of Honan.)
《韋氏第三版新國際英語大詞典》(Websters Third New International Dictiona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Unabridged,簡稱W3)也收了oracle bone,定義比OED詳盡一些,說它是“占卜用骨,用于中國古代,商朝(公元前1765到前1123年)尤甚。問題先寫于其上,后以高溫灼燒,再由產(chǎn)生的裂紋卜筮”(a bone used in early China especially during the Shang dynasty 1765–1123 B.C. in divination by writing a question upon it, heating it, and divining the answer from the resultant cracks)。W3對商朝年代起迄的紀(jì)錄偏早,與當(dāng)今主流的推算有明顯差距。
由于oracle bone常用復(fù)數(shù)(作定語時則多用單數(shù),如“甲骨學(xué)”oracle bone studies),其他大型詞典如實(shí)反映,便直接以復(fù)數(shù)形的oracle bones作為詞目(headword)收錄,如《蘭登書屋韋氏英語大詞典》(Random House Websters Unabridged Dictiona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英語牛津詞典》(Oxford Dictionary of English)等。
甲骨文轟動全世界,搜索引擎谷歌(Google)表明,流通的英譯以oracle bone script(字面“卜骨文字”)為主,英文的“維基百科”(Wikipedia)以此收錄,權(quán)威的《布萊克韋爾文字百科全書》(The Blackwell Encyclopedia of Writing Systems)亦作如此,漢語研究集大成的通論性著作《漢語概說》(Chinese)也以此為主。這里的script指的是文字,是一套成體系的符號,常作不可數(shù)名詞。oracle bone在此是定語,原本常見的oracle bones要去掉詞尾的復(fù)數(shù)標(biāo)記s。
除此之外,英語世界許多專業(yè)著作也用oracle bone inscriptions(字面“卜骨銘文”),如《語言與語言學(xué)百科全書》(Encyclopedia of Language & Linguistics)、《世界的文字》(The Worlds Writing Systems)、《中國的語言》(The Languages of China)、《漢語:事實(shí)和想象》(The Chinese Language: Fact and Fantasy)。上述的《布萊克韋爾文字百科全書》雖然以oracle bone script收錄甲骨文,詞條里卻也多次出現(xiàn)oracle bone inscriptions。單數(shù)的inscription指的是一段銘文,如一塊龜甲或獸骨所刻。這里常在詞尾加s作inscriptions,以復(fù)數(shù)代表甲骨文的整體。復(fù)合詞oracle bone以單數(shù)形態(tài)作定語,修飾后方的inscriptions。
甲骨文的英文還有第三個,就是漢語拼音轉(zhuǎn)寫的jiaguwen?!恫涣蓄嵃倏迫珪罚‥ncyclopaedia Britannica)以jiaguwen為詞目收錄了甲骨文?!秳蚴澜绻耪Z百科全書》(The Cambridge Encyclopedia of the Worlds Ancient Languages)在介紹甲骨文時,也以jiaguwen為主,以oracle bone script為輔,為之注釋。前述以oracle bone script為主的《漢語概說》,在某個段落里凸顯了jiaguwen,將此譯前置,把oracle bone script后置,作為注釋。
“甲骨文”的英文有三,即oracle bone script(卜骨文字)、oracle bone inscriptions(卜骨銘文)、jiaguwen(“甲骨文”音譯),此三者均見諸地道權(quán)威的英文文獻(xiàn),證據(jù)明確,唯迄今尚無英語詞典加以收錄。
論及“甲骨文”的音譯jiaguwen,不免讓我想起一件5年前轟動西方的語言事件。2015年11月,牛津詞典(Oxford Dictionaries)公布了“年度詞語”(Word of the Year),榮登當(dāng)年榜首的,破天荒居然不是個英語單詞,而是個“笑得噴淚”的表情圖示(emoji)。網(wǎng)絡(luò)上表情圖示的出現(xiàn)與流行,日本人厥功至偉,表情圖示的英語單詞emoji,是個不折不扣的日語詞,音譯自“繪文字”,中型以上的英語詞典幾乎都收了。
關(guān)于“表情圖示”的英文,日本人把它音譯為emoji,大大方方,英文也樂于吸收。根據(jù)OED,這個emoji早在1997年就首度見諸文獻(xiàn),出現(xiàn)在英文的《日經(jīng)周刊》(The Nikkei Weekly)。相形之下,倘若我們中國人循英語世界的往例,把“甲骨文”的英文音譯為jiaguwen,不曉得多少人要嘲諷、多少媒體會調(diào)侃?
日本的kanji(漢字),英文吸收了。日本的kana(假名),包含hiragana(平假名)和katakana(片假名),英文也都吸收了。而這4個單詞,全都收錄于中大型的英語詞典。作為日本文字源頭的中國漢字,英文卻還是用著隔靴搔癢、詞典基本不收的Chinese character(字面“中文字符”)。音譯的hanzi是否能進(jìn)入英文,為詞典所收,目前看來似乎還遙遙無期。
日文能,中文為什么不能?文化的精致、文化的魅力、文化的自信,大概是個中關(guān)鍵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