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nèi)容摘要:由于自我主體意識的喪失,阿Q對革命的原因與目的沒有清醒的認識,他對革命采取既贊成又反對的態(tài)度,對革命對象既極端厭惡又極力巴結(jié),在夢幻中他無比“神勇”而在現(xiàn)實中其行為又極其怯懦,這種悖謬現(xiàn)象說明阿Q的革命實際上是一種不在場的革命,與真正的革命相去甚遠。
關(guān)鍵詞:阿Q 革命 悖謬 不在場
正如《阿Q正傳》并不因為寫了阿Q的“戀愛”而使自身成為一部愛情小說一樣,它也并不因為寫了阿Q的“革命”而成為一部先聲奪人的普羅文學作品,無論是寫阿Q的“戀愛”也好,“革命”也罷,都不是為戀愛而戀愛,為革命而革命,而是一切都服從于對阿Q這個人物形象的塑造,都服務于要“寫出一個現(xiàn)代的我們國人的魂靈來”〔1〕的創(chuàng)作目的。
《阿Q正傳》發(fā)表之后,即有論者指出,“象阿Q那樣的一個人,終于要做起革命黨來”,“人格上似乎是兩個”。〔2〕對此,魯迅作了鮮明的回答,“據(jù)我的意思,中國倘不革命,阿Q便不做,既然革命,就會做的,我的阿Q的命運,也只能如此,人格上也恐怕并不是兩個?!薄?〕
從實際行動上看,阿Q“投降”革命是自愿的,并沒有受任何人的勸說和引誘??墒撬倪@種自愿是建立在對事物現(xiàn)象的簡單判斷與推理上的??吹礁锩h“使百里聞名的舉人老爺有這樣怕”,看到“未莊的一群鳥男女的慌張的神情”,按照阿Q的判斷與推理,對手怕的必于己有利,他就根據(jù)這種模糊的有利可圖的簡單認識而想做革命黨了。他的革命最初目的是要“革這伙媽媽的命”,是要報復,因為他本能地感到自己的屈辱地位不是自己一手造成的,而是未莊內(nèi)外的社會群體聯(lián)手壓迫所致。與阿Q的“投降”革命的實際行動相比,他的意識深處是不愿參與革命的,因為他一向保有著“革命黨便是造反,造反便是與他為難”的觀念,所以對革命黨總是“深惡而痛絕之”的。
革命到來之前,由于統(tǒng)治階級把握著宣傳工具,阿Q對革命的認識是合于“圣經(jīng)賢傳”的。他與統(tǒng)治階級保持著同一立場,即“革命黨便是造反”,造反便是與國家、與朝廷為難,因此也是與朝廷下的每一個順民為難。對于圖安惡變的阿Q來說,反對革命可謂是他的一慣態(tài)度與主張。革命終于波及到未莊。出乎阿Q意外的是,無論是未莊的上層人物還是下層百姓都視革命為洪水猛獸,他們作為阿Q的敵對勢力所表現(xiàn)出驚人一致的恐怖不安把阿Q徹底排擠出來,使之輕而易舉地完成了由革命的堅決反對者向革命向往者的轉(zhuǎn)換。他不是在理解的基礎(chǔ)上產(chǎn)生對革命的追求和信仰,而是隱隱約約地憑直覺感到革命將會對他有利,首先可以滿足他的報復欲望,把曾奴役過他的人踩在腳下,以取得心理的平衡,實現(xiàn)庸俗而卑微的個人價值。以實利為目的阿Q就這樣奇跡般的跨越了所有未莊人,同時也跨越了自我。至于革命何以爆發(fā),它的原因是什么,動機與目的又是怎樣,他無意去考慮,蒙昧的主體意識也限制他去考慮這些問題。“革命之所以必須,不僅是因為沒有其它的辦法能推翻統(tǒng)治階級,而且還因為推翻統(tǒng)治階級的那個階級,只有在革命中才能拋掉自己身上一切陳舊的骯臟東西,才能建立社會的新基礎(chǔ)?!薄?〕阿Q意識上的這種悖謬現(xiàn)象在他對革命的對象與動力的認識上也有所表現(xiàn)。。
阿Q的革命對象既然是所有未莊的鳥男女,他所依靠的力量就只能是想像中的外來的“一陣白盔白甲的革命黨”了。阿Q對革命黨也是不十分了解的,在城里見到的那個“革命黨”未必如他想像中那樣穿戴著白盔白甲,而且已經(jīng)被殺掉了,留下給他的也不是什么如《藥》中夏瑜式的革命宣傳,而是提高他在未莊社會地位的一點談助??墒?,他日夜盼望著的“白盔白甲”之外部力量遲遲不來,從而延宕與阻止了他的“革命”行動,也使他的“革命”目的難以實現(xiàn)。他只好一個人怯怯地去靜修庵實施“革命”,結(jié)果意外地發(fā)現(xiàn)自己來遲了一步,假洋鬼子已與趙秀才“合作”,“革命”搶在他的前頭了。假洋鬼子們以快捷的行動占據(jù)了革命的要津,拉起“革命”的旗子來遮蔽阿Q們心靈的窗戶,并掩住他們自己骯臟的靈魂?!案锩笔拱脫離開未莊的整體,同時又使他不得不返回到這個整體中去。他必須對這個整體進行重新分割,或者把自己劃到假洋鬼子與趙秀才們這一塊去,或者是把自己原先厭惡的這一塊劃到自己這一邊來。外部的盟友不見到來,“革命”又不可能孤軍奮戰(zhàn),他只好到原先敵對的陣營中去尋求盟友。這樣,假洋鬼子等革命對象一變而將成為阿Q的盟友了。然而,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假洋鬼子拒絕與阿Q合作,不準他參與到“革命”中來,實際上等于取消了阿Q的“革命”資格,取消了他的“革命者”的身份。走投無路的阿Q絕望之極,由向往“革命”而退出“革命”,而詛咒革命,并再次表示了他對假洋鬼子們極端的厭惡與痛恨。由于阿Q缺乏主體的自覺意識,始終不能明白誰是真正的敵人,誰是真正的朋友,在革命的對象與力量上始終動搖不定,從而對假洋鬼子們這個固定的集團表現(xiàn)出既極其厭惡又極力巴結(jié),既要打倒又要依靠的悖謬心理與行為。
對于“神往”革命的阿Q,魯迅著力刻畫的是他的“革命”最本質(zhì)體現(xiàn)的革命目的,從“投降”革命之日起,阿Q即毫不含糊地宣布了自己的“革命”綱領(lǐng):我要什么就是什么,我喜歡誰就是誰。這是一條非常大膽、非常醒目的綱領(lǐng),它赤裸裸地揭示出阿Q對金錢、物質(zhì)和權(quán)力的攫取欲望。這條綱領(lǐng)之下,有它的具體條款,魯迅是以夢幻的形式來加以描述的,這既符合人之本性,又符合文學創(chuàng)作的規(guī)律,因為“首先可以肯定,幸福的人從來不去幻想,幻想是從那些愿望未得到滿足的人心中生出來的。換言之,未滿足的愿望造成幻想的推動力,每一個獨立的幻想,都意味著某個愿望的實現(xiàn)?;蛞馕吨鴮δ撤N令人不滿意的現(xiàn)實的改進。這些作為推動力的愿望各各不一,隨著幻想者的性別、性格和環(huán)境的不同而不同。但它們明顯地分為兩大類,一種是促使夢幻者做升官夢的野心欲,另一種是性欲?!薄?〕魯迅對阿Q白日夢的革命幻想作了有條不紊的多個層次的集中描寫,可見這些層層堆積的世俗意義上的欲望在革命之前是如何殘酷的壓制著又如何熱烈的引誘著阿Q渺小的心靈,幾乎快要撐破了他的心胸。
阿Q以革命為梯勇攀他“夢”的高枝,其偉力不可謂不大,然而,他攀得愈高,離大地上的革命也就愈遠。阿Q的“夢”從最根本來說,其實是他生存觀念的一種體現(xiàn)。按美國學者?!じチ_姆的說法,人類有兩種最基本的生存方式,一種是存在生存方式,一種是占有生存方式。前者強調(diào)的是經(jīng)驗,是“不可言傳的生動經(jīng)驗”,它要求我們?nèi)ケ憩F(xiàn)自己的能力,“去有所作為,去與他人發(fā)生聯(lián)系,去逃脫自私自利的牢獄?!薄?〕至于后者,它意指不是我們每個人都必需的生存性(功能性)占有,而是一種性格型占有。從人的本質(zhì)上看,阿Q的“夢”越大,其物化、異化程度就愈高;從革命的立場上看,他的“夢”是與真正的革命宗旨不相吻合的,一開始他就沒有走上革命的正軌,反而與他“革命”的對象趙太爺?shù)热巳遮呁?。就現(xiàn)實的地位與處境來說,阿Q與趙太爺是勢不兩立的,然而他們在本質(zhì)上都具有“既為主,又為奴”的相同品性,當革命到來之后,他們根據(jù)自身的情況發(fā)生了不同的轉(zhuǎn)向,趙太爺?shù)穆肪€是從“主”向“奴”,阿Q則相反,是由“奴”向“主”,盡管這只是表面上的,實際上,趙太爺不可能從內(nèi)心里放下主子的權(quán)威,阿Q也沒有真正大權(quán)在握而擺脫自身卑微的處境。主、奴的根本區(qū)分在于權(quán)力。阿Q由“奴”而“主”的愿望即是對權(quán)力崇拜的欲望,他的“革命”不是為了粉碎專制者的權(quán)力,而是要把它轉(zhuǎn)移到自己手中來。
總的說來,魯迅“對阿Q的革命愿望、對他改善自己社會地位的要求是肯定的?!薄?〕阿Q要求革命,但由于自身意志的軟弱,又沒有真正的革命者來引導,行為上一直在革命的門外徘徊,而沒有勇敢地走上革命的道路。而在思想上,意識上,他與革命走著完全相反的道路,他看不到也想不到真正的革命將會是怎樣的。因此,對于純粹意義上的革命來說,阿Q是不在場的。魯迅在《阿Q正傳》中,“既批判和否定阿Q的不革命,又批判和否定阿Q的‘革命。”〔8〕魯迅這種創(chuàng)作意圖上的悖反只是形式上的,二者實質(zhì)上是一回事,因為阿Q的“革命”即是不革命,他的不革命也就是他的“革命”。魯迅希望中國能夠出現(xiàn)一場真正的革命,一場能夠“徹底結(jié)束‘主奴互換的歷史的真正的革命”。魯迅在《文化偏至論》中鮮明地指出: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舉。也只有在“人立”之后,人類才會消除阿Q式的不在場的革命。
參考文獻
〔1〕魯迅:《俄文譯本〈阿Q正傳〉序》,《魯迅全集》7卷,第81頁。
〔2〕西諦(鄭振鐸):《吶喊》,1926年11月21日《文學周報》第251期。
〔3〕魯迅:《〈阿Q正傳〉的成因》,《魯迅全集》3卷,第379頁。
〔4〕〔德〕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轉(zhuǎn)引自林非:《魯迅小說論稿》,天津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28頁。
〔5〕〔奧〕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性愛與文明》,騰守堯譯,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1987年版,第169頁。
〔6〕〔美〕埃·弗羅姆:《占有與存在》,楊慧譯,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89年版,第89頁。
〔7〕盧今:《吶喊論》,西安: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77頁。
〔8〕支克堅:《關(guān)于阿Q的“革命”問題》,《文學評論叢刊》1979年第4輯。
基金項目:2012年湖南省高等學??茖W研究立項項目:魯迅《阿Q正傳》的存在論研究(12C0737)
(作者介紹:陳子林,湖南女子學院文學院副教授,碩士,研究方向為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