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高正 汪湧
繩金塔,始建于唐天佑年間(公元904-907年),坐落在南昌市西湖區(qū)繩金塔街東側,原進賢門外,是南昌市唯一高層古建筑。
千百年來,繩金塔鎮(zhèn)守一方寧靜,它以高聳參天的姿態(tài)庇蔭著洪城百姓,在南昌人的眼里,繩金塔是歷史、是文化、是寄托、是生活。
明代文學名家宋濂在《重建繩金塔院碑》中這樣記載:“南昌城南有佛剎曰千福,相傳唐天佑僧惟一之所建也。當經(jīng)營之初,發(fā)地得鐵函,繞四匝金繩,界道中有古劍三把,舍利三百余顆,青紅間錯,其光瑩然。于是建寶塔,取舍利藏焉,改千福為繩金塔院?!?/p>
千年來,繩金塔幾經(jīng)興衰,歷過九次重建或重修,也同時見證著南昌的歷代衰榮。
第一次重建是在元末明初,當時陳友諒與朱元璋在南昌大戰(zhàn),繩金塔毀于兵火之中,明朝建立后,洪武元年(1368年)重建繩金塔。第二次重建是在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目前現(xiàn)存的塔體就是那時所建。此后乾隆四年(1739年)、乾隆二十年(1755年)、道光二年(1822年)、同治七年(1868年)多次重修,光緒二十二年(1886年)塔遭雷擊起火,部分木質結構被焚,又經(jīng)上世紀60年代的劫難,整座塔僅存磚砌的塔體和葫蘆形的塔剎,因此,繩金塔分別于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兩次重修。
值得一提的是,繩金塔歷次重建或重修均在原址,因此塔基依然是唐代所建,千年未變。
2014年,南昌市以繩金塔為核心,開始打造一條像南京夫子廟、上海城隍廟那樣,有影響力的特色夜市一條街。今天的繩金塔景區(qū)因之呈現(xiàn)在世人眼前。
2020年7月,步入繩金塔景區(qū),所見景致與記憶中大相徑庭。游客多是老人孩童,許多餐飲店門貼出轉讓告示,地鐵3號線的工程建設與連日的暴雨使得景區(qū)更顯冷清,與一墻之隔的前進路下班人流高峰形成了鮮明對比。
驀然回首,當年的進賢門外的高塔,如今早已淹沒在一片高樓大廈的霓虹之中。
景區(qū)的蕭條看在市民的眼里,痛在旅游從業(yè)人員的心里,樂途國際青年旅社的經(jīng)營者歐陽晨嘉表示,如今景區(qū)的青年游客少了許多,旅舍的營業(yè)額從去年的每月4萬7千元,降到每月3萬2千元。中國旅行社陸洲店長說,自己在南昌做旅游十多年了,旅行團近年來已經(jīng)很少推繩金塔景區(qū)了,受疫情影響跨省游沒有開放,來的游客就更少了。
沿街尋訪,眼下繩金塔景區(qū)所遇到的困境是幾方面的:
首先是對于像繩金塔這樣的景點,如何做到“螺螄殼里做道場”的問題。
其次是“地利”,景區(qū)一直以來被詬病的“停車難”問題長久沒有解決,地鐵施工期間影響了周邊交通、景色,且與滕王閣、八一館、一江兩岸等南昌“打卡”景點沒有互通。空間的局限也導致無法承接附近老火車站的往來客流。更不用說現(xiàn)今城市商業(yè)中心的興起,不遠處的“王府井城市綜合體”便對美食街的餐飲形成了“虹吸效應”,帶走了不小的客流。
再是“人文”,繩金塔本就是南昌歷史文化、民間文化的代表,若是失了這兩股“文氣”,也就自然失了顏色。如果說被南昌人并稱為“一閣一塔”的滕王閣,因《滕王閣序》而定格在盛唐的恢弘、高雅景象,那繩金塔也可以作為南昌城歷史長河的親歷者,向游客訴說豫章城數(shù)千年來的古今傳奇。但如今這些文化符號仍是以塑像、詞牌、碑文等形式“點綴”在景區(qū)內,“酒香”也怕巷子深。
繩金塔,是否需要一場突圍。
近日,南昌市印發(fā)《彰顯省會擔當 推進十大文化重點工程實施方案》,將從2020年起,強力實施十大文化重點工程,繩金塔名列其中。
規(guī)劃依托繩金塔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將文化、旅游、商業(yè)融為一體,建設唐宋風格的歷史建筑群,引進民俗文化體驗、公益博覽、娛樂休閑、情景再現(xiàn)等業(yè)態(tài),最終的目標是打造展現(xiàn)南昌民俗文化的“情景式消費街區(qū)”,再現(xiàn)老南昌的唐宋文化記憶。
“打造“網(wǎng)紅”地標,讓本土戲劇登臺開演,讓本土小吃聚集迎客,讓本土難以勝數(shù)的風俗、產(chǎn)品盡顯南昌、江西的千年盛景”。
在繩金塔美食街內,接連開著4家漢服專賣店,是南昌市內最大規(guī)模的漢服銷售實體。其中一家“流煙昔冷”的店員嚴小姐介紹說,繩金塔景區(qū)的建筑風格,與免費參觀的政策非常適合學生漢服愛好者前來體驗、拍照。在繩金塔舉辦的“豫章漢服祭”,已經(jīng)成為愛好者們的“打卡”活動。
跨越千年的繩金古塔,在新的時代開始綻放新的文化之花。
我們有理由相信,當疫情過去,地鐵修通,基礎設施完善的繩金塔將成為展示江西特色市井文化,搭建非遺文化傳承平臺,南昌乃至江西地標性的歷史文化街區(qū),并與滕王閣、八一館、萬壽宮一道,成為老南昌的“活態(tài)”城市文化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