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意
交通故事
晚飯時分,小寧和小安準備出門吃飯。據說附近新開了家味道還不錯的火鍋店,兩人決定去試試。小寧叫了個車,上車后直接跟司機道:“師傅你知道那個貓哥火鍋嗎?”
司機哦一聲,在手機地圖上劃拉一下,說道:“知道了,在霞蔚路上。”接著一腳油門,拐上了她們都不熟悉的路。小安著急了,說:“師傅你該不會是訛我們吧,我聽說去那火鍋店得直行再在前面日落大道左拐,才是最快的。”
師傅頭也不回,大聲道:“姑娘啊,你看這地圖上明明顯示前面路口一過就堵車,整條路都畫紅了。人家導航給算的,我給你拐這一小段兒,躲過前面擁堵路段,還能給你省個十分鐘呢?!?/p>
小安將信將疑,跟小寧咬耳朵:“你說這師傅是不是真知道啊,剛開的店,地圖上就有了?他怎么就知道前面擁堵?難不成還有人專門開著車一路溜達,沿途打電話通報路況啊?那這么多路,得有多少車在路上兜風啊?”
小安說道:“也許是從沿路攝像頭畫面看出來的?要么更先進點兒,天上有個眼兒,唰唰一掃,就看到哪兒堵哪兒不堵,完了哇啦哇啦千里萬里傳音回來,就知道堵不堵了?!?/p>
兩人嘰嘰喳喳,笑成一團,不知不覺就到了火鍋店。一路上還算順利,車流慢點兒,但至少一直都在前行。
等兩人進去眼明手快地點了一桌,正準備開吃時,隔壁桌也來了兩人,一進來就跟原本桌上坐的人道歉,說自己晚到是因為出門沒細看,直接拐上日落大道,結果一路車堵著都開不動了,一步步好不容易蹭到的,路上耗了一小時。
兩人對視一眼,慶幸碰上個靠譜的司機。
菜品上齊,兩人邊贊嘆美食,邊慶幸今天過來時沒走日落大道。但兩人的疑問依然還在,路況是否擁堵的信息到底是怎么傳給地圖的呢?
路況上傳:導航定位
說到交通路況的數據獲取,小安的猜測還真有那么點兒靠譜。一條路是不是擁堵,確實是要看開在這條路上的車速。這條路上車速非常遲緩,那多半就是擁堵;通暢的路段,車就能開出合適的速度。當然,實際上并沒有那么多閑車沒事兒在路上兜風,就為了試試這條路是不是擁堵。
早在很多年前,就有交通數據供應商專門實時收集公共交通或者公其設施用車在各個道路上行駛的速度,然后把這些實時車流速度與地圖上的道路數據進行整合,再將這些數據發(fā)布出去,便是實時的交通數據。
后來,隨著車載導航和手機導航的廣泛深入,路上的很多車輛都有了實時車速,結合這些導航原本就有的定位,交通數據的采集范圍就擴大到了個人。這種數據采集當然都是匿名的,無論是手機導航的位置信息還是具體的行駛速度,在數據接收端都抹去了個人敏感信息。交通數據供應商看到的,往往只是大量的位置信息伴隨或快或慢甚至幾乎靜止的速度,根據這些信息,就可以推算各個道路的實時路況了。
①OpenStreetMap
簡稱OSM,即開源地圖,是一個網上地圖協作計劃,目標是創(chuàng)造一個內容自由且能讓所有人編輯的世界地圖。
路況原因播報:車主和乘客
交通信息除了路況是不是擁堵,其實還包含更多的內容。即使同樣是擁堵,原因也可能千差萬別,也許是因為前方有車禍,也許是因為前方路段有路面維護或者維修,也許有工程車在施工。人們有了路面擁堵信息往往還不滿足,還想知道造成擁堵的具體原因是什么。而這些具體的信息,當然很難從簡單的車速和位置信息推斷出來。但是,幾乎每一個導航后面,都有一個能匯報路況的手機車主啊。
于是,一些APP便會通過建立在線路況社區(qū)的方式,鼓勵車主們匯報路況。最早把這種概念做出名的,是以色列一家叫Waze的公司。他們創(chuàng)立了社區(qū),通過頒發(fā)各種小獎章的方式鼓勵車主、乘客等進行互動,提高車主和乘客們對社區(qū)的參與度和活躍程度,這是交通形式上的OpenStreetMap①車主、乘客們在這個APP上參與匯報了很多路面相關的信息,例如某些路段是否有修路,前方是否有車禍,是否有警察指揮交通等等與路面狀況相關的數據。這些向社區(qū)匯報的路況,會實時反映到具體的道路上,供附近的車主參考。
大數據時代的便利
隨著帶著定位信息的智能手機深入萬千民眾,每一個人除了是數據享用者,也成了數據供應者。也是因為智能手機的廣泛使用,從前的數據供應商需要雇傭很多車輛和人四處巡查記錄才能獲得的數據,現在海量地存活在云端。很多企業(yè)都在思考應該怎樣合理地運用這些數據,來更好地獲得更及時更完整的數據。
早年,一條新建的道路,要等待很久才能反映到地圖上。因為在那個時代,地國數據的采集完全依托于數據供應商的地面人員。由于人力有限,所以數據更新周期非常長。類似于OSM這樣的地圖社區(qū)的出現,給了人們主動提供道路更新的手段。地圖社區(qū)參與人員活躍的地區(qū),新的道路變化或相關交通信息,會很快通過人們自主上傳數據到大數據。這樣OSM會得到非常及時的新道路信息。類似于蘋果公司的地圖組,會合理分析這些新的道路信息,并進行相應的地圖更新。
到了大數據時代,甚至可以讓機器通過海量數據的運算學習,掌握邏輯來推算一些道路相關的信息。除了交通擁堵相關的信息,還有關于路段的更新與改動。例如一條原本沒有路的地方,在近期如果有了大量的車載導航或者手機導航返回的車輛開過的信息,那么很可能這個地方增加了一條新的路段;或者一條雙行路段上,近期返回的所有車輛運行數據都是朝一個固定的方向,那很有可能這條路改成了單行道。具體怎樣從海量的位置信息里提取出一條合理的路徑和道路相關規(guī)則,需要程序員建模運算再印證,并不是隨手畫一條那么簡單,這里就不詳訴了。
除了道路相關信息,商家或者熱情的用戶也會主動添加商戶信息。例如故事中的貓哥火鍋雖然是新開張,也已經被地圖收錄。類似于餐廳、書店、咖啡館之類的店鋪,在地圖上被統(tǒng)稱為興趣點(Point of Interest②)。每個興趣點都會對應一個具體的地址,地圖商收到商家或者用戶提供的興趣點信息和地址,通過地址進行匹配,給每個興趣點配置一對經緯度。然后通過經緯度把興趣點的位置和名字等信息添加到地圖上,這樣,用戶就能在地圖上找到它們了。
②Point of Interest
簡稱POI,每個POI包含四方面信息:名稱、類別、坐標、分類。無論是車載導航還是手機導航,如今市面上的導航都有自己的POI。
隨著時代的進步,從前漫長而困難的數據采集周期極大地被縮短,各種與位置信息相關的數據數量也從稀少變成了海量。這使很多與道路相關的地圖信息更新變得更及時,更準確,糾錯也更為容易。幾乎每個使用了手機導航或者車載導航的人,都為這些數據的更新貢獻了一點點力量。這些更新更及時的數據,也反過來服務了每一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