涇河:1976年生于寧夏涇源縣。現居銀川。1995年開始業(yè)余文學創(chuàng)作,詩歌、散文等散見于《詩刊》《星星》《綠風》《民族文學》《青年文學》《朔方》《散文》(海外版)等刊物。出版詩集《青馬》《綠旗》,作品入選《中國(星星)五十年詩選》《寧夏青年作家作品精選》等選本,獲寧夏文藝評獎詩歌獎。寧夏作家協會會員,寧夏詩歌學會理事。
小區(qū)旁是城鄉(xiāng)結合部。有早市、菜市場,還有菜畦、農家小院、雞鳴和犬吠。周末和閑暇,我會一個人去那里,置身蕓蕓眾生間,感受濃郁的人間煙火。徜徉于人潮涌動的早市,我把自己淹沒在人群中,看行色匆匆的人們,表情豐富,形態(tài)各異,魚一樣在菜市場游來游去,討價或還價,甄別或篩選,充滿了樸素的知足,洋溢著滿心的幸福。叫賣正酣暢,陽光正變暖,遠山已清晰。煙霧縹緲間,村莊,河流,小橋,村婦,花狗,麥田,這些曾經在我的記憶里留下深刻烙印的意象,開始在腦海里跳動。耳旁,有鳥鳴,有風聲,有河吟,有雨打水漂,有云壓六盤,有大地內部的密語,世界鮮活起來,猶如初生一樣。寫作,往往會在這個時候開始。
家鄉(xiāng)民間有一種樂器叫做口弦。小時候,我偶爾會碰到坐在自家門檻上吹彈口弦的王奶奶。聽著聽著,就覺得別有韻味。便問,吹的什么調調?王奶奶不答。再問,遂停下吹奏,答曰,廊檐滴水。廊檐滴水,多么富有詩意的名字。再聽,更覺其如泣如訴,委婉纏綿,時而挾裹沉悶的細雷,時而包含沉郁的閃電,似大地深處的傾訴,在寥闊的時空回蕩、傳播。現在,我借用這個曲調名,企圖復活它深含的寓意,企圖從細微的低處起飛。正如席勒所說:“人從低洼之處,讓靈魂得以飛升,以便和古老的大地母親,結成永久的同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