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玥婷
(上海體育學院 國際乒聯(lián)博物館,上海 200438)
博物館中的藏品有著深厚的文化內涵,具有一定的社會教育作用.以藏品為載體的公眾教育是博物館承擔的社會責任之一.為了更好地發(fā)揮教育的作用,應拓展“教”的范圍,提高“育”的 功能[1].博物館教育作為社會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可以一定程度上滿足人們的學習需求.
隨著公眾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文化層次的提升,人們更加關注如何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公眾對知識文化的探求使得更多人走進博物館,探尋人類的精神文明.近年來,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到來,我國博物館的教育功能在新時期也展現出全新的發(fā)展趨勢和特點[2].公共博物館需順應時代的發(fā)展,不斷結合自身的特點,開展具有豐富性、創(chuàng)新性、價值性的教育活動.
全球化的環(huán)境下,公共博物館應借鑒先進的發(fā)展理念,加強中外博物館間的合作交流.首先,可以向一些成熟的博物館學習和借鑒運作經驗:美國博物館的文化體系相對完善,擁有豐富多彩的教育活動,完善的教育設施設備,成熟的館校合作模式,同時,學校項目優(yōu)先,教師職業(yè)發(fā)展項目多元化[3].其次,博物館教育工作者需要不斷自主探究多層次、有深度的教育活動,創(chuàng)新、豐富公眾教育的形式與內容.與此同時,需注重各個部門的合作,教育活動、藏品研究、教育展覽、宣傳推廣各個版塊的融合與發(fā)展將有助于博物館整體影響力的提升.
博物館公眾教育是以藏品文物為基礎、按照一定形式開展的公共性教育活動,它在社會教育中有著較為重要的作用和價值[4].博物館公眾教育是具有博物館藏品文化特征的社會公共性教育服務.
傳統(tǒng)博物館的教育模式比較單一,主要通過講解文物以加深人們對歷史文化的認識.現代博物館公眾教育模式的發(fā)展趨勢是多元化、多層次的,包括體驗式學習、講座、展覽、論壇會議等活動形式,以及互聯(lián)網、多媒體教育等模式共同發(fā)展.博物館工作人員也在不斷探究教育活動的開展模式,創(chuàng)新展覽和宣傳的形式.由此看來,研究、總結和借鑒一些博物館公眾教育的模式和采取的舉措很有必要.
1.3.1 公共性 作為公共文化機構,博物館的公眾教育具有公共性、社會性和開放性的特征,引導大眾參與教育活動,普及知識文化.博物館的公共性特征決定了它需要了解觀眾的需求,增強觀眾的參與性,提高教育的質量.
1.3.2 實物性 博物館以藏品實物為載體,直接引導觀眾對文物進行探索性思考,有助于群眾更深入地了解文物歷史[5].相比于文字,藏品實物傳達的信息更具客觀性、真實性.
1.3.3 研究性 博物館兼具藏品收藏、教育公眾、宣傳推廣等社會功能,區(qū)別于其他社會教育,博物館教育具有藏品研究的屬性.藏品的展覽講解是博物館最基本的教育形式,涵蓋了藏品知識的教育和藏品文化的研究等內容.
1.3.4 互動性 博物館在開展教育活動時,經常會邀請專業(yè)領域的人才進行現場講解,與觀眾面對面互動,一定程度上可以增強教育活動的互動性和靈活性[6].博物館教育相比于遠程教育等其他社會教育模式,具有更強的互動性.
1.3.5 多學科性 博物館教育以藏品為載體,融合歷史、藝術、地理、文學等多門學科知識,通過普及館藏文化,提升公眾教育.作為學校教育的延伸,博物館教育涵蓋各類知識,可幫助觀眾提高綜合文化知識水平.
一些公共博物館缺少專業(yè)的教育團隊,不利于博物館教育功能的最大限度發(fā)揮.一方面,他們缺少一支相對固定的講解員隊伍,講解員面臨工作要求高、待遇低的境地,流動性很大[7];另一方面,教育科研人員數量不足.產生以上問題的主要原因是博物館缺乏吸引優(yōu)秀人才的制度,薪資待遇尚未與教育能力相匹配,缺乏激勵政策.制度僵化、人員編制有限、教育經費不足是博物館人員配備不足的原因[8].這些問題都亟須博物館努力完善,才能從根本上推動博物館的隊伍建設.
首先,一些公共博物館的學習體驗模式過于單一,僅能提供給觀眾講解服務,即由講解員或志愿者帶領觀眾了解藏品及背后的故事,模式簡單且枯燥、缺乏創(chuàng)意.同時,一些公共博物館的教育展覽缺乏創(chuàng)新,形式常年固定不變,教育展覽的內容、主題都較為單一,難以滿足不同觀眾的學習需求.究其原因,主要是博物館教育理念過時,創(chuàng)新意識不強,合作交流不夠充分,對成功經驗的借鑒不夠深入.若始終保持固定不變的形式和內容,則難以吸引更多觀眾參觀學習,教育功能的發(fā)揮將受限.
一些公共博物館的活動和展覽與學校的聯(lián)系不夠緊密.當今,我國博物館教育與學校教育的融合不夠,未形成完善的合作體系[9].學生是博物館重要的觀眾,博物館教育是課堂教育的一種延伸,然而很多博物館的活動展覽與學校的合作還處于初級探索階段.館校合作不夠深入主要由于博物館缺乏合作的理念,合作方向不夠清晰,對館藏資源與學校課程的研究不夠深入等.以教育展覽為例,目前一些博物館已經嘗試將展覽帶進校園,雖然講解員會為學生們解讀藏品,幫助學生們了解藏品故事及歷史文化,但是一些公共博物館與學校未能開發(fā)系統(tǒng)性課程,不能很好地滿足學生們的學習需求.因此未來館校合作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探究如何將活動與教育相結合是博物館未來發(fā)展的重心.
教育活動缺乏內涵,一方面是由于缺乏系統(tǒng)性的藏品研究,具體表現在藏品的文化內涵沒有被深入挖掘、詳細解讀,研究成果未充分體現在講座、展覽等活動中,公眾教育與藏品研究結合度不夠,公眾的體驗式學習難以達到最佳效果;另一方面是工作人員普及藏品文化的能力不足.一些講解員進行展覽講解時,缺乏對藏品的深刻認識,只是機械化地背誦講解詞,導致博物館公眾教育的成效不夠[10].當今確實有很多博物館的講解員沒有參與到藏品研究和教育教學等工作中,他們只是進行講解工作,缺乏學習的意識.如果沒有適時將藏品研究的成果融入講解中,會影響?zhàn)^藏知識與文化的教育質量.
探究博物館內部的教育部門與藏品研究部門的配合問題,一方面原因是教育部門在設計教育活動時沒有深入挖掘可以與藏品研究部門合作的版塊;另一方面原因是研究部門沒有及時分享研究成果.從博物館層面來說,博物館未制定詳細的合作方案,未開發(fā)合作性的研究課題或舉辦相關研討會.
一些公共博物館宣傳的專業(yè)性、時效性難以保證.專業(yè)的新聞稿是公眾了解博物館教育活動的有效途徑.一些博物館未設置專門負責宣傳、撰寫新聞稿的崗位,亦沒有專業(yè)人員進行校對,相關工作人員在整理新聞稿和照片等資料時,對宣傳的時效性不夠重視,宣傳稿的質量難以保證.與此同時,博物館宣傳推廣也存在以下問題:缺乏數字化宣傳意識,技術和設備更新滯后,宣傳推廣人員對新媒體技術掌握不夠,不重視用戶反饋與互動,缺乏工作熱情等[11].此外,人員分工不夠清晰,未制定切實可行的獎懲制度等,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宣傳的質量.
首先,博物館應汲取社會力量,建立一支高素質的教育團隊.國家博物館關于如何推動教育隊伍的建設做了如下探索:引進多學科、高素質的人才,實施規(guī)范、有效的管理制度,多方位地提升團隊的能力和素質,引導教育專員做好教育規(guī)劃和項目方案等[12].博物館可以制定人才培養(yǎng)計劃,采用激勵措施,鼓勵團隊的合作與交流,進一步提升教育工作者的能力.具體來說,講解隊伍的建設上,博物館可以招募志愿者,為學生提供鍛煉的平臺.大學生講解員和中小學生講解員都可以擴充到講解隊伍中,幫助傳播藏品文化精髓.同時,博物館應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對表現出色的單位和個人應給予一定的獎勵與表彰.針對教育科研人員緊缺的問題,博物館亟須尋求突破口,吸納人才,培養(yǎng)人才,創(chuàng)造更多資源共享的平臺與機會.
其次,博物館的各類人才需要一起合作,利用各種資源進行教育內容與模式的創(chuàng)新,從而吸引觀眾參與博物館舉辦的各類活動.例如,博物館的研學活動需要教育團隊的高效合作,共同研發(fā)出豐富、有創(chuàng)意的課程及活動.活動和任務應該有難有易,內容也應該豐富、有層次,體驗模式可以多元化.針對不同的群體,教育工作者可以設計不同主題和形式的體驗活動.資深專家和普通觀眾參觀場館時,側重點會不一樣;學生群體和中老年群體參加體驗活動時,興趣點會有所不同.教育團隊的相關人員一起合作研發(fā),設計的活動和課程可以大力提高教育的質量.
開展創(chuàng)新性的教育活動,博物館需要引入先進的教育理念,開發(fā)更多的教育資源,探究活動的開展模式.傳統(tǒng)博物館的基本教育模式是講解員為游客提供機械化的講解,很多觀眾在參觀后對藏品充滿了興趣,但若要進一步挖掘和學習卻沒有資源和條件.如今,教育活動可以線上體驗與線下相結合,很多博物館正在探究新型學習模式.一些博物館將教育活動資源放到網絡平臺或是App上,為觀眾提供在線學習探究的平臺.很多觀眾并沒有足夠的時間置身博物館進行學習,而提供線上資源有助于滿足觀眾的學習需求,讓更多的觀眾足不出戶就可以使用博物館的教育資源.
同時,博物館可以開展具有豐富性、趣味性、創(chuàng)新性的學習體驗活動.每年的國際博物館日可舉辦不同主題的系列活動,如圍繞愛國主義教育、全民健身等主題舉辦專題活動等.博物館的品牌活動不僅可以傳播文化,還能提高博物館的影響力:例如,“乒博館”將寓教于樂的理念應用到教育活動的設計里,開展了“我與世界冠軍面對面”“國球大講壇”等品牌活動;2019年“乒博館”的“周年慶”也有豐富的體驗活動,包括“球上書畫”“乒乓耀動中國夢體育報紙展覽”“歡樂銀球親子乒乓趣味賽”“乒乓球冠軍擂主挑戰(zhàn)賽”等.博物館的活動應該兼具創(chuàng)新性與多樣性,這樣可以激發(fā)觀眾的興趣,豐富觀眾的學習體驗.
3.3.1 館內陳展的規(guī)劃創(chuàng)新 館內陳展是博物館展覽的最基本形式.如果簡單地將藏品進行陳列展出,就不會給觀眾帶來深刻的印象,也難以激發(fā)觀眾觀展的興趣.一些現代博物館的陳展形式充分地將科學性、人文性結合起來,且極富創(chuàng)意,能帶給觀眾身臨其境的感覺.例如,Metropolitan Museum(紐約大都會博物館)的展陳規(guī)劃和設計就非常新穎,各大洲在該館都有個專屬的區(qū)域,它們有獨特的設計風格和理念,觀眾仿佛置身于該洲的歷史中;國內的公共博物館,如上海博物館在規(guī)劃展廳時,將藏品有序地按照朝代和藏品類目等劃分了不同的區(qū)域,每個區(qū)域有獨特的特色.博物館可以借鑒以上陳展設計理念,展廳規(guī)劃方面充分結合藏品的主題,融合藏品的特征與文化內涵,豐富觀眾的觀感,為觀眾提供沉浸式的體驗.
3.3.2 展覽形式的創(chuàng)新——流動的博物館 博物館可以走進更多地區(qū),為更多人提供學習資源,從而提高博物館文化的普及度.博物館內的常規(guī)展覽作為公眾熟知的展覽形式,往往因地域限制,無法滿足各地觀眾的學習需求,巡回展覽則可以將藏品帶進更多觀眾的視野.
巡展是很多博物館尋求創(chuàng)新展覽模式所采取的舉措,也是各地觀眾快速了解館內藏品及其所蘊含的文化價值的有效途徑.博物館應將館藏文化與研究成果傳播到各地,尤其是位置偏遠、文化資源匱乏的地區(qū),那里更需要文化知識的熏陶[13].陜西歷史博物館就將陜西文化歷史帶進了學校、社區(qū)、部隊、山村等地,進一步提升了當地群眾的文化知識水平.巡展不應局限于單一的主題或者形式,博物館可以嘗試探索各種主題、各種類型的巡展,巡展可以與講座、賽事、趣味游戲等相結合.展覽形式的創(chuàng)新也為教育模式的創(chuàng)新提供了可能.
巡展是流動的博物館,很多博物館將甄選的藏品和內容豐富的展板納入巡展中,讓各地觀眾得以學習了解.一些博物館將巡展納入館際交流的一部分:在2019年8~10月期間,故宮博物院就到北京畫院、國家海洋博物館、敦煌研究院等地舉辦展覽,產生了一定的社會影響力;所展出的藏品種類多、內容豐富,更多的觀眾得以領略藏品的風采,了解其所蘊藏的文化內涵.
館校合作可以幫助博物館設計出貼近學校課程、富有創(chuàng)意的活動,一方面可以提高教育工作的質量;另一方面可極大地吸引觀眾,提高場館知名度.一些博物館圍繞學校課程大綱,推出各種形式和主題的實踐活動,以此吸引學生來參與和體驗.上海自然博物館為學生提供了很多關于各種動植物知識的活動和課程,對應學校的生物課內容,幫助學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各種生物知識.活動后,學生們對館內的藏品及文化產生興趣,從而進一步提高博物館的影響力.
博物館的活動可以立足于學科內容,結合學生的興趣點進行設計.2019年,圍繞愛因斯坦140周年誕辰這一主題,世博會博物館推出了愛因斯坦特展.展出的藏品中有很多原稿,其中有相對論手稿和課堂筆記;還有各類榮譽證書和獎章,等等.所展出的這位科學巨匠的物品,可以幫助孩子們進一步了解真實的愛因斯坦,從而激發(fā)出孩子們對科學探究和創(chuàng)新的興趣.展覽期間,世博館還邀請楊振寧、曹天元等科學大師做講座,對藏品進行解讀.針對愛因斯坦的理論學說,用AR科技讓觀展者們身臨其境地感受物理現象.特展上還有若干相關的游戲,孩子們可以在游戲中感受光電效應和引力場等物理現象,對孩子們進行科學啟蒙.除此之外,他們還推出了文創(chuàng)產品,讓愛因斯坦走入學生的日常生活.世博館的愛因斯坦特展,不僅主題新穎、內容豐富多彩,而且利用AR科技增強觀眾的觀感,并用一系列游戲、講座、親子讀書會、科普書籍讀者見面會等形式,多樣化普及知識.
藏品研究的不斷深入也是博物館教育與發(fā)展的必要保障,新的研究成果能為博物館的文化傳播注入新鮮的血液.同時,藏品研究工作有助于選取最具代表性的藏品,使陳列更加合理、主題更加突出,陳列講解時有所側重,以此提升公眾教育質量[14].如果想更好地適應博物館文化與發(fā)展,教育工作者需要不斷提高對藏品的知識儲備.
藏品研究工作有助于博物館行使其教育職能,及時分享研究成果有助于提高全民的文化素養(yǎng)和認知.藏品對于很多研究愛好者來說是可貴的資源,很多博物館將藏品與學習、互動、研究有機結合起來,為觀眾提供各類學習體驗的機會.藏品研究可以提升博物館教育的成效,具體的措施包括:制定藏品部門與教育部門的合作規(guī)劃;制定聯(lián)合培養(yǎng)計劃,培養(yǎng)集教育與研究于一體的復合型人才;構建平臺,及時共享藏品研究成果;定期召開研討會,研討教育活動方案,等等.
3.6.1 保障宣傳的專業(yè)性、時效性 首先,建立一個高效的宣傳推廣團隊,每人需要在宣傳的整個流程中將工作保質保量完成,設置專員監(jiān)督宣傳的整個流程,并對宣傳的成效負責.加強博物館的宣傳發(fā)展功能,可以通過豐富博物館新媒體推廣平臺,完善組織架構,優(yōu)化人員配備,提高宣傳部門工作人員的技術水平、業(yè)務能力[15].同時,制定相關的條例和準則,明確宣傳流程及細則,明確獎懲制度,明確規(guī)定宣傳稿的時限要求,確保宣傳專員稿件的時效性.
3.6.2 創(chuàng)新博物館線下宣傳的方式 拓展宣傳渠道,將宣傳意識和理念融入各類活動中.博物館的管理者們要從發(fā)展的角度創(chuàng)新線下宣傳形式,提高教育活動的宣傳效果,以此提高博物館的知名度.首先,要想達到信息傳播的最佳效果,應增加宣傳的廣度、選對報道角度、加大傳播力度[16].其次,線下宣傳可以采取很多創(chuàng)新性措施,例如,博物館發(fā)行的刊物可以對開展的教育活動和所產生的社會效應進行介紹.通過挖掘素材、撰寫新穎的宣傳文稿,力求吸引更多的群眾,實現更大的影響力.
3.6.3 加強網絡宣傳 互聯(lián)網的發(fā)展為教育活動的開展和宣傳帶來了更多的可能性.傳統(tǒng)的博物館局限于與觀眾在館內進行互動,并借助傳統(tǒng)媒體如報紙等進行宣傳.當今,越來越多的博物館用微信公眾號、微博、App等平臺進行宣傳,并與各地觀眾在這些平臺上互動.這些新媒體可擴大宣傳范圍,輻射到更廣的觀眾,并且可以確保宣傳的時效性.博物館官方網站成為宣傳館內活動、展覽的重要窗口,網站的運營顯得越來越重要.一些博物館的官網不僅內容翔實,設計上也很人性化.蘇州博物館的官網上經典館藏一欄,將藏品分為書畫、陶瓷、工藝品等幾大板塊,不僅有藏品出土的背景材料,更對藏品的外形、材料、所用工藝、美學價值等進行了詳細的介紹,滿足了觀眾的學習需求.上海博物館的官網上不僅有典藏精選,還有“每月一珍”,介紹內容非常詳細,不僅有對藏品的歷史、文化、藝術價值的介紹,還有創(chuàng)作者的生平、風格、其他作品等的詳細介紹,可作為延伸閱讀.一些場館還提供了線上導覽、線上課程和互動平臺,這不僅可以滿足觀眾線上學習的需求,更是有效的宣傳和推廣.
目前,一些博物館的官網建設并不是很成熟,博物館應適時修改網站建設方案、突破網絡運營的瓶頸,建立具有時代性的博物館教育的網絡平臺[17].同時,博物館還可以借助網絡直播這一新興模式激發(fā)觀眾對藏品、文化、歷史的興趣.宣傳渠道的拓展可以幫助博物館吸引更多的觀眾,從而更好地實現博物館的價值.網絡宣傳已成為當今的發(fā)展趨勢,新媒體的崛起勢不可擋.
公共博物館不僅有收藏文物的功能,還有研究藏品、教育公眾的功能.公眾教育是博物館日常運行的重要組成部分,一些公共博物館的教育模式、展覽形式及教育活動的宣傳等方面仍有較大提升空間.各大公共博物館應結合自身的發(fā)展狀況,深入分析,找出現有的問題.借鑒教育展覽和宣傳推廣的形式,構建新型的教育模式,不斷探究公眾教育的開展,更好地發(fā)揮博物館公眾教育的作用.結合時代發(fā)展要求,加強教育隊伍的建設,創(chuàng)新活動和展覽的形式,加大館校的融合,提高多媒體宣傳的質量.
公共博物館教育部門要深入挖掘博物館文化,充分利用這些館藏資源,開發(fā)多樣化的教育資源,拓展新的學習體驗模式,豐富體驗的主題和內容.不斷探究藏品文化與教育、展覽和宣傳的融合,研發(fā)出有創(chuàng)意的教育活動.創(chuàng)新宣傳推廣方式,拓展宣傳渠道,豐富宣傳內容,提高宣傳的專業(yè)性,將藏品文化內涵傳播到更多的地區(qū).
博物館與博物館之間需要不斷加強交流,通過相互學習,共同進步.博物館可以構建網上共享的學習平臺,建立教育資源庫.教育人員共享教育資源,使教育資源最大化、最優(yōu)化,公眾得以全方位感知博物館教育[18].博物館的工作人員需要充分利用共享的學習資源,一起探討、研究工作中的問題.與此同時,隨著博物館數量的增長,建立博物館聯(lián)盟顯得更為重要.國內的博物館聯(lián)盟,應定期舉辦聯(lián)盟會議,相互學習借鑒、交流,幫助工作人員實現公眾體驗模式的創(chuàng)新.博物館應互相借鑒良好的經驗舉措,學習先進的博物館教育理念,創(chuàng)新教育模式,提高公眾教育的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