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艷凱, 高 翔, 王金玉, 程利鵬, 趙 瑞
(河南省開封市中心醫(yī)院 全科醫(yī)學科, 河南 開封, 475000)
潰瘍性結腸炎是一種慢性非特異性潰瘍性結腸炎性病變,其病變局限于大腸黏膜與黏膜下層,病因尚未明確,臨床普遍認為與基因、心理因素、炎癥因子失衡以及外源物質引起的宿主反應與基因、免疫相互作用有關[1]。目前,潰瘍性結腸炎主要采用神經免疫調控劑、糖皮質激素、氨基水楊酸制劑、微生物制劑、免疫抑制劑等藥物治療,以控制疾病急性發(fā)作,改善病情,降低復發(fā)率[2]。美沙拉嗪屬于新型氨基水楊酸類藥物,是治療潰瘍性結腸炎的一線藥物。但有研究[3]發(fā)現(xiàn)美沙拉嗪單一使用的效果欠佳。中藥制劑康復新液具有通利血脈、養(yǎng)陰生肌的功效,可修復黏膜損傷,促進組織生長。本研究觀察了康復新液聯(lián)合美沙拉嗪對老年潰瘍性結腸炎患者治療效果,現(xiàn)報告如下。
選取2018年1月—2019年12月本院收治的106例老年潰瘍性結腸炎患者為研究對象,以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對照組與研究組,每組53例。納入標準: ① 符合中華醫(yī)學會消化病學分會炎癥性腸病學組《中國炎癥性腸病診斷與治療的共識意見》(2018年)中潰瘍性結腸炎的診斷標準者; ② 腸鏡顯示為活動性潰瘍性結腸炎者; ③ 年齡≥60歲者; ④ 自愿配合本次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者。排除標準: ① 近1個月內應用過免疫抑制劑、糖皮質激素或其他類型水楊酸制劑治療者; ② 嚴重肝、腎功能障礙與心腦血管疾病患者; ③ 血液系統(tǒng)疾病、惡性腫瘤、免疫系統(tǒng)疾病患者; ④ 有胃腸道手術史者; ⑤ 阿米巴痢疾、放射性結腸炎、細菌性痢疾、缺血性結腸炎、結腸克羅恩病等腸道感染性疾病患者; ⑥ 對研究涉及藥物有過敏史者; ⑦ 妊娠期或哺乳期婦女。本研究經醫(yī)院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研究組男30例,女23例; 年齡60~78歲,平均(68.6±3.5)歲; 病程5個月~6年,平均(4.0±1.3)年; 病變部位為左半結腸21例,直腸或乙狀結腸32例;病情嚴重程度為輕度15例,中度33例,重癥5例。對照組男29例,女24例; 年齡60~76歲,平均(68.6±3.5)歲; 病程4個月~6年,平均(4.0±1.2)年; 病變部位為左半結腸22例,直腸或乙狀結腸31例; 病情嚴重程度為輕度16例,中度32例,重癥5例。2組性別、年齡、病程、病變部位、病情嚴重程度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組患者均接受常規(guī)對癥治療,包括補液、糾正水電解質紊亂與酸堿失衡、營養(yǎng)支持等,并服用雙歧桿菌四聯(lián)活菌片(國藥準字S20060010, 杭州龍達新科生物制藥), 1.5 g/次, 3次/d。對照組在常規(guī)治療基礎上加用美沙拉嗪腸溶片(國藥準字H19980148, 葵花藥業(yè)集團佳木斯鹿靈制藥)治療, 1 g/次, 3次/d; 研究組在對照組基礎上應用康復新液(國藥準字Z51021834, 四川好醫(yī)生攀西藥業(yè))治療,即30 mL康復新液+150 mL生理鹽水,加溫至37 ℃后進行保留灌腸,根據(jù)患者病灶部位決定灌腸管的插入深度,通常為插入距肛門10~15 cm, 滴入藥液后在床上翻動身體,促使病灶與藥液充分接觸, 1 h/次, 1次/d。2組均以4周為1個療程。
① 參照中華醫(yī)學會消化病學分會炎癥性腸病學組《中國炎癥性腸病診斷與治療的共識意見》(2018年),比較2組患者的治療效果。腹瀉、腹痛、膿液與膿血便等癥狀全部消失,腸黏膜病變恢復正常為顯效; 腹瀉、腹痛、膿液與膿血便癥狀基本消失,輕度炎癥反應或腸黏膜部分假息肉形成為有效; 腹瀉、腹痛、膿液與膿血便癥狀好轉,腸黏膜病變有所恢復為改善; 腹瀉、腹痛、膿液與膿血便癥狀以及腸黏膜病變無變化或加重為無效??傆行?(顯效+有效+改善)/總例數(shù)×100%。② 比較2組患者治療期間不良反應情況,包括惡心嘔吐、腹脹、皮膚瘙癢、頭暈乏力等。③ 比較2組治療前后炎癥因子水平。采集患者空腹狀態(tài)下肘靜脈血10 mL, 3 000轉/min離心15 min, 分離血清,放置于-80 ℃冰箱內待檢。采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試驗檢測血清超敏C反應蛋白(hs-CRP)、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白細胞介素-23(IL-23)與白細胞介素-17(IL-17)水平。④ 隨訪6個月,比較2組患者的復發(fā)率。
研究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6.23%, 高于對照組的83.02%,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見表1。
表1 2組患者治療效果比較[n(%)]
治療期間, 2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見表2。
表2 2組治療期間不良反應情況比較[n(%)]
治療前, 2組hs-CRP、TNF-α、IL-23和IL-17水平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治療后,研究組hs-CRP、TNF-α、IL-23和IL-17水平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見表3。
表3 2組治療前后炎癥因子水平比較
隨訪6個月,研究組復發(fā)4例,對照組復發(fā)12例,研究組復發(fā)率(7.55%)低于對照組復發(fā)率(22.64%),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潰瘍性結腸炎多見于直腸與乙狀結腸,臨床表現(xiàn)為腹痛、腹瀉、膿液與膿血便、營養(yǎng)不良等癥狀,隨著病情進展可進一步誘發(fā)腸穿孔、腸息肉、腸狹窄等并發(fā)癥,嚴重危害患者的身體健康與生活質量[4]。潰瘍性結腸炎的病因尚未明確,有研究[5]認為細菌可激活體內的黏附分子、免疫因子、炎性細胞因子,并釋放大量炎癥因子,繼而誘發(fā)結腸黏膜彌散性潰瘍與炎癥。潰瘍性結腸炎病理報道[6]發(fā)現(xiàn),黏膜固有層存在大量的單核細胞、中性粒細胞、嗜酸性粒細胞、淋巴細胞、漿細胞等浸潤。目前,潰瘍性結腸炎尚無特效治療藥物,臨床普遍采用常規(guī)免疫抑制劑與糖皮質激素治療方案,但療效有所欠缺,且副作用多,無法保障整體治療質量[7]。因此,探尋更高效安全的治療方案改善潰瘍性結腸炎患者的治療效果,降低疾病復發(fā)率,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
美沙拉嗪是治療潰瘍性結腸炎的一線藥物,該藥能夠促進過氧化物增高活化受體γ表達,誘導核心因子κB活化,阻斷前列腺素E2的合成途徑,并抑制由其所致的腸道炎癥反應,繼而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美沙拉嗪能夠調節(jié)體內白三烯水平,抑制腸道炎癥細胞功能,清除羥基等氧自由基,進一步緩解腸黏膜損傷[8]。臨床研究[9]顯示,美沙拉嗪可以改善潰瘍性結腸炎患者的臨床癥狀,具有一定的治療效果,但單一用藥的療效仍欠佳。
中醫(yī)理論認為,外感濕熱與飲食不規(guī)律可使脾胃受損,日久不愈,濕熱蓄積日久,致腸絡受損而誘發(fā)潰瘍性結腸炎。康復新液是一種中藥制劑,其有效成分主要從美洲大蠊干燥蟲中提取,具有通利血脈、養(yǎng)陰生肌的功效,并可加快壞死組織脫落,促進肉芽、細胞組織生長與血管新生。藥理研究[10]發(fā)現(xiàn),康復新液可以調節(jié)潰瘍病灶的微循環(huán),并具有抗炎作用,能進一步增強機體免疫能力,促使體內生理狀態(tài)保持平衡。本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6.23%, 高于對照組的83.02%,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組治療期間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由此可見,康復新液聯(lián)合美沙拉嗪能夠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修復腸道黏膜屏障損傷,且聯(lián)合用藥并未增高藥物不良反應發(fā)生率,安全性較高。此外,相較于傳統(tǒng)口服給藥方式,保留灌腸能夠使藥液直達病灶,局部作用更為強效與持久,進一步促進了藥物的吸收,繼而可保障治療效果[11]。
潰瘍性結腸炎的發(fā)病機制十分復雜,其中炎癥因子在疾病的發(fā)生與進展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12]。IL-17是一種促炎因子,其水平升高時能夠引起炎癥級聯(lián)反應,損傷腸黏膜屏障,繼而誘發(fā)腸上皮細胞損傷以及腸道局部潰瘍病變。IL-23能夠結合于特異性受體,促使輔助T細胞的分化與增殖,大量分泌IL-17, 進一步加重腸道炎性反應。hs-CRP與TNF-α水平變化能夠反映潰瘍性結腸炎的病情程度[13]。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研究組hs-CRP、TNF-α、IL-23與IL-17水平均低于對照組,且6個月內復發(fā)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或P<0.01)。分析原因為美沙拉嗪具有抗炎功效,康復新液則可抑制體內炎癥物質,加快水腫消除,2種藥物聯(lián)合應用能夠進一步減輕潰瘍性結腸炎患者的炎癥反應,鞏固治療效果,減少疾病復發(fā),這與相關報道[14]結論一致。
綜上所述,康新復液聯(lián)合美沙拉嗪治療老年潰瘍性結腸炎患者療效確切,可有效改善炎癥反應,降低復發(fā)率,安全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