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時白林 韓再芬
座談會現場
時白林:時光雖流逝,緬懷乃常存。我們在這里隆重地紀念兩位尊敬的黃梅戲表演藝術家,紀念嚴鳳英誕辰90 周年、王少舫誕辰100 周年。他們二位是我這一生事業(yè)生涯最親密的,也是我最尊敬的老搭檔、老朋友。嚴鳳英離開我們已經52年了,少舫也離開我們34年了。同行們仍在他們的誕辰和忌日深切懷念,就是因為他們在黃梅戲發(fā)展繁榮過程當中作出的巨大貢獻,讓人們難以忘懷。
黃梅戲本來是名不見經傳的民間小戲,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后,在黨和國家大力扶持培養(yǎng)之下,其發(fā)展速度之快,獲得成績之大,享譽海內外,才能被傳為佳話。這與王少舫和嚴鳳英兩位的突出貢獻也是分不開的。我與嚴鳳英相處了十五年,合作了十五部戲,我與王少舫相處了二十五年,合作了十五部戲,其中有十年浩劫,我們沒有做事。
為了紀念和宣揚他們的職業(yè)敬業(yè)精神和德藝雙馨的人品,我從1977年起,先后在報紙刊物上撰寫了十一篇文藝作品,這里面包括文章、歌曲、詩歌,很多想說的話在過去的著作中都已經重復過了,現在我就把我與他們合作過程當中深刻感受到的他們二位對傳統(tǒng)藝術的終生傳承,而且為了黃梅戲的發(fā)展繁榮,勇于創(chuàng)新、求變的幾個小故事作一一介紹。
我們的合作是從1954年和1955年在上海演出《天仙配》開始的,這兩部都是大戲,樂隊的伴奏正是適用了中西樂器,王少舫和嚴鳳英都以極大的熱情認真努力地付出,他們這樣做,就是要讓黃梅戲在傳承傳統(tǒng)的基礎上,以嶄新的面貌展現在觀眾面前,這樣會使黃梅戲受眾面逐漸擴大,特別是青年觀眾和外地觀眾,這給打基礎帶了個好頭。
下面說個小故事,1959年在上海拍第二部電影《女駙馬》,嚴鳳英飾演的是女主角馮素珍,在旅途中有一段思念她未婚夫的唱詞,我用[江西調]編撰了一段新腔,嚴鳳英很喜歡,但是導演說不像黃梅戲了,通知我要重寫。當我正在認真思考重寫的時候,嚴鳳英和王少舫兩個人敲開我的房門,很嚴肅地對我說,你不要重寫,它既好聽又符合人物的內心世界,而且你還是用黃梅戲傳統(tǒng)唱腔[江西調]改的,接下來的話讓我尤為難忘,說將來如果有人寫批判你的文章,說你粗暴,我們來寫。因為當時在全國,在戲劇界,在音樂改革這方面,有些人是反對改革的,一聽他們不熟悉的,就反對,就說是作曲家粗暴干的,所以他們就說了這樣的話。他們這樣的話,像一股暖流暖了我的心窩。這一件事情一直讓我銘記在心,也更堅定了我的音樂創(chuàng)作之路。
第二個小故事,王少舫在《女駙馬》電影中飾演的是老奸巨滑的角色,有一段唱詞我是用傳統(tǒng)[彩腔]寫的,我怕他不滿意,寫了兩個方案讓他選,王少舫聽后更不滿意,說你在去年寫的那個很好,我說那個唱腔是為丑角寫的,他說這個就是要帶著丑角的因素寫。我又不能跟著原文套用,所以我就改成了五聲宮調,結果王少舫就將新的運腔手法運用其中,人物生動活潑。
王少舫和嚴鳳英都是優(yōu)秀的中國共產黨黨員,對國家、人民和黨都付出了真誠的熱愛,他們的敬業(yè)精神更值得我們學習,在藝術上刻苦鉆研、精益求精,創(chuàng)造的人物栩栩如生、質樸嚴謹,他們在工作中勇于革新。我希望青年演員以嚴鳳英和王少舫為榜樣,力爭加強文化自信,力爭青出于藍勝于藍。
韓再芬: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老師,同仁們,大家下午好,今天在省城合肥,在嚴鳳英、王少舫老師藝術生涯中的重要活躍地,我們懷著敬仰之情舉行“紀念嚴鳳英誕辰90 周年、王少舫誕辰100 周年座談會”,回望來路、藝術感慨!兩位大師的表演美學思想,對黃梅戲發(fā)展的奉獻,成為安徽戲曲乃至中國戲曲不斷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重要內容。
作為藝術工作者,我們始終植根于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沃土之中。習近平總書記說過,要認識今天的中國,今天的中國人就要深入了解中國的文化血脈,準確把握滋養(yǎng)中國人的文化土壤。紀念是為了更好地前行,因此我們要認真認識黃梅戲,做好黃梅戲,就要堅持從歷史走向未來,不斷撥開層層煙云,一路開拓前進。我們紀念兩位大師,就是致敬歷史、致敬藝術,就是要向他們學習。那我們向他們學習什么呢?我自己最深切的體會有三點。
一是對藝術的熱愛,二是對創(chuàng)新的堅持,三是對藝德的崇尚。
嚴鳳英和王少舫的從藝之路并非一帆風順,時代、環(huán)境、家庭以及自身條件曾經都給他們帶來種種的困惑和阻礙,他們秉承無限的熱情、克服重重困難,披荊斬棘、一路追尋,在不平坦的道路上奏響生命的藝術之光,閃耀著璀璨的藝術光環(huán)。這一切源于他們對藝術的永恒熱愛,對舞臺的執(zhí)著堅守。我們學習嚴鳳英和王少舫,就是要學習他們這種持之以恒的藝術追求,尤其在浮躁的環(huán)境中,更要保持內心的純粹,對藝術的敬畏,只有堅守初心、孜孜不倦,才有可能體驗藝術的真諦,創(chuàng)造出最有魅力的藝術作品。嚴鳳英和王少舫膾炙人口的作品,都是他們創(chuàng)作的結果,以豐富黃梅戲的聲腔和表演手段,創(chuàng)造性的運用程式,激發(fā)藝術激情。
我們今天學習嚴鳳英和王少舫,就要大力推進文藝觀念的創(chuàng)新,推陳出新,創(chuàng)作出更多的時代作品,增強時代的吸引感。嚴鳳英老師性格剛烈,為人她不虛偽,為藝她不媚俗。王少舫老師則處處以大局為重,做紅花盡展風采,做綠葉甘作扶持,把自己融入主體中,為藝術大局盡心盡力。試問,今天又有多少人能夠做到呢?我相信作為藝術家,沒有強大的精神力量,是不可能創(chuàng)作出震撼心靈的藝術作品,只有德藝雙馨的人,才能成為人民群眾推崇的藝術大師。因此,我們學習嚴鳳英和王少舫,就一定要尊重藝術規(guī)律,恪守職業(yè)道德,用人格力量贏得社會尊重,贏得人民贊譽。
2020年10月23 日,習總書記給中國戲曲學院師生們的回信中指出,戲曲是中華文化的瑰寶,繁榮發(fā)展戲曲事業(yè)關鍵在人,一直以來,正是因為前輩先賢,和一代又一代黃梅戲人的執(zhí)著堅守,黃梅戲才能綻放。今天我們在這里紀念嚴鳳英和王少舫,緬懷他們?yōu)辄S梅戲建立的不朽功勛,追思為人為藝的崇高風范,最好的行動就是學習,傳承其精神,專心致志、孜孜以求,努力攀登人生和藝術的高峰。讓我們繁榮黃梅戲事業(yè),不忘初心譜寫更加多彩的篇章,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