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剛 徐曉俠 王紅英(蘭陵縣蔬菜產業(yè)發(fā)展中心 山東 臨沂 271000)
蒼山大蒜是山東省的著名土特產,它是在蒼山縣(現改名為蘭陵縣)特定的生態(tài)環(huán)境條件下,經過長期的自然選擇、人工定向培育而形成的蒼山特有品種[1]。蒼山大蒜已有1 900 多年的栽培歷史,以其頭大瓣少均勻、皮薄潔白、黏辣郁香、營養(yǎng)豐富及藥用價值高等特點享譽國內外[2]。目前蒼山大蒜常年播種面積約2 萬公頃,主要分布在蘭陵縣的神山、磨山、長城、卞莊街道、南橋、蒼山街道、莊塢、仲村、蘭陵及開發(fā)區(qū)等10 個鄉(xiāng)鎮(zhèn)(街道、開發(fā)區(qū))。蒜薹平均產量為9 000kg/hm2,蒜頭平均產量為13 500kg/hm2,2017 年蒜薹價格為5.0 元/kg,蒜頭價格為2.8 元/kg;2018 年蒜薹價格為4.8 元/kg,蒜頭價格為2.2 元/kg;2019 年蒜薹價格為6.0 元/kg,蒜頭價格為4.1 元/kg。全縣農民1/4 的收入來自大蒜。
蘭陵縣地處魯南沂蒙山伸延的南緣,位于北緯30°40′~35°05′、東經117°42′~118°18′之間,屬暖溫帶半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冬、夏溫差較大,極利大蒜生長。蒼山大蒜每年9 月底至10 月上旬播種,翌年6 月收獲,生長期240d左右,經歷秋、冬、春3個季節(jié),生長過程中平均氣溫9.1℃,比全年平均氣溫13.2℃低4.1℃;降水量266mm,占全年降水量(899.3mm)的29.6%;日照時數為1696.8h,為年日照時數(2 487.8h)的68.2%;日照率58.3%(全年日照率56%);空氣相對濕度平均為65.8%,比全年平均空氣相對濕度低4.2%;無霜期200 多天,凍土期69.7d。由于溫度、降雨量、光照及濕度等氣候因素適宜,十分有利于大蒜的生長發(fā)育。尤其是蘭陵縣東部、南部大蒜主產區(qū)11 個鄉(xiāng)鎮(zhèn)數百個村莊的蒜田,多為砂姜黑土,冬季風化程度好,潛在養(yǎng)分積累多,土壤團粒結構好,干濕變化頻繁,吸光能力強,土質疏松肥沃,含鉀量高,有機質、全氮含量亦相對高,酸堿度適宜,地下水豐富,水質穩(wěn)定,礦物質含量豐富等特點,為蒼山大蒜提供了肥沃土壤[1]。蒼山大蒜產區(qū)地下水位高,含鹽量高達1 264.23mg/L,水中含有較多的鈣、鎂、重碳酸離子,硝態(tài)氮含量為36.55mg/L,正如蒜農所說,“堿水井種的蒜產量高、個頭大、品質好、黏度大、辣味重”。
蒼山大蒜的品種特性為頭、薹兼收,頭大瓣勻,皮薄潔白,黏辣郁香,營養(yǎng)豐富,不僅有很高的食用價值,還有著重要的藥用價值。據中國農科院分析室和北京農業(yè)大學大蒜氨基酸分析室對蒼山大蒜重點產區(qū)的蒲棵品種進行品質化驗分析,測得蒼山大蒜含有豐富的有機營養(yǎng)成分與礦物質營養(yǎng)元素,而且含量都比較高。每100g蒼山大蒜鮮蒜中含粗蛋白17.08%、脂肪0.5%、粗纖維3.34%、VC4.4mg、VB10.159mg、VB20.049mg、揮發(fā)油0.2%;在大蒜中已測定到有17 種氨基酸,100g干物質中氨基酸總量為13.24g,比引進的大蒜品種‘蘇聯二紅皮9.51’高39.2%,二者胱氨酸含量相同,但其他氨基酸含量均以蒼山大蒜較高,尤其是可供人體直接吸收利用的賴氨酸,蒼山大蒜比進口大蒜要高51.5%。蒼山大蒜中所含無機礦物質營養(yǎng)元素豐富,主要有鉀、鈣、鎂、銅、鈉、鋅、錳、鐵、硼等,鉀的含量尤其高。經江南大學對蒼山大蒜的生理功能檢測比較,發(fā)現其鍺、核黃素、總氨基酸、抗壞血酸、硫胺素及大蒜油的含量都高于同類產品。
加工是大蒜產業(yè)鏈中重要的一環(huán),搞好大蒜系列產品的加工,有利于把資源優(yōu)勢變成產業(yè)優(yōu)勢,不僅能增加大蒜產品的附加值,還能極大地促進蒜農的積極性,獲得較好的經濟效益。目前蘭陵縣450多家蔬菜加工企業(yè)中,有80%在從事大蒜、蒜薹的儲藏以及加工生產,主要加工產品有糖醋蒜、蒜片、蒜粉、蒜油、蒜醬、蒜泥以及飼料添加劑預混劑等系列產品,大蒜加工產品在銷往國內市場的同時,還遠銷歐美、日本、韓國及東南亞等50 多個國家和地區(qū),年出口創(chuàng)匯2 億美元。同時,圍繞大蒜營養(yǎng)和藥用價值,積極與科研院校、大公司、大企業(yè)合作,引進國內外先進的技術設備,研發(fā)大蒜藥品和保健產品,增加大蒜精深加工花色品種。
由于近幾年來,大蒜收入較好,擴種面積逐年增加,加上縣直農業(yè)部門技術力量不足和鄉(xiāng)鎮(zhèn)農技部門沒有充分發(fā)揮作用,農民的科技意識不高,使大蒜的種植水平低、管理粗放,加上多年連作,病蟲害發(fā)生嚴重,使大蒜產量、品質有所下降,影響了效益。同時在大蒜生產過程中農膜的使用量非常大,農膜大量殘留在土壤中,對土壤、生態(tài)和環(huán)境都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蘭陵縣大蒜出口企業(yè)多是分散經營的中小企業(yè),這些中小企業(yè)面對大蒜出口市場化、國際化和國際競爭日趨激烈的挑戰(zhàn),暴露出規(guī)模小、效率低、缺乏競爭力等問題,難以和那些在生產組織上已形成產業(yè)化、集約化、規(guī)模化和商業(yè)化程度較高國家的大蒜經營商進行競爭,在應對國外的貿易保護壁壘方面也處于不利地位[3]。
市場分散,管理水平不高,服務功能不強,信息化建設滯后,交易方式落后,大包裝、粗包裝進入市場的多,精細包裝進入高端市場的少。目前主要還是以原材料或粗加工產品上市銷售,精深加工產品少,沒有形成集散中心,電商、凈菜配送等銷售模式少。
盡快組建大蒜專家服務團隊,通過外聘、返聘和培養(yǎng)等措施組建一支技術服務隊,做好科技宣傳、人員培訓等服務。大力實施科技入戶、新型農民培訓工程等項目,重點針對標準化生產、病蟲害防控等開展農民專業(yè)技術培訓。培養(yǎng)一支“土專家”“田秀才”隊伍,做到“上面有專家,身邊有能手”,實現技術服務全覆蓋。同時要總結好的經驗、做法,及時傳遞給老百姓。提高核心競爭力,豐富產業(yè)技術儲備,提升產業(yè)科技含量。
蘭陵縣的小型蔬菜市場眾多,每個市場都有自己的“領地”,都在自己的“小圈子”里單打獨斗,無法形成市場競爭力。鑒于當前大蒜市場管理的現狀,應盡快成立大蒜市場管理服務組織,建立全縣的綜合性服務管理平臺,進一步完善市場供求、價格發(fā)布等信息服務,抱團發(fā)展。
相比山東省壽光等地“買全國、賣全國”的營銷理念,蘭陵縣特有的“自產自銷”的蔬菜產業(yè)發(fā)展方式,銷售品種單一,容易受到外地市場的沖擊,規(guī)劃建設蒼山大蒜品牌產品社區(qū)連鎖店,加強冷鏈保鮮等基礎設施建設,搞好合理布局和管理,使之成為品牌產品宣傳推介的平臺、倉儲配送的平臺及市場銷售的平臺,將蘭陵縣建成優(yōu)質大蒜原產地、高端大蒜集散地。要積極推進農超對接,加快電商平臺建設,實現多元化銷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