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子涵
摘要:2019年,《流浪地球》的熱映引起了觀眾對中國本土科幻電影的空前關注,掀起了國內科幻的熱潮。文章以《流浪地球》為例,透過影片對中國科幻電影的特點進行分析,發(fā)現(xiàn)國產(chǎn)科幻有著鮮明的本土特色,在科技與文化、理性與感性之間形成了獨特的張力。在此基礎上,文章將更進一步從內容和媒介兩方面對中國科幻的傳播策略進行思考,對講好中國科幻故事,傳播中國科幻文化具有一定的現(xiàn)實意義。
關鍵詞:中國科幻 《流浪地球》 傳播策略
2019年2月,熱映的中國科幻電影《流浪地球》單月票房達44.5億,一舉成為國內單月票房排名榜第一,最終以46.5億元的票房成為中國電影史上內地總票房排名第二。《流浪地球》通過電影媒介將中國科幻帶到大眾眼前,這為點燃國內的科幻熱潮起到了關鍵性作用,而《流浪地球》也無疑成為了中國科幻發(fā)展道路上里程碑式的存在。
眾所周知,科幻在中國一直是一個較為小眾的文化圈,但小眾文化同樣擁有蓬勃的生命力,榮獲雨果獎最佳長篇小說獎的《三體》和代表著中國科幻片崛起的《流浪地球》便是最好的證明。如今,隨著媒介技術的不斷發(fā)達,人們在日益豐富的社會文化生活中越來越容易接觸到科幻作品,同時,數(shù)字技術的發(fā)展、VR等科技媒介的運用也為科幻電影的發(fā)展提供了沃土。本文希望透過《流浪地球》對中國科幻電影的特點進行分析,并結合當下的媒介傳播環(huán)境對中國科幻的傳播策略進行思考。
研究概況
學界和業(yè)界已有不少研究對《流浪地球》展開了多角度的分析。首先,《流浪地球》開啟了中國科幻電影的元年是被公認的事實,正如高尚學等人所說“《流浪地球》預示著國產(chǎn)科幻電影春天的到來”。[1]其次,較多研究關注了全球視域下影片對國家形象的構建問題。如趙瑞旭認為,電影對于構建國家形象有重要意義,并提出了增強文化自信、實現(xiàn)精準傳播等策略。[2]可以看出,《流浪地球》對于中國科幻的發(fā)展及全球文化傳播均具有重要意義,但以影片作為分析起點,對中國科幻傳播策略進行探討的研究較少。吳佳芮等人雖從《流浪地球》入手對電影傳播策略進行了分析,但僅關注了媒介方面,其策略和建議缺乏對影片內容的思考和聯(lián)系。[3]
本文認為,一方面,《流浪地球》作為中國科幻電影的代表作被探討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另一方面,科幻不僅對推進科技創(chuàng)新具有一定的促進意義,更是傳遞中國聲音的有效途經(jīng)。徐延豪曾在國際科幻高峰論壇上談到:要讓中國科幻走出國門,引領世界科幻事業(yè)的發(fā)展,通過科幻講好中國故事,增強中華文化軟實力。[4]但回顧中國科幻的發(fā)展道路,以電影行業(yè)為例,無論是在國際舞臺還是中國電影史上,中國科幻的發(fā)展都極為緩慢,因此,亟需結合具體的發(fā)展情況對傳播策略進行優(yōu)化。如今,《流浪地球》為中國科幻電影帶來了新的活力,本文將從影片入手探尋中國科幻的獨特性,并以此為基礎更有針對性地對中國科幻的傳播策略進行探討。
中國科幻的本土特色
電影《流浪地球》改編于劉慈欣的同名小說,原小說以主人公的視角客觀描述了流浪地球計劃展開的原因、過程和結果。本文認為原著更偏向于一般意義上的“硬科幻”,在被搬上熒幕前,故事情節(jié)進行了一定的調整。電影中既沒有提到主人公的日本妻子,也沒有呈現(xiàn)飛船派和地球派的矛盾紛爭,但鮮明的中國特色卻得到了凸顯,具體來看,主要表現(xiàn)為以下兩點:
傳承集體主義精神。相較于西方文化里的個人主義而言,生活在東方土地上的人們更注重中華文明自古以來孕育出的集體主義精神,無論是否掛在嘴邊,集體主義都一直深深存在于炎黃子孫的民族意識之中?!读骼说厍颉返墓适虑楣?jié)同樣貫穿著集體主義價值觀。影片中,當救援行動需要協(xié)助時,韓子昂的車被聯(lián)合政府緊急征用,但因為車上還有劉啟和韓朵朵,韓子昂想繼續(xù)奪路而逃,以失敗告終。這是集體主義的充分體現(xiàn),雖然這里刻畫的是個人被動服從集體,但影片中更多部分體現(xiàn)的是人們本身就會以集體主義觀來為人處世,傳遞出個人愿為集體奉獻的精神,如劉啟和朵朵在姥爺犧牲后本想私自逃生,但最后依舊堅定參與蘇拉威西的火石運送行動;劉培強犧牲小家團聚為“大家”奉獻等,充分滿足了觀眾心中集體主義精神的文化認同。
強調家國情懷?!凹沂亲钚?,國是千萬家”,這句耳熟能詳?shù)母柙~體現(xiàn)出人們對家庭情感和家國情懷的重視以及家國之間的緊密聯(lián)系?!读骼说厍颉吠瑯油癸@出立足家園、故土的家國情懷。首先,從背景來看,當太陽系不再適合生存,人類不是采用拋棄,離開舊家園的方式去尋找新家園,而是制定“流浪地球”計劃即帶著地球一起走,體現(xiàn)出對賴以生活的家園——地球——的眷戀;其次,劉培強犧牲自己家庭的團聚投身全人類的航天事業(yè),各部隊航天員在緊要關頭選擇團結一致,為拯救地球發(fā)動機置生死于度外展開飽和式救援的情節(jié)安排更是將家庭情感上升到家國情懷,塑造出家國緊密相連,各國之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情感記憶,觀眾也很容易被傳遞出的家國情懷所打動。
透過電影《流浪地球》總結出“傳承集體主義精神”和“強調家國情懷”的兩點重要審美特征,而這兩點又為中國科幻帶來了鮮明的本土特色。不妨對此進行更深入的思考:首先,無論是集體主義還是家國情懷,都可以溯源至中國傳統(tǒng)文化。具體來講,“家國一體”的思想根源存在于我國儒家文化體系之中,而儒家也是以“我們”為主體基礎,帶有根深蒂固的“集體主義”因子。[5]其次,以上兩點本土特色都帶有較強的情感體驗,無論是微觀親情的刻畫,還是從全球角度看到的人類情懷與大國擔當,都很容易從感性的情感上打動觀眾,引起觀眾共鳴。
當本土特色遇到科幻創(chuàng)作,便產(chǎn)生了有趣的碰撞?!翱萍肌笔强苹玫氖滓兀袊苹谩拔幕钡耐癸@程度也不亞于“科技”,至于對情感體驗的重視也讓中國科幻帶有“感性”色彩,正如影片中代表著絕對理性的MOSS所說“讓人類永遠保持理智確實是一種奢求”。由此,中國科幻在科技與文化、感性與理性之間形成了獨特的張力。
中國科幻的傳播策略思考
《流浪地球》開啟了中國科幻電影的元年,對電影本身的分析幫助我們窺見中國科幻的獨特之處,下文將結合中國科幻的獨特之處和當下媒介環(huán)境對中國科幻電影的傳播策略進行思考。
首先,內容方面,平衡科技元素與本土文化,尋找國際性與本土性的平衡點。西方科幻文化的孕育早于發(fā)展中國家,中國讀者最早接觸到的科幻作品也是從西方翻譯而來。因此,當中國本土科幻誕生時,必然受到西方科幻文化的影響,其中不乏西方先進文明的沖擊和與東方集體主義價值觀不同的個人主義觀念等。面對與西方科幻文化的碰撞,應在兼顧國際性的同時傳達中國聲音,展現(xiàn)文化自信。王蕓婷等人通過對科幻電影Top100的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分析,發(fā)現(xiàn)我國科幻電影領域的發(fā)展遠遠落后于國際發(fā)展。[6]因此,在全球傳播的視野下,應有意識地將全球電影觀眾作為傳播對象,既不能只顧本土特色,也不能一味地模仿西方科幻大片,而要平衡二者關系達到既參與全球科幻對話又傳達中國聲音的良好效果。
其次,媒介渠道方面,不應拘泥于單一媒介,充分利用全媒介手段,使大眾能夠及時關注到中國科幻電影,并能便捷地完成電影消費。全媒介時代,多重渠道有效整合可以達到1+1>2的效果。電視、電影雜志等傳統(tǒng)媒介依舊可以利用,但移動互聯(lián)網(wǎng)更應被重視。值得一提的是,無論是映前、映中還是映后,對電影的宣傳都應及時更進,尤其是通過新媒體進行的口碑傳播,是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不可忽視的重要力量。從中國科幻電影“走出去”的方面來看,國際電影節(jié)、國際文化周等都是對外傳播的重要渠道。另外,中國科幻作品榮獲國際科幻大獎同樣吸引了全球目光??傊趦?yōu)質內容的基礎上,利用并拓寬媒介渠道,才能更好地發(fā)揮中國科幻電影的文化傳播效力。
結語
從全球語境來看,中國科幻電影的影響力甚微,從中國電影史來看,科幻作品數(shù)量少、發(fā)展慢,但《流浪地球》是打開中國科幻大門的一次成功嘗試。在中國科幻走向世界的道路上,盡管會面對西方發(fā)達國家已構筑完成的一套話語體系,但我們擁有獨特的本土文化經(jīng)驗與體驗。在堅守本土文化的同時積極與國際對話,相信既有國際視野又有本土文化意識的科幻作品將向世界展現(xiàn)中國科幻文化的實力與魅力。(作者單位:四川大學)
參考文獻:
[1]高尚學,李欣.由《流浪地球》開辟中國科幻電影產(chǎn)業(yè)鏈的新篇章[J].電影評介,2019,(11):41-44.
[2]趙瑞旭.跨文化傳播視域下國產(chǎn)電影中國家形象的建構與傳播——以國產(chǎn)科幻電影《流浪地球》為例[J].視聽,2019,(10):56-57.
[3]吳佳芮,姚雨兒.國產(chǎn)電影新媒體傳播策略探討——以《流浪地球》為例[J].新媒體研究,2019,5(05):57-59.
[4]徐延豪.加強科幻創(chuàng)作推進科技強國建設[EB/OL].新華網(wǎng),2017-11-19.http://www.xinhuanet.com/science/2017-11/19/c_136763614.htm.
[5]李海超.儒家文化依誰而在:“我”還是“我們”?[J].中國文化論衡,2018,(01):124-135.
[6]王蕓婷,全淑鳳.科幻電影的科技傳播發(fā)展趨勢及思考——基于IMDb科幻電影Top100的數(shù)據(jù)統(tǒng)計分析[J].科普研究,2016,11(05):54-61+99-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