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柒斤
古人在深秋的夜晚,沒有了“臥看牽??椗恰薄拜p羅小扇撲流螢”的浪漫情趣,而是聆聽“萬戶搗衣聲”了。為什么?因為“九月授衣”。
對“授衣”的理解,古今大體一致:天氣趨涼,制備寒衣。西漢初年注釋《詩經(jīng)》的《毛傳》,就是這樣解釋“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九月霜始降,婦功成,可以授冬衣矣?!?/p>
而關于“搗衣”之意,現(xiàn)代人卻一知半解。“搗衣”,即用木杵在砧板上捶擊衣服。有人直接將“搗衣”理解為:月光灑滿大唐帝國,征婦們便在月光下,把衣服放在砧板上,用木杵捶擊,并且想當然地認為,“搗衣”就是古人的一種洗衣方法,洗衣時用棒槌捶衣便是由此演化而來。
幼時讀李白的“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秋風吹不盡,總是玉關情。何日平胡虜,良人罷遠征”,也曾將“搗衣”理解為棒槌敲打衣服。其實,仔細閱讀詩句便可發(fā)現(xiàn),詩仙李白寫的是秋涼來臨時都城長安婦女們制備寒衣時的感懷。
古代的婦女在“良人”常年征戰(zhàn)在邊關的情況下,在日常生活中便以弱肩挑起家庭的重擔,不僅能織布,而且會縫衣。唐代時,由于棉花還未傳入中國,人們穿的衣服一般皆由葛藤和大麻、苧麻的韌皮纖維紡織而成。婦女織的主要是苧麻纖維布,苧麻是一種多年生草本植物,莖皮雖含很多纖維質(zhì),但剝出的絲較短,織布之前,必須將其接成長線,上織布機時為防止接口滑落再刷白米漿。因苧麻絲的拉力是蠶絲的七倍、棉花的八倍,又上了漿,所以這種布特別僵硬。由此,在縫制衣服前要進行脫漿工序,使其變?nèi)彳?,便于手工縫制,更能穿著舒服。
在生產(chǎn)力落后的情況下,古人只能用手工辦法將苧麻纖維布料變軟,“搗衣”的主要功能就是“脫漿去僵硬”,這個工序夜晚便可進行。如此這般縫制的衣物,自有它的“相思與溫暖”。
而江南地區(qū)洗衣用棒槌捶擊衣服,主要是為了“去污脫水”,一般把臟衣服先“漿水”,然后下水洗滌一兩遍,再將衣服鋪在池塘邊或河溪旁平坦的石板上,用棒槌捶打,最后把衣服放進清水“淘”一次,擰干水。這個過程與“搗衣”發(fā)出的聲音、韻味有著本質(zhì)的區(qū)別。
(摘自《今晚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