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池
很多偏見會適時被打破,不喜歡的被重新愛上。時間會讓一些機緣巧合來到身邊,這些變化真讓人欣喜呀!
我的口味偏咸、偏酸,甚至可以去嘗麻、試?yán)保?,卻是我的一個禁忌。
關(guān)于甜的記憶,是童年生病后,混在研磨的藥末中掩飾的幫兇;是逢年過節(jié),吮吸糖果后自我嫌棄泛酸的口腔。于是,我偏執(zhí)地覺著:甜理應(yīng)屬于小孩兒、老人,對于年輕人,它實在不是個好的選擇。
成長中,我有意避開和甜味兒相關(guān)的許多食物——即使必須食甜,也總要和其他各色味道調(diào)配食用,比如苦中作樂的咖啡,混搭的奶茶。即便是飲品,也因為“三種水果才夠味”的廣告宣傳,我才開始破例品嘗。一股混合后的甜味激活舌尖,是蘋果的清脆?草莓的爽快?還是橘子的清冽?
女生喜歡逛街,我也總會莫名被臨街糕點鋪的香味兒吸引——那股烤箱烘焙出的味道綿軟悠長。“嘗一嘗吧?”“那好吧,這個來一塊。”不自覺間,我零零散散地品嘗了一些美妙的糕點,這些糕點大都有一副豐滿的模樣、黃燦的外表、誘惑的泡孔。多看一眼,都讓人垂涎欲滴,再聞幾下,甜膩的味道遮蓋了對甜味的諸多偏見。
我迷戀過棗糕的美味,棗糕以紅棗當(dāng)靠山,長出一副肉呼呼、沉甸甸的模樣,那是面粉和紅棗搭配發(fā)酵后的誘惑。入口甜而不膩。
細(xì)想起來,在過去,我應(yīng)該是吃過泡芙的,只覺得這種糕點模樣可愛,溢出的奶昔像從金色的臉龐上羞澀地“咧笑”一樣,完全不似石榴那種大笑姑婆般的豪爽。
捏一只小小的泡芙送入嘴里,入口處冷不丁就沒了,只剩一點模糊的油膩。
某天,因為一部動畫片《泡芙小姐》,我又重新喜歡上了泡芙,并成了名副其實的“泡芙控”。片子講述了一個喜歡吃泡芙、名叫泡芙的女孩和身邊各色人物之間發(fā)生的故事,每集動畫以一件物品為引線,串起一系列細(xì)微而感人的故事。簡單平淡的生活中,總能因為一些小物件而折射出各色生活感悟。善感如泡芙小姐,總能從簡單的事物中感悟到生活的真諦,在孤單的城市,尋找人與人之間的溫暖。
我會時?;◣讐K錢買來十多個泡芙。手里捧著這種看起來軟軟的、暖暖的小玩意兒,送入口中,像一些隱藏太久,忽然釋放的感情。然后,不自覺邊走邊吃,回家對鏡一看,嘴角邊殘余的兩點奶昔,又有一點可愛。
笑著審視自己一路走來味覺的變化,重拾一些因為偏執(zhí)而錯失的口味,愛上幾樣甜品美食。其實,很多事情都沒有那么絕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