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英強 徐逸寒
【摘 ? 要】 本文從育秧、田間管理、綠色防控、全程機械這四個方面對贛榆水稻新品綠色栽培技術的集成與應用分析,建立可持續(xù)治理的病蟲害防治體系是水稻的周年優(yōu)質豐產的途徑,有效防止病蟲害的作用,為贛榆區(qū)優(yōu)質水稻大面積生產豐產提供了技術支撐。
【關鍵詞】 水稻;綠色栽培;贛榆區(qū)
中圖分類號:S511 ? ? ? ? ? ?文獻識別碼:A ? ? ? ? ? ? ? 文章編號:2096-1073(2020)12-0034-35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integr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green cultivation technology of new rice in Ganyu from four aspects: seedling raising, field management, green prevention and control, and whole process machinery. It is the way of annual high-quality and high-yield rice to establish a sustainable pest control system, which can effectively prevent diseases and insect pests, and provide technical support for large-scale production of high-quality rice in Ganyu district.
[Key words] rice; green cultivation; ganyu district
贛榆區(qū)是江蘇省稻麥作物的高產區(qū)之一。位于江蘇省東北部,地處江蘇、山東兩省交界處,山區(qū)、平原、沿海各占三分之一,縣域面積1427km2,物產豐富。全區(qū)氣候溫和濕潤,四季分明,無霜期長,屬暖溫帶濕潤季風氣候,年均氣溫13.2℃,年降雨量976.4mm,是江蘇光照最長地區(qū)。全區(qū)擁有耕地面積約89萬畝,其中種植水稻面積約40萬畝。
1 ?做好育秧是水稻周年優(yōu)質豐產的基礎
秧好一半稻、苗好一半谷。當地水稻產量增產增收的首要條件是應該選擇合理的水稻品種,這一品種應該滿足當地的種植條件,且優(yōu)質高產、抗病蟲害、抗逆性好,能夠做到適應機械化農業(yè)生產操作的需要。需要考慮的條件因素是:茬口、品種特性、稻作方式及安全齊穗期,以上幾個因素都可以幫助農民找到適應本地生產的高產、優(yōu)質水稻新品種:以連粳7號、連粳11號為主,示范種植連粳15號、寧粳6號、南粳9108等。
同時推廣水稻規(guī)?;杏砑夹g、稻麥周年高產高效模式與栽培技術、機插水稻豐產精確定量栽培技術、超級稻超高產栽培技術、麥秸全量還田全程機械化稻作技術、優(yōu)良食味稻米清潔高效生產技術、優(yōu)質水稻機插豐產精確定量栽培技術、優(yōu)質粳稻全程安全用藥規(guī)范化技術,提升水稻綜合生產能力和產品市場競爭能力[1]。
1.1 ?肥床旱育秧
秧池直接影響到水稻產量的決勝因素,必須選擇地勢高、環(huán)境爽利、土壤肥沃,并具有良好排水性的旱地或水稻田環(huán)境,尺寸標準為:畦寬140~150cm、溝寬20~30cm、溝深20cm,采用標準尺寸制作作苗床,酥松溝土或田埂土過篩作蓋籽土,每畝備足7500~9000kg,內外溝系配套,外圍溝寬30cm、深50cm。5月10日前 ? ?后落谷,常規(guī)粳稻秧齡45~50d的畝播種量25~30kg,40d左右的畝播種量30kg,30d左右的畝播種量30~35kg。
1.2 ?機插秧育秧
秧池選擇土壤肥沃、排水良好、靠近大田和水源的稻田,規(guī)模連片育秧苗。畦面寬140cm,溝寬25cm,溝深15cm,長度因為田地的寬度確定,田地周圍的深知道淺溝寬為30cm,深25cm。播種前10~15d耖田耙地,并同時開始上水,挖開溝之后,以后排水晾板的形式,使整個板面更加沉實扎實,播種的前兩天一定要把土和水分充分拍扎實;清除雜草,鏟除水稻樁,在坂田上開溝作畦地,也可以采用土壤非常肥沃的歇冬田直接播種,可以直接干土壤作業(yè),盡量將高出來的部分削平,并將土壤填充到低洼地帶,在播種時要是土地面達到平實、光滑、壟與壟龍之間盡量筆直,播種前兩天可以考慮灌注水分來測量其平整度。拋秧、缽苗機插秧5月15~18日落谷。機插秧每盤播量干種不超130g,機插秧和塑盤拋秧每畝大田用種量3~4kg左右。
1.3 ?塑盤拋秧育秧
畦寬140cm,可以同時播種兩排秧苗,溝寬20~30cm,溝深20cm,播種的前兩天就應該做好秧板,要求“平、光、漿(板面有泥漿)”,應該無雜物,沒有腳印,而且整個壟溝應筆直清澈、干凈清潔。
1.4 ?苗床培肥
春天和冬天并沒有培養(yǎng)化肥或者嚴重出現施肥量不足的土地塊,可以使用其作為旱育秧苗床、塑盤拋秧育秧使用營養(yǎng)土或者使用“壯秧營養(yǎng)劑”等專門的肥料來進行快速的育肥,一般是在播種前的1~2天,按照產品的使用標準插入到育苗床之后,均勻混合然后播種,既簡化培肥程序,減少工作量,又能提高苗床質量。在常規(guī)濕潤的土地上可以采用早翻田、曬垡、開溝,施足底肥等一系列方法,根據有機肥的使用量,每畝秧苗田地大概需要30擔左右的肥料。
1.5 ?播前浸種
播種前的具體工作內容一樣也不能少,主要包含的內容是:曬種、選種、浸種、消毒等,盡可能的采用浸泡種子的方法提高發(fā)芽率,而且是芽苗菜病,具體處理前把種子揚凈、晾曬,藥劑浸種:用25%氰烯菌脂懸浮劑3g+25%吡蟲啉懸浮劑(先凈)4g兌清水6~7.5kg,浸稻種4~5kg,浸種48小時,有效防治惡苗病、稻薊馬、灰飛虱等害蟲。藥劑拌種:用6.25%亮盾懸浮種衣劑10ml加水150~200ml攪拌包衣稻種4~5kg,有效防治水稻惡苗病。浸種期間一天翻(攪)一次。浸種后直接催芽播種。
2 ?抓好田間栽培管理是水稻周年優(yōu)質豐產的關鍵
2.1 ?田間全程管理
大田在移栽前清除必須要把田地內和田地邊上所有長出來的野草處理掉,各種類型的雜草都不能留,病蟲越冬休息的場所應該盡可能被破壞,才能夠減輕病蟲害的威脅,在移植和栽種的時候要做到科學合理規(guī)范,密集種植。主要的栽種方式使用拉線雙行法,5m設0.4m操作行,整體的載重密度可以設置為18.0萬~21.0萬穴/hm2,每一個點位應該采用雙苗栽插,保持通風和透光的情況之下到4之間的結構比較合理的生長旺盛,有助于秧苗的成長。
2.2 ?科學運籌肥水
構建科學施肥方式,推廣使用商品肥有機肥緩釋肥料等也可以采用生物肥和水溶性肥料,這些新型的肥料可以全程監(jiān)測配土配方,而且底肥比較充分,氮元素的含量也比較充足,應盡早追肥,并且可以帶肥移栽秧苗,一般的秧苗所使用肥料元素為:磷、鉀肥,分蘗肥的含量逐漸減少,穗粒數是非常重要的控制目標。在后期可以追加氮肥、硅、鈣磷、鉀、鋅、硅等肥料可以使水稻的抗病能力增加,且具有更強的抗逆性。
根據水稻秧苗所需水量和生長特性減少,由于水量輸出的損失,推行更高效率的節(jié)水模式,科學進行灌溉,一般比較鼓勵的是淺層次的濕潤灌溉、間歇灌溉、精確定量灌溉等,水稻和水肥之間應該達成對灌溉水質的高標準和嚴格要求,稻田的生態(tài)環(huán)境應保證水稻秧苗在返青時期潛水層灌溉,分蘗期瓶蓋的水分應盡量多保持濕潤,控制無效的分苗;有時可根據天氣來進行田地的晾曬,多次輕微晾曬可促進水稻根系的快速生長,使得水稻的秧苗更為健壯,而在成熟期時可以間歇性灌溉,并7天左右斷水,后持續(xù)灌溉。
3 ?開展綠色防控是水稻周年優(yōu)質豐產的重要保障
無害化的防治技術是生態(tài)治理和綠色防控的延伸性技術,以專業(yè)的技術實行統一的病蟲害防治,建立可持續(xù)性發(fā)展的綠色治理體系,在生產實踐中,人們發(fā)現盡可能的減少農藥的使用量,能夠保證水稻周年優(yōu)質豐產,農藥的使用量應該在可控范圍內達到最低值。
3.1 ?物理誘控
目前最常用的水稻病害防治的物理誘殺方法主要有:頻振式殺蟲燈、黃板等,這種物理性誘殺方法的原理是利用了害蟲的趨光性,在水稻田間設置誘殺陷阱方法比較簡單,但是卻有非常不錯的殺傷收效。百畝攻關田只需要投放4盞殺蟲燈、100塊黃板,害蟲的發(fā)生比率就可以比往年大幅度下降,根據有關數據測算,大概下降幅度為30%~60%。
3.2 ?信息素誘控
在水稻田中設置有誘芯誘捕障礙1個,每代水稻都可以實現誘芯1次左右的更換頻率,這種誘捕器一半比水稻植株頂端高出約30cm,因此特別適合于用來誘殺水稻二化螟、稻縱卷葉螟等,誘捕器可以降低水稻田間害蟲的產卵量,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害蟲的總體技術。
3.3 ?生物農藥
在生物示范田中廣泛應用阿維菌素、丁醚脲、蘇云金桿菌(Bt)等殺蟲生物藥劑,還可以配合井岡霉素等殺菌生物藥劑,這對于害蟲的防治療效非常高,病蟲害防治成本卻大大降低,有關數據測算認為整體的成本降低了約20%,由于農藥的使用量比去年大大減少,降低幅度約為30%。因此這種環(huán)境友好性的化學立農要特別受到農民的喜歡。
3.4 ?生態(tài)控制技術模式
在水稻生產中近兩年推廣稻—蟹、稻—魚養(yǎng)育和栽種的新模式,水稻移栽大田10天左右就開始返青,剛開始分蘗時,稻田就可以采用蟹苗和魚苗放養(yǎng)的方式來進行共同養(yǎng)育。蟹、魚可以自由的是在水稻田之中活動和找尋食物,這一做法的好處是大大減少了水稻紋枯病、稻飛虱和雜草等發(fā)生的比率,而且保證了水稻農田的生態(tài)系統呈現出多樣化的發(fā)展特征,水稻田內的土壤成分也變得更為肥沃,綠色可持續(xù)性的防治與共育共同種植聯系在一起,提高了大米品質。
3.5 ?全程機械化
在贛榆現代農業(yè)科技(稻麥)綜合示范基地繼續(xù)引進示范適宜機插秧品種,加大機插秧、拋秧等輕簡栽培技術和病蟲害無人機防治的示范推廣力度,實現稻麥周年綠色協調生產;在全區(qū)以水稻種植的過程中,把關鍵點放在深松整地、秸稈還田、機播機插、機械收獲等幾個重要的環(huán)節(jié),機械化運作的程度越來越高,實現了深度融合的發(fā)展態(tài)勢。
4 ?結論
通過水稻優(yōu)質豐產新品種栽培技術的集成與推廣應用,達到了增產和節(jié)本增效的效果,為贛榆區(qū)農業(yè)發(fā)展做出了積極貢獻。
參考文獻:
[1] 周 艷.水稻綠色優(yōu)質高效栽培技術推廣措施淺析[J].南方農 ? ? ? ? 業(yè),2020,14(03):48-49.
(編輯:李曉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