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翠娥
中醫(yī)藥在我國歷史悠久,博大精深,深入人心。得益于各類媒介的廣泛傳播,近年來更多民眾對中醫(yī)基本知識如中醫(yī)的陰陽平衡、辨證論治、奇方異法、護佑健康、中醫(yī)的用藥方法之妙等有了更深入的認知,本期我們和大家一起分享中藥的炮制之妙。
中醫(yī)藥在我國十分盛行,中藥材幾乎處處皆有,人人可見。日??梢姷谋姸鄤游镏参?、信手拈來的各種食材都可以入藥,如普通百姓家中養(yǎng)殖的月季、玫瑰、梔子花、金桔、佛手等以及我們常常食用的各類水果如香蕉、橘子、柚子、檸檬、蘋果、梨和蔬菜中的大蔥、生姜、芹菜、薺菜、黃花菜、山藥、白蘿卜等。
中藥材來源于自然界的植物、動物和礦物,種類繁多,僅傳統(tǒng)中藥材資源就有12,000余種。除了小部分藥食同源的藥材可直接入藥,絕大多數(shù)中草藥必須經過炮制方可入藥。
中藥材炮制后制成中藥飲片再入藥,是中醫(yī)臨床用藥的特點,也是中醫(yī)藥的顯著特色。中藥炮制目的是降低或消除藥物的毒性和副反應,緩和或改變藥性,從而提高療效,而且還使之便于調劑、貯藏和服用,其核心是減毒增效。中藥炮制是根據(jù)中醫(yī)藥理論,按照中醫(yī)醫(yī)療、中藥調配以及中藥制劑的不同需要,結合藥材自身性質,將中藥材制成中藥飲片的一整套制藥技術。其中“炮”代表各種與火有關的加工處理技術,“制”則代表各種更廣泛的加工處理方法。
中藥炮制伴隨著中藥的使用而產生并不斷發(fā)展完善,歷史十分悠久。據(jù)相關文獻記載,中藥炮制大致可分為四個時期:1.中藥炮制技術的起始和形成時期:起始于春秋戰(zhàn)國時期,至宋代。2.中藥炮制理論的形成時期:金元、明代。3.中藥炮制品種和技術的擴大應用時期:清代。4.中藥炮制振興、發(fā)展時期:現(xiàn)代。
關于中藥炮制,最早記載于《五十二病方》一書,內容包括凈、切、水、火、水火共制等炮制內容,并記載了具體操作方法。
《黃帝內經》是中國古代最早的百科全書,在《靈樞經·邪客》篇中就有“治半夏”的記載。“治”即指“修治”,是指對藥材進行減毒加工處理。在《素問·謬刺論》中所說的“角發(fā)”“燔治”即是最早的炭藥血余炭。到了漢代對中藥炮制的目的、原則已初步確立,已有大量炮制方法和中藥炮制品。
中國第一部藥學專著《神農本草經》序錄中就記載:“凡此七情,合和視之……若有毒宜制,可用相畏相殺者,不爾勿合用也?!边@是較早對有毒藥物炮制方法與機理的解釋。書中還指出“藥有毒無毒,陰干暴干,采造時月,生熟,土地所出,真?zhèn)涡玛悾⒏饔蟹?。”陰干暴干是指產地加工,而生熟則是指藥物炮制。在對礦物藥的炮制,指出“丹砂能化汞,礬石煉餌服之,石膽能化鐵為銅”,這是對通過炮制改變其藥性的記載。
張仲景在《金匱玉函經》“證治總例”中記載藥物“有須燒煉炮炙,生熟有定”,開創(chuàng)了藥物生熟不同用學說的先導。還指出“凡父咀咀藥,欲如豆大,粗則藥力不盡”,闡明了藥物形狀大小與藥效的關系。
東晉葛洪在《肘后備急方》中載“諸藥毒救解方”,提出生姜汁可解半夏毒,大豆汁可解附子毒,常山、牛膝酒漬服,并記有干餾法制竹瀝,對中藥材之后依方炮制提供了基礎依據(jù)。
陶弘景所撰寫的中國第二部中藥專著《本草經集注》,第一次將零星的炮制技術作了系統(tǒng)歸納,說明了部分中藥材炮制的作用。如“凡湯中用完物皆擘破”“諸蟲先微炙”“諸石皆細搗”“阿膠,炙令通體沸起”等。
南北朝劉宋時代,雷敦總結了前人炮制方面的技術和經驗,撰成《雷公炮炙論》三卷,形成了中國第一部關于中藥材炮制的系統(tǒng)專著。書中對藥物的各種炮制方法、流程均有系統(tǒng)詳盡的記載:如揀、去甲土、去粗皮、去節(jié)并沫、揩、拭、刷、刮、削、剝等凈制操作,切、銼、擘、捶、舂、搗、研、杵、磨、水飛等切制操作,拭干、陰干、風干、曬干、焙干、炙干、蒸干等干燥方法,浸、煮、煎、煉、炒、熬、炙、焙、炮、煅等水火制法,苦酒浸、蜜涂炙、同糯米炒、酥炒、麻油煮、糯泔浸、藥汁制等法。古時很多中藥炮制方法至今對中藥材的炮制仍有指導意義。
到了唐代在中藥材炮制原則系統(tǒng)化和炮制新方法方面有了更為詳細的記載,在中藥炮制方面有了長足進步。
孫思邈所著中國最早的臨床實用百科全書《備急千金要方》,在“合和”章中有“凡用甘草、厚樸、枳實、石楠、茵芋、藜蘆、皂莢之類皆炙之”“凡用麥蘗、曲米、大豆黃卷、澤蘭、蕪荑皆微炒,干漆炒令煙斷”的記載。在炮制新方法方面,它提出諸石要“漂”,麥冬、生姜“搗絞取汁”;《千金翼方》有反復蒸曝制熟地黃的方法;《外臺秘要》始載麩炒法;《仙授理傷續(xù)斷方》中記載有天南星姜汁浸、草烏姜汁煮或醋煮、自然銅火煅醋淬、何首烏黑豆蒸等更新、更復雜的中藥材炮制方法。
唐代蘇敬等修訂的世界最早的藥典《新修本草》,首次規(guī)定惟米酒、米醋可入藥,將中藥材炮制內容列為法定內容,并記載有作蘗、作曲、作豉、作大豆黃卷、芒硝提凈等法。對礦物藥的炮制方法也有較為詳盡的記載,關于中藥材的炮制內容比之前更加豐富。
到宋代,中藥材炮制方法有了很大改進,主要體現(xiàn)在中藥材炮制目的多樣化上,中藥材炮制從以往減少副作用為主到增加和改變中藥材的療效,從湯劑飲片的炮制到同時重視制備成藥飲片炮制的新階段。
在王懷隱所著大型方書《太平圣惠方》中,不僅具體記載大量炮制內容,還收錄了185種中藥的炮制方法和要求,如水飛、醋淬、鎊、紙煨、面煨、巴豆制霜、蒼術米泔水浸等,還始載乳制法。在“論合和篇”中,指出“凡合和湯藥,務必精專,甄別新陳,辨明州土,修治合度,分量無差,用得其宜,病無不愈……炮炙失其體性,篩羅粗惡,分劑差殊,雖有療疾之名,永無必愈之效。”說明了藥物炮制的重要性,并逐漸注意到藥物經炮制后性味功效的改變,如蒲黃“破血消腫即生使,補血、止血即炒用”,成為國家法定制藥技術標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保證藥品質量起了很大的作用。由于該書篩選了當時通用的方劑及炮制方法,有很強的實踐性,直至現(xiàn)代許多中藥材炮制方法,特別是配制中成藥的方法,不少都沿用了該書所列的方法。
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是中國古代最大型的藥學著作,載藥1800余種,其中有300多味藥記有“修治”專目。在“修治”專目中,綜述了前代炮制經驗,還有很多藥物如木香、高良姜、茺蔚子、楓香脂、樟腦等炮制方法則是李時珍個人的經驗記載,在炮制方法上有所發(fā)展,對先前有問題的部分方法加以指正。例如砒石條,“醫(yī)家皆言生砒經見火則毒甚,而雷氏(雷敦)治法用火煅,今所用多是飛煉者,蓋皆欲求速效,不惜其毒也?!比珪涊d炮制方法近20種,有水制、火制、水火共制、加輔料制、制霜、制曲等法。其中多數(shù)制法,時至今日仍為炮制生產所沿用。
繆希雍撰《炮炙大法》是繼《雷公炮炙論》之后又一部炮制專著。收載了439種藥物的炮制方法,用簡明的筆法敘述各藥出處、采集時間、優(yōu)劣鑒別、炮制輔料、操作程序及藥物貯藏,大部分內容反映了當時社會生產實際,在前人的基礎上有所發(fā)展,正如作者所說的“自為闡發(fā),以益前人所未逮?!辈⑶叭说呐谥品椒w納為:炮、烯、博、炙、煨、炒、煅、煉、制、度、飛、伏、鎊、搬、曬、曝、露十七種方法,被稱為雷公炮炙十七法。
新中國成立以后,在中醫(yī)藥傳承方面做了很多有益工作,各地對散在本地具有悠久歷史的炮制經驗進行了整理,并在此基礎上制定出版了各省市中藥炮制規(guī)范,同時,國家藥典也收載了炮制內容,將散在民間和歷代醫(yī)籍中的炮制方法及地方炮制方法進行系統(tǒng)整理,形成了較為完整的文獻資料。全國各中醫(yī)藥院校的中藥專業(yè)都設有中藥炮制課,1979年首次編寫出全國高等醫(yī)藥院校《中藥炮制學》統(tǒng)一試用教材,隨后持續(xù)更新升級,為繼承和發(fā)揚中藥炮制學奠定了良好基礎。
中藥炮制的深入研究還被列入國家攻關項目,采用現(xiàn)代科學技術就其炮制沿革、炮制工藝篩選優(yōu)化、飲片質量標準制定、炮制基本原理等方面作了系統(tǒng)的多學科的綜合性研究,取得了很多新進展,使中藥炮制的科學內涵得以升華。
中藥炮制是伴隨著中醫(yī)藥應用而生的十分重要的方法,其作用大體可概括如下:1.降低或消除藥物的毒性或副作用。2.改變或緩和藥物的性能。3.增強藥物間的聯(lián)系。4.改變或增強藥物作用的部位和趨向。5.便于調劑和制劑。6.有利于貯藏及保存藥效。7.矯味矯臭,有利于服用。8.提高藥物凈度,確保用藥質量。
炮制對四氣五味的影響,通過“反制”糾正藥物過偏之性,以緩和藥性。如梔子姜汁制后,能降低苦寒之性,以免傷中。通過“從制”,使藥物的性味增強,增強療效。如膽汁制黃連,增強黃連苦寒之性,所謂寒者益寒;酒制仙茅,增強仙茅溫腎壯陽作用,所謂熱者益熱;通過炮制,改變藥性,擴大藥物的用途。如天南星辛溫,善于燥濕化痰,祛風止痙;加膽汁制成膽南星,則性味轉為苦涼,具有清熱化痰,熄風定驚的功效。
炮制對升降浮沉的影響,藥物經炮制后,可改變其體內作用的趨向,如酒制引藥上行、鹽炙引藥下行入腎經。
炮制后對歸經的影響,中藥炮制很多都是以歸經理論作指導的,特別是用某些輔料炮制藥物,如醋制入肝經、蜜制入脾經、鹽制入腎經等。
炮制對毒性的影響,去毒常用的炮制方法有凈制、水漂、水飛、加熱、加輔料處理、去油制霜等。具有毒性的中藥經炮制均可使其毒性降低。
有些藥物有毒,只有經過炮制之后才能保證臨床用藥安全有效。例如,馬錢子、烏頭和半夏分別需要砂燙或油炸、蒸或煮、浸漂或復制后才能使用;麻黃辛散性太強,易致發(fā)汗太過,搗絨后可降低;黃連過于苦寒易傷脾胃,酒炙后可緩和等等。還有些藥物只有經過炮制之后才能具有藥效,如麥芽(發(fā)芽法)、血余炭(扣煅法),而不經過炮制則不可入藥。
中藥相當大一部分是以湯劑使用的,這就需要調劑。大塊的或整個的草根、樹皮、介殼、礦石等藥物不能直接使用,要進行必要的凈選、切制或粉碎,才能分劑量和利于藥物的煎煮。中藥制劑需要粉碎,有些藥物質地堅韌,如礦物藥、骨化石、貝殼類等,需要經過煅或其他方法炮制之后才能粉碎。
近年來,我國中藥材的炮制在繼承前人基礎上有了很多創(chuàng)新方法,不僅中藥材的炮制更加完備,方法更加豐富多樣,特別是在中成藥的制備方面更是有了長足的進步。中成藥的劑型除了傳統(tǒng)的丸、散、膏、丹、酒、露、湯、錠,又有了更多更新的劑型,如濃縮丸、滴丸、片劑、泡騰片劑、糖漿劑、沖劑、膠囊劑、海綿劑、油劑、栓劑、針劑、氣霧劑等,中藥材還被廣泛應用于食品飲料、保潔用品及化妝品中。
國外近年來也開始研究應用天然藥物,雖這些藥物本身也取自大自然,貌似中草藥,但其理論體系完全不同,有些地區(qū)和國家也對一些天然藥物進行某些加工,但他們沒有一套完整的炮制理論體系,因此與中醫(yī)藥有著根本區(qū)別。
中醫(yī)藥的理論體系是獨特的,使炮制這門中藥的傳統(tǒng)學科具有獨特性,中國能安全有效地使用中藥數(shù)千年,包括大量有毒的中藥,關鍵在于中藥炮制發(fā)揮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中醫(yī)藥博大精深,不僅用藥配伍講究君臣佐使,處方中所用藥材必須經過各種方法炮制方能凸顯藥材的功效,隨著現(xiàn)代技術日新月異的發(fā)展、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以及新加工技術的進步,將會有更多更新的中藥材炮制方法出現(xiàn),更豐富、更方便高效的中藥應用方法問世。中醫(yī)藥這樣的國寶不僅會永續(xù)護佑國人健康,也會像健康和平的使者一樣走遍全世界,為人類健康助力、造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