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會芳
編者按: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簡稱“非遺”),是一個民族古老的生命記憶和活態(tài)的文化基因,更是祖先留下的寶貴的文化財富。
在河南,非遺豐富、繁多,包含民間文學、美術、音樂、舞蹈、戲曲、體育競技、雜技、手藝、節(jié)令、信仰、習俗乃至民間知識等。2020年,我們一起“穿越時空”走近非遺,看非遺物件、聽非遺故事、學非遺技藝,在看、聽、學中體味、體知民間智慧,傳承、傳播中原文化。
本期,我們一起來認識和了解一個古老的民間傳說——杞人憂天。
杞縣,是開封市的一個人口大縣,西周時稱杞國,五代時改稱杞縣。
說起杞縣,可能很多人會一頭霧水,但如果提到杞人憂天的傳說,則幾乎人盡皆知。杞人憂天傳說的大意是:杞國有一個人總是擔心天會崩塌、地會凹陷,自己沒辦法生存,一天到晚寢食難安。現(xiàn)在,杞人憂天常用來比喻不必要的擔心或憂慮。
杞人憂天傳說是我國歷史悠久的民間傳說之一,《淮南子》《列子》《史記》等都有提及,歷代很多文豪更把它看做笑話,比如唐代大詩人李白在《梁甫吟》中說:“白日不照吾精誠,杞國無事憂天傾?!闭l都知道天不會塌下來,地不會陷進去,但杞人卻整天瞎擔心,真是可笑。時至今日,人們遇到從杞縣來的人還會開玩笑:“你們那里的人,是不是總擔心天塌下來?”
一個讓人哭笑不得的傳說為什么能入選國家級非遺名錄呢?除了因為它歷史悠久、老百姓熟知于心、全國有名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隨著時代變遷,人們對杞人憂天有了不一樣的認識和理解。早在三千多年前,杞人就意識到人類破壞自然會受到懲罰。杞人所憂慮的自然災害,后人也遇到了,比如洪水、地震、疫情等,而且都對人類的生活和生產(chǎn)造成了威脅。杞人憂天其實蘊含居安思危、防患于未然的深意,而且這層含義已得到了很多人的認同。
杞人憂天傳說與女媧補天傳說一脈相承。在盤古開天辟地后的某一年,西天頃刻間塌陷,天上的水嘩啦啦地從缺口處流出,淹死了很多人和動物。女媧目睹慘狀,動了惻隱之心,下決心要把天上的缺口補上,并最終用五彩石把西天補好了。天雖然補好了,還會不會有其他災害?萬一再有天塌地陷的情況出現(xiàn),人類該如何生存?這種恐懼心理讓人吃不好飯、睡不好覺,杞人憂天傳說應運而生。
據(jù)史料記載,春秋時期,杞國確實發(fā)生過好幾次大的天災。《史記》記載:“魯莊公七年,魯國西北(注:與杞國接壤)‘隕星如雨,與雨諧?!苯?jīng)有關部門考證,杞國遷往山東新泰等地后,當?shù)卦l(fā)生過隕石墜落。另據(jù)專家考證,春秋時期杞國所在地區(qū)還發(fā)生過強烈的地震、泥石流等自然災害。當時科技并不發(fā)達,杞人看到從天而降的燃燒著的巨石和地面上裂開的深溝,內(nèi)心一定驚恐萬分?!耙怀簧咭В昱戮K”,杞人總是擔心天塌地陷也是很自然的事。
除了自然災害,惡劣的生存形勢也讓杞人憂心忡忡。歷史上,杞國和其他諸侯國相比就是芝麻點大的小國,連司馬遷都不愿多費筆墨而僅用200余字記述,并說“杞小微,其事不足稱述”。當時,鄭國、宋國等強國屢屢欺凌杞國。杞國君主被逼無奈,只能帶領杞人一路遷徙,最后投奔了魯國。但魯國根本沒把杞國放在眼里,對杞國君主肆意凌辱。多次被攻伐的杞國,時刻都有亡國之患。這樣的環(huán)境下,杞人普遍有了憂患意識,也正是這種憂患意識推動著杞國不斷向前發(fā)展。
如今,杞縣已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先后榮獲“中國大蒜之鄉(xiāng)”“全國棉花產(chǎn)量百強縣”等多項稱號,特別是當?shù)氐闹еa(chǎn)業(yè)大蒜的種植面積和產(chǎn)量,在全國均名列前茅。
探天問地、居安思危、未雨綢繆,這就是杞人憂天給后人的啟示,杞人憂天不是一個單純的貶義詞。所以,杞人憂天傳說能夠入選國家級非遺名錄,也就在情理之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