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建軍
傳說古代西方一個政治家臨終前告訴侍者:“請把我的雙手放在棺材外面,讓世人看看,偉大如我者,死后也是兩手空空?!闭f白了,名利都是身外之物,“乍看驚富貴,凝視即云煙”,時光流逝,唯真心真情不變,唯平淡平常為真。
人過留名,雁過留聲。名利之心、七情六欲人皆有之,本無可厚非,但如何追求名利、怎樣對待名聲,要保持正確健康的心態(tài)。鄭板橋在《遠浦歸帆》中寫道:“名利竟如何,歲月蹉跎,幾番風雨幾晴和,愁雨愁風愁不盡,總是南柯?!?/p>
如果對每件事都斤斤計較、盤算利益得失,那么永遠也無法走出名韁利鎖的牢籠?!翱v有糧倉萬擔,不過日黍三餐;縱有廣廈三千,不過夜寐一床。”以這種態(tài)度對待名利,可謂參透人生。然而,現(xiàn)實生活中,仍有少數(shù)人因名利得失而心神不寧,因盲目攀比而心浮氣躁,因利益羈絆而瞻前顧后,在“爭”字上摔了跟頭、犯了大錯。
名利思想過重,身心就不會輕松。歷史與現(xiàn)實,有明鏡也有笑柄。房子住得寬,并不代表心寬、幸福指數(shù)高;心若得安,即使住在斗室,也會覺得寬如天地。“九牛一毫莫自夸,驕傲自滿必翻車。歷覽古今多少事,成由謙遜敗由奢?!敝挥薪渖菀詢€,不趨名逐利,追尋內心的安寧,才能活出自我,活出精彩。
“求名應求萬世仰,計利甘為天下勞”。人們喜好名利,就像鳥之愛惜羽毛。人生難以漠視與回避名利,更難以全然超脫。然而,不同的人有不同追求,對待名利又有軒輊之別。紅巖英烈王樸的母親金永華,為了支持兒子的革命事業(yè),毀家紓難,把辛苦經(jīng)營半生的全部家產變賣支持革命事業(yè)。重慶解放后,政府要進行補償,她卻只收下了兒子的烈士證書,把自己和兒子所做的一切都當作“應該”,而把享受組織的照顧當作“不應該”。赫赫有功與默默無聞,看似相悖的邏輯,卻輝映著崇高的抱負追求與價值目標。
人生就像一次旅行,名利好比背包里的物品,攜行過多、過雜、過重,不僅會影響前行的速度,甚至會束縛手腳,使人裹足不前。“名不可簡而成也,譽不可巧而立也?!睔v史告訴我們,碑不自立,績由人傳;高風大德,有口皆碑。
人人都渴望靈魂成長,殊不知,靈魂成長的過程中,物質固然重要,但最高級的豐盈,都與名利無關。一個人,只有常做減法,卸下名利的包袱,才能收獲精神的成長,以人格魅力與境界修為贏得大眾的認同和尊重,成就更有價值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