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陽縣轄9 個鄉(xiāng)鎮(zhèn),面積542 km2,常年耕地面積3.22 萬hm2,土壤類型主要為潮土、沙土和砂姜黑土,其中,潮土占91%以上。土壤障礙因素和土壤類型、植被、農事活動等密切相關,而土壤類型的形成往往與地貌區(qū)域有密切關系。
本丘陵突起于中部沖積平原,位于韓陵鄉(xiāng)中南部,最高海拔87.8 m,最低處70 m。共分四層,上部約30 cm 為耕作層,母質為風成黃土;第二層為砂巖、礫石,厚度一般為1.5 m;再往下是褐色黏土,一般厚度2 m;最下層是紅砂,為第四紀初沉積物,厚度1.2~6.1 m。
中東部平原區(qū)占全縣總面積的90%以上,是由漳河、洹河、湯河、羑河泛濫淤積而成。東部還受古黃河的影響,絕大部分為河流沖積物上發(fā)育的潮土,地勢西北高、東南低,海拔54~75 m。在縣境東部偏北還有一條古漳河道,土壤為風沙土。東部為華北沖積平原,海拔55~75 m。東南部是以廣潤坡為主的洼地,最低處在辛村鄉(xiāng)南伏恩東南,海拔54.5 m。
安陽縣潮土是在河流沉積母質上受地下水作用,經過人類耕作熟化發(fā)育成的較年輕的土壤類型。它的形成在自然因素方面,主要受制于以下幾點:首先,流水速度對母質顆粒的分選作用,在緊沙、慢淤不緊不慢出兩合的流水分選作用支配下,使得潮土在水平分布上出現(xiàn)近河沙、遠河黏、中間夾兩合的一般性規(guī)律。其次,安陽縣的氣候條件給好氣性微生物提供了適宜的生活環(huán)境,致使殘留在土壤中或施肥進入土壤中的少量有機物質被充分分解掉。因此,土壤有機質質量分數比較缺乏。再次,潮土分布區(qū)地勢低,地下水位較高,同時,地下水位受干濕季節(jié)交替的影響,雨季水位上升,浸于潛水面的土層,發(fā)生潛育化現(xiàn)象,鐵、錳被還原,出現(xiàn)藍灰色條紋或銹斑,旱季水位下降,原浸水的土層脫水成氧化狀態(tài),鐵、錳被氧化,又出現(xiàn)紅褐色條紋或銹斑,這樣年復一年的氧化,形成了土體剖面下部藍灰色、紅褐色銹斑、條紋相互間雜的新生體。這些過程形成了潮土的3 個重要特征,即土層深厚,質地層次明顯而薄厚不一;土壤中氮素比較缺乏,鉀、鈣、鎂等元素豐富;剖面下層1 m 左右有藍灰色和紅褐色鐵錳斑紋間雜的新生體。
由于旋耕機械化操作的面積增大,沒有注重深耕,使土壤耕層變淺,犁底層上移,土壤容質量增加,降低了土壤保水保肥的性能和抗御自然災害的能力。
大部分耕地常年種植糧食作物,經濟作物占的比重非常小,由于勞動力缺乏,種植結構調整難度大,導致土壤肥力下降。
由于農作物單位面積產量逐年上升,土壤養(yǎng)分消耗過多,農家肥投入數量銳減,化肥投入不均衡,耕作管理上普遍存在重用地、輕養(yǎng)地的現(xiàn)象,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地力的提升。
由于一部分地塊本身處于低洼地帶,地下水位較高,排水能力差,長期處于潮濕狀態(tài),出現(xiàn)土壤潛育化,導致土壤耕性變差。
測土配方施肥實施11 年來,安陽縣耕地土壤肥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氮、磷、鉀質量分數水平基本達到中等水平,糧食產量也實現(xiàn)了十幾年連增,極大地提高了農民的生活水平。
安陽縣針對商品有機肥的增施、秸稈還田、畜禽糞便的利用都提出了合理的應用措施,并且大力發(fā)展社會化生產,提高農民使用有機肥的積極性。近5 年,全縣土壤有機質質量分數穩(wěn)步上升,容質量有所下降,有效改善了土壤物理性狀,培肥了地力。
通過大力宣傳、示范、推廣,安陽縣玉米已經實現(xiàn)種肥同播。小麥機械化深施面積雖然不大,但是在逐年進行的社會化服務體系中,越來越多的群眾認識到了科學施肥帶來的良好效應。
安陽縣從2018 年開始,規(guī)劃種植結構調整帶,制定了“兩環(huán)一帶”種植結構調整方案。2019 年調整面積達到0.27 萬hm2,起到了改良土壤、增強肥力的作用。
全縣對已經通過土地整理、農田林網建設的高標準農田進行化肥減量模式、增施有機肥、深耕深松、機械化施肥等工藝的試驗示范,讓群眾現(xiàn)場觀摩效果,積極推進,有效提高了耕地的綜合生產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