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問題與主義”之爭研究的歷史溯源、主要論域及發(fā)展進路

        2020-12-20 02:06:48
        關鍵詞:思想研究

        劉 暖

        (安徽師范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安徽 蕪湖 241002)

        “問題與主義”之爭(以下簡稱為“論爭”)發(fā)生在百年前,胡適接辦《每周評論》以“方才有不能不談政治的感覺”,針對當時中國思想文化界各種主義的塵起和泛濫,開口閉口離不開主義的時弊,在《每周評論》發(fā)表了“多研究些問題,少談些主義”以警惕時人,引起爭論。參與論爭的人物不過是胡適、藍公武和李大釗三人,論爭持續(xù)的時間不過前后兩個月。但“論爭”本身的影響卻十分深遠,學術界對該問題的關注和研究方興未艾,隨著時間的推移研究成果不斷創(chuàng)新和多元。我們對既存研究成果進行綜合梳理和評介,以期對后續(xù)深入該問題的研究有所裨益。

        一、“問題與主義”之爭研究的歷史溯源

        關于“論爭”研究的歷史溯源,有學者曾對“五四”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這段時期內,“中共黨內知識分子對‘問題與主義’之爭解讀與闡釋不斷轉換的一段學術史”[1]進行過梳理。這對厘清 “論爭”研究的早期歷史脈絡有一定的借鑒意義。但隨著學界研究成果的不斷更新,“論爭”的研究現狀也在不斷發(fā)生變化,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僅限于早期共產黨人和以艾思奇為代表的黨內少數知識分子的評介和認識。第二階段,由于反對資產階級唯心主義的斗爭運動,對“論爭”的研究帶上了階級和政治偏見的枷鎖。第三階段,學術研究逐漸擺脫階級和政治偏見的束縛,開始出現對傳統(tǒng)偏見的修正及對“論爭”進行多層次研究。

        第一階段是“五四”以后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前,這一階段對“論爭”的認識并不為人所問津。僅以鄧中夏、胡繩和艾思奇等少數人圍繞著對“論爭”本身及對胡適本人的認識和評介上,研究特點比較中性與平和。

        學界一般認為,此階段,鄧中夏在《中國職工運動簡史》中最早言及“論爭”,他將“論爭”看成是資產階級學者與社會主義學者間的首次論戰(zhàn),“社會主義信仰者在當時派別是極為分歧的”時境中,“論爭”中的“主義派”并不等同于“馬克思主義派”。胡繩在《胡適論——對于胡適的思想方法及其實際應用之一考察》也曾有所言及,認為應該正確客觀地看待實驗主義和評介胡適本人。延安整風期間,艾思奇的《五四文化運動中的一個重要爭論》認為“論爭”是胡、李之間在思想方法上的爭論,是資產階級啟蒙主義者對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時所表現的第一次思想抵抗,胡適反對的不僅僅是馬克思主義;文中對胡適的實驗主義的積極作用也進行了較為客觀的評介。

        第二階段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到改革開放前,這一階段由于前期比較強調意識形態(tài)的一維性,積極開展肅清資產階級唯心主義世界觀殘余的斗爭,從而導致對“論爭”的研究呈現出具有強烈意識形態(tài)性的特點,研究內容也應然集中在“論爭”的定性和評介上。

        以艾思奇的《介紹五四文化運動中的一個重要爭論》為肇始,改變了先前論述,全盤否定了胡適及實驗主義哲學的思想價值,把胡適看成是妥協(xié)投降的自由資產階級思想的代表人。隨著批胡運動的開展,這種認識一時期內成為廣為接受的共識。如何干之主編的《中國現代革命史講義(初稿)》認為胡適對主義是惡毒的謾罵和進攻,是反對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他的‘一點一滴’的主張就是資產階級的改良主義,并且認為“論爭”擴大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影響。1959年,由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胡華主編的《中國革命史講義》也持類似觀點。而高全樸等的《“五四”時期李大釗同志反對資產階級改良主義的斗爭》一文同樣認為“論爭”是馬克思主義者與實驗主義者的斗爭,是馬克思主義與反馬克思主義的第一次論戰(zhàn)。1961年,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的《中國共產黨歷史講義稿》也基本上沿襲了上述講法??梢姡@種對“論爭”帶有政治定性的評介,影響是比較深遠的,直至改革開放前。羅志田將之稱為“一以貫之的常見看法,或可稱之為‘傳統(tǒng)觀點’是強調這一爭論間的對抗性”(1)參見羅志田《因相近而區(qū)分:“問題與主義”之爭再認識之一》(近代史研究2005年第3期)。。

        第三階段是改革開放至今,這時期是真正的對“論爭”進行學術意義上的研究,即研究的全面展開階段。學術界從學理的角度圍繞著對“論爭”的定性和評介、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關系、與相關人物研究、價值和意義研究以及多學科視域下的交叉研究等方面進行探討。研究呈現出政治性減弱,學理性增強,內容具體化,視角多元化的特點。

        這時期,有的論著開始對“論爭”性質和評介的傳統(tǒng)觀點進行修正,如李義彬等著的《中國新民主革命通史 第1卷 1919-1923 偉大的開端》指出:實驗改良主義的影響明顯地勝過馬克思主義的社會革命論,“論爭”并不是以馬克思主義的勝利而告終。而官守熙的《關于一九一九年“問題與主義”之爭的評論的商榷——兼談實驗主義和改良主義在“五四”時期的社會影響》較早以文章的形式對“論爭”的傳統(tǒng)認識提出了質疑和商榷。當然,也依然有堅持傳統(tǒng)觀點的聲音。如彭明的《五四運動史(修訂本)》第十五章“問題與主義”之爭的專篇,依然堅持“馬克思主義和反馬克思主義的第一次論戰(zhàn)”的觀點[2]372。蕭超然的《北京大學與五四運動》,認為“‘論爭’是以胡適為代表的資產階級知識分子右翼與以李大釗為代表的共產主義者的一次不可調和的斗爭”[3]258。更多是對研究領域進行擴展和深化,張先貴的《重評“問題與主義”之爭》開啟了對“論爭”是學術探討還是政治論戰(zhàn)的研究。彭繼紅等的《“問題與主義”論戰(zhàn)中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開啟了“論爭”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關系的研究。董德福等的《陳獨秀和“問題與主義”之爭》將視角轉向了對論爭人物的研究。羅志田的《外來主義與中國國情:“問題與主義”之爭再認識之三》注重對論爭的價值和影響的研究。張艷的《對五四時期“問題與主義”之爭歷史闡釋的學術解讀》開啟了以學術史為視角的學科視域下“論爭”的研究。

        二、“問題與主義”之爭研究的主要論域

        囿于某種歷史政治的原因,對“論爭”的研究長期處于“被遮蔽”的狀態(tài)。真正從學術意義上對“論爭”的研究進行“解蔽”應當于改革開放以后,伴隨著學術研究逐漸擺脫階級和政治偏見的束縛,對“論爭”的研究也漸趨理性的復歸。經過對既存研究成果的梳理,學界對“論爭”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問題與主義”之爭的性質界定與評介

        對“論爭”性質的認識和評介是論者關注最早和研究最多的話題,學界對此認識仍存在爭鳴。羅志田曾指出對“問題與主義”之爭的研究有一個特別之處,即主要的論述出自通史或類似通史的著作, 而多數相關專題論文則傾向于定性的“評介”[4]。目前發(fā)現學界圍繞著對“論爭”性質的認識和定性評介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一是偏向修正持有階級和政治偏見的傳統(tǒng)觀點;一是對“論爭”是學術性還是政治性的爭鳴。

        (1)修正持有階級和政治偏見的傳統(tǒng)觀點。論者們一般認為對“論爭”的認識不能帶有政治和階級的偏見,應該如實地看待“論爭”本身和評介胡適。如官守熙較早對“論爭”的定性評介產生了質疑,他對“‘論爭’是馬克思主義者對反馬克思主義的勝利,通過‘論爭’打擊了資產階級右翼分子對馬克思主義歪曲的謬論,擴大了馬克思主義的影響”的觀點提出了商榷[5]。邱煥章等認為“論爭”是人民內部矛盾問題的意見分歧,不是敵我性質的矛盾;是新文化運動統(tǒng)一戰(zhàn)線內部在如何改造中國問題上,早期馬克思主義者與改良主義者之間的論戰(zhàn),要正確地認識和評介改良主義在中國的積極影響[6]。魏紹馨則直接表明反對對“論爭”持有階級和政治偏見的傳統(tǒng)觀點,認為“論爭”是雙方取長補短、互相覺悟,不能單純地認為一切非馬克思主義思想都是與五四精神相背離的“反動思想”[7]。李安增等否認胡適發(fā)動“論爭”是對馬克思主義的猖狂進攻,認為不能簡單地把新文化運動統(tǒng)一戰(zhàn)線內部關于如何改造中國的正常思想爭鳴說成是“兩個敵對思想體系的”大搏斗,也不是哪個階級對哪個階級的勝利,應該如實地看作是如何改造中國,使中國走向民主繁榮之路的方法論之爭[8]。張勁等人認為“論爭”的實質在于胡適和李大釗共同主張并希望當時的知識分子應該如何正確對待各種新思潮在中國的傳播和介紹,而并不是馬克思主義與改良主義的“爭論”或“論戰(zhàn)”,糾正“論爭”標志著“五四”新文化運動統(tǒng)一戰(zhàn)線內部分化的觀點[9]。王鵬程持近似觀點,認為二者是關于改造社會方式是改良還是徹底改造的歧見沖突,商討的方式是溫和的,新文化統(tǒng)一戰(zhàn)線內部的分野并未即刻呈現出來[10]。但仍有學者堅持原觀點,如陸劍認為胡、李的爭論是中國思想史上自由主義與馬克思主義的第一次爭論, 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國兩條社會道路的原則爭論[11]。美籍學者李慶認為“論爭”實際上是實驗主義和馬克思主義之爭,是改良主義思潮同社會主義革命思潮間的主義與主義之爭,但是他也特別指出不能認為胡適不贊成馬克思主義就是反動的[12]。姜金林認為“論爭”是新文化運動統(tǒng)一戰(zhàn)線內部走向分裂的標志,也是早期馬克思主義者與非馬克思主義者之間發(fā)生的第一場論戰(zhàn)[13]。

        還有學者對胡適是不是反對馬克思主義進行爭鳴,如馬以鑫等人開始進一步論證胡適當年鋒芒所指并非馬克思主義。馬以鑫提出胡適對“問題與主義”的看法實際上只是實驗主義的一種表達,胡適并沒有反對馬克思主義,而且在某種程度上肯定了馬克思主義的歷史價值和地位[14]。柯華慶認為“論爭”實質上是教條方法與實效方法之爭,胡適并非一般地反對馬克思主義而是反對將主義教條式的應用[15]。高正禮認為以上說法有失偏頗,他用胡適自己晚年所說的“和馬克思主義者沖突的第一回合”來說明“論爭”實質上是反馬克思主義的[16]。當然,對引用胡適自己的說法來旁證“論爭”實質是反對馬克思主義的這種觀點,有學者認為胡適的這種“自白”是“回憶時加上去的意識形態(tài)”[17]199。以此為證尚有不妥。

        (2)是學術之爭還是政治論戰(zhàn)?張先貴認為“論爭”實際上是“西化派”內部關于解決中國諸問題的“方法”和“途徑”之爭,是用“俄式西化”通過革命激進的辦法以圖根本改造還是以“美式西化”的漸進改良的辦法來改造中國之爭,實質上是一場思想學術的研究和探討,并非政治上的分歧,更不是胡適有意挑起旨在阻礙和反對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18]。張傳鶴認為“論爭”是新文化運動陣營內部發(fā)生的一場以方法論爭論為核心的政治色彩很濃,卻充滿自由平等氣氛的健康學術爭論,胡適提出的一些積極的觀點要予以肯定[19]。侯且岸認為“論爭”的性質被現實的歷史政治等原因徹底扭曲了,“論爭”不過是當時進步知識分子內部一次對現代中國思想發(fā)展和歷史命運的理性討論[20]。還有學者通過對一些視角的研究認為“論爭”是學術的爭論。如董國強通過對“論爭”前后李大釗思想的分析認為“論爭”是屬于學術性而非政治性,不是新青年內部的一次意識形態(tài)的較量[21]。當然,董國強的這種觀點后來引起了陳桂香的置辯(2)參見陳桂香的《“問題與主義”論爭與李大釗馬克思主義觀之確立》(東岳論叢2011年第9期)。作者認為“論爭”實質是李大釗的馬克思主義與胡適的“實驗主義”在如何解決中國問題上的一場“政治論戰(zhàn)”。陳文在第一部分首先對董文的“李大釗參與論戰(zhàn)是誤解胡適,而論戰(zhàn)之后李大釗對馬克思主義的理解和評介受胡適的‘影響甚深’”觀點進行辨明。。耿寶強通過論證前后胡、李二人思想的共鳴與深切的友誼,認為“論爭”只是學理之間的探討[22]。高如民則從文化傳播的視角認為“論爭”實質上是一種文化現象,不必過激的去評判它[23]。對此,于興衛(wèi)、鄭瑞和高正禮提出了爭鋒相對的觀點。于興衛(wèi)從論爭的時代背景,論爭的焦點內容,論爭的結果和論爭的媒介載體四個方面認為“論爭”是一場政治論戰(zhàn),否認學術界把“論戰(zhàn)”看成是一般的學術論戰(zhàn),并從胡、李二人參與政治的方式不同,階級不同中的某種聯(lián)合和當時思想自由的氛圍揭示人們誤把“論爭”看成學術論爭的原因[24]。鄭瑞通過《再論問題與主義》的語境重構和文本解讀,仍然認為無論就當時的情形來看,還是歷史的看,“論爭”都是一場具有高度學術和思想涵養(yǎng)的政治論爭,是一場馬克思主義的論爭,是改良主義思潮與社會主義革命思潮之爭[25]。高正禮通過對近代中國政治思想和革命發(fā)展的視域,新文化運動的興起和發(fā)展,李大釗和胡適當年的言行及文章發(fā)表在政治刊物《每周評論》等方面認為“問題與主義”之爭不是學理之爭而是政治之爭[16]。當然,忽視當時論爭主體所處的實境及言論探討的域限等條件,以文章發(fā)表在時政刊物《每周評論》的性質來否認“論爭”的學術性,這種論證難免顯得有些牽強。

        基于以上爭鳴,也有學者以折中的立場重新審視“論爭”。如倪培強等在《也談“問題與主義”之爭及其影響》中認為既要看到胡適關于“問題與主義”觀點的積極一面,也要看到其帶有小資產階級色彩的實驗主義哲學方法論表達的消極一面,不能以管窺天[26]。羅志田認為有些后來我們以為對立和沖突的觀念,對當時當地的當事人而言未必就那樣對立,他們有時反而更多看到其相通之處。陳旭麓認為“‘主義’傳入到中國之初,它們首先是作為新文化運動的一部分同舊文化對立的”[27]370。各種學說或多或少都有過積極的歷史作用??梢姡撜邆儗Α罢摖帯钡难芯勘M管還存在爭鳴,但可以看到對“論爭”性質的認識和評介學界逐漸地回歸到當時歷史發(fā)生的語境中去界定,這對我們正確認識和評介“論爭”具有重要意義。

        (二)“問題與主義”之爭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關系

        新世紀以來,學界對“論爭”的研究開始逐漸轉變視角,改變以往專注于對“論爭”性質的認識和評介的研究。這一時期學界圍繞“論爭”揭示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命題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內涵,開啟了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探索等方面進行深入的研究。以彭繼紅等《“問題與主義”論戰(zhàn)中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為肇始,開啟了“論爭”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關系研究的先河。

        彭繼紅等認為胡適、李大釗二人爭論的思想主張相互發(fā)明,相互影響,相互激蕩而又各自調整,從而開啟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程的大門,胡適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的起源,最早點破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先機[28]。侯且岸認為胡適與李大釗共同開創(chuàng)了如何使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思維史[29]。王剛認為如何使主義、理論與實際更緊密地結合以認識中國社會的特殊性是“論爭”所揭示的關鍵,胡、李二人在這個意義上共同開創(chuàng)了如何使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思維范式[30]217。艾丹認為“論爭”中,胡、李二人有意或無意地提示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命題,從主義的雙重性,主義與問題的關系及中國國情初步闡述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基本內涵,對早期馬克思主義者影響深遠[31]。王明生認為“論爭”形成了對外來學理和主義要適應“中國之日之時勢”的命題,馬克思主義者吸收了胡適的部分觀點,開始了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問題的初步探索[32]。周良書通過“問題與主義”之爭和“理論與實踐”的兩次論爭,揭示了“論爭”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命題形成和發(fā)展的影響[33]。張治銀認為“論爭”批判冒牌主義,宣傳馬克思主義;批判空談主義,強調中國實際;批判照搬主義,強調根據中國實際運用馬克思主義;從實質上構成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初步意蘊[34]。錢素敏認為以胡適為主角的“問題與主義”之爭觸及到外來主義和中國國情這一時代關注的焦點,爭論雙方相互影響,相互啟發(fā),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更為廣泛的傳播,暗示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必要性,而且開創(chuàng)了如何使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思維探索[35]。孫建華認為李大釗鮮明地指出了問題與主義有不能分離的關系,這種理論和實踐的結合思想在李大釗那里得到了最初的表達,運用外來“學理”和“主義”考察中國社會,解決具體問題的相關論斷,揭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基本內涵[36]。姜金林認為通過“論爭”使廣大知識分子,社會團體出現了分裂,實現了對馬克思主義的認同,并將其予以政治實踐,實現了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與中國國情的相統(tǒng)一,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進程中具有重要地位[37]。姚宏志把“論爭”看成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程中的第一次重大思想論戰(zhàn),“論爭”批駁了胡適等人的實用主義觀點,堅持了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則,揭示了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即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思想真諦[38]。

        對以上有關胡適在“論爭”中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作用的觀點,有學者也提出了異議。如高正禮在《“問題與主義”之爭的若干辨析》中認為胡適不屬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主體范疇;其具體言論也是與馬克思主義相對立的;通過對論主生平,時代和環(huán)境的考察研究其思想形成并不都受胡適的影響。因此,認為不能過于抬高胡適對李大釗的影響及在馬克思主義的傳播和中國化的作用[16]。

        (三)“問題與主義”之爭的人物研究

        新世紀以來,學者們開始漸漸關注對“論爭”中相關人物研究。如董德福等人較早將研究視野轉向“論爭”中的陳獨秀研究。他們認為通過分析陳獨秀對這場“論爭”所持態(tài)度及其變化,可以梳理“五四”時期陳獨秀思想轉變的脈絡以及“新青年”陣營分化的必然性[39]。當然,論者對胡、李之間關系,對李大釗馬克思主義觀的形成和發(fā)展,對胡適學術思想和形象以及胡適在“論爭”中所發(fā)揮的作用和影響等方面也進行了剖析。

        (1)對李大釗的專門研究。劉志光通過對“論爭”中胡適和李大釗二人關系的探析,認為胡、李之爭是他們各自表達了哲學與社會政治思想在根本解決和點滴改良之間存在著可以溝通的環(huán)節(jié),胡、李之間的關系表明中國革命可以在原則的堅定性和策略的靈活性中保持必要的張力,使中國革命能在更為廣泛的領域和不同的層次上以不同的方式展開[40]。陳桂香主要對李大釗馬克思觀主義觀的形成過程進行了考察,他認為李大釗在論爭中能夠自覺地運用馬克思主義的觀點,方法提出通過“階級競爭”達到對“經濟問題”的“根本解決”中國問題的思路,符合判定馬克主義觀是否形成的兩個標準,“論爭”促進了李大釗馬克思主義觀的形成[41]。劉碩在他的碩士論文中也探討了“論爭”過程中對李大釗馬克思主義觀的確立以及“論戰(zhàn)”之后李大釗馬克思主義觀的踐行和發(fā)展[42] 16-26。左瑩等人則主要探討了李大釗馬克思主義觀形成后對促進馬克思主義的研究和傳播的重要作用[43]。

        (2)對胡適的專門研究。張少鵬主要探討了胡適挑起“論爭”的原因,認為“五四”前后胡適所處的各種不利的處境,是想通過宣傳杜威的實驗主義,一方面阻遏社會主義思潮的“盲目泛濫”, 另一方面建構其在思想文化領域的話語領導權, 以凝聚人氣[44]。謝志軍等從胡適的生活經歷,所處的時代背景和自身的哲學基礎分析提出了“論爭”的必然性與合理性[45]。楊曉婷認為胡適挑起的這場“論爭”對馬克思主義者實事求是態(tài)度的樹立,唯物史觀的確立和堅持實際調查的原則等方面具有重要影響[46]。林建剛通過還原當時的歷史場景,認為“五四”思想領袖在“問題與主義”之爭中的態(tài)度和“五四”學生們在“問題與主義”之爭中的態(tài)度說明“論爭”并未損害胡適作為新文化運動思想領袖的正面形象[47]。劉熙等認為胡適挑起的這場“論爭”促進了實驗主義與馬克思主義的學術分野,作為反面角色的胡適在這場論爭中有效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早期傳播[48]。思媚從“論爭”的社會背景、爭論概況, 以及胡適的成長經歷和思想背景,對與李大釗“志同,道不同”的真友情,胡適的學理思想和思維范式以及問題意識進行剖析,挖掘爭論中胡適思想蘊含的學術思想文化價值[49]。李科一則對“論爭”中胡適的思想進行了評介[50]??傊宋锸菂⑴c“論爭”的主體,以人物為研究對象就是以“論爭”的主體為切入點從而有利于對“論爭”本身進行認識和把握。但是,既存研究成果對李大釗的研究更多是集中在“論爭”對李大釗馬克思主義觀的形成和確立層面上,進一步加深對李大釗自身的研究還有待繼續(xù)和深化的必要。其次,已有研究也存在割裂胡、李在“論爭”中言論的共同作用而過度夸大“胡適”個人作用的傾向。

        (四)“問題與主義”之爭的價值和意義

        對歷史事件本身的研究必須要放到當時的歷史語境中去,但其本身所產生的影響不僅是在時下更是可以超越時間和域境的局限而作用于當下。羅志田認為“論爭”雖然為時不長,卻觸及了所處時代認知的焦點,其反映出的關懷是廣泛而持續(xù)的[51]。張寶明認為“論爭”的影響之大超過任何一次。時至今日,“論爭”的思想資源還在昭示著當下知識界同仁:無論哪一種意義上可資借鑒的“主義”都需要著眼于中國的此情此景[52]。因此,從不同的視角對“論爭”的影響及其反思的研究也是論者們關注的一個重點。

        如李永春通過“少年中國學會”的個案來分析“論爭”對少中影響。他認為“論爭”實際是“少年中國學會”內原有的社會主義與會外輸入的實驗主義之間的爭論。論述了胡適的實驗主義的宣傳對“少中會員”產生的直接影響;糾正關于《少年中國》月刊文字方針而展開的“學理與主義”之爭是“論爭”的范式轉換的舊識, 認為只是學會自由研究與預備主義的表現與結果;探討了胡適及學會內的“問題與主義”派對導致學會分化的共同主義之爭中產生了一定作用[53]。

        葛傳根從理論宣傳的視角,認為“論爭”為當下理論宣傳工作開出很多“藥方子”:如理論本身要徹底;要契合受眾對象和社會的需要;宣傳方式要科學和理論要回歸于實踐[54]。

        還有一些論者對“論爭”帶來的啟示進行了探討。劉志國提出了“論爭”中胡適思想對于新社會秩序的建設有五點啟迪意義。一是社會變革是一項系統(tǒng)工程, 不能一蹴而就;二是要堅持不懈地致力于社會文明再造;三是必須不斷推進思想和言論的自由;四是社會發(fā)展的方向應不斷趨向和諧;五是耐心不懈的社會教育是促進社會發(fā)展的持續(xù)動力[55]。梁建秀把“論爭”的啟示歸結為三點:即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必須堅持正確的理論指導;必須堅持正確的工作方針和必須要解決與人民群眾密切相關的民生問題。湯列夫在他的碩士論文中對“論爭”整體分析后得出要把握馬克思主義的精髓;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來解決中國問題和青年要自覺的成為馬克思主義學習者,傳播者和實踐者的啟示[56] 35-38。常桂玲在她的碩士論文中認為通過“論爭”告訴我們學術思想要堅持百花齊放和百家爭鳴的方針、要正確處理好理論和實踐的關系、要正確處理好外來主義與中國國情的關系、要繼續(xù)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啟示[57] 25-28。此外,麻磊等人提出“論爭”對思考當代哲學社會科學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啟示[58]。喬靜提出“論戰(zhàn)”為當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有益啟示[59]。

        (五)學科視域下“問題與主義”之爭的研究

        前文所述關于“論爭”研究的四個領域是對該問題研究的主要方面,近年來有少部分論者改變以往研究的傾向,嘗試從社會學和學術思想史,哲學和政治學等視角重新審視百年前的那場爭論。雖然刊發(fā)出來的成果頗少,但卻具有一定的價值和影響。

        如張寶明的《“問題”與“主義”兩種思想譜系的歷史演繹——從知識社會學的視角看〈新青年〉和〈每周評論〉的銜接》從社會學視角出發(fā),認為“問題與主義”之爭的雙方守護各自思想獨立陣地的爭鳴是啟蒙思想史上的一樁公案,是思想史上的一次雙贏的典型爭論個案[60]。張艷的《對五四時期“問題與主義”之爭歷史闡釋的學術解讀》從學術史的視域下,梳理了“五四”以后在不同歷史時期,中共黨內知識分子對“論爭”解讀與闡釋不斷轉換的一段學術思想史的發(fā)展脈絡[1]。該文厘清了“問題與主義”之爭研究的早期發(fā)展史,這對認識中共黨內知識分子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行詮釋與傳播的學術史具有重要的價值。張汝倫的《從哲學觀點看“問題與主義”之爭》從哲學視域下的學理角度對“論爭”本身進行了反思。他認為“論爭”本身的學理含量不高,暴露出來的問題直到今天仍然沒有在中國思想界消失;首先是因為哲學素養(yǎng)都比較缺乏;其次,對理論和學理不重視是由對哲學沒興趣所導致;最后,對理論的重要性沒有深刻的認識到必然會導致無法很好地把握對“主義和問題”之間關系的研究[61]。作者本意是想通過“論爭”警示學術研究應該注重研究學理而不是空談學理的傾向。類似從哲學視角出發(fā)的陳永睿認為“論爭”未達成概念上的共識和難以通過實效進行判定,從而對“論爭”本身的形而上學性進行了探討[62]。高華梓則在《〈國家與革命〉首譯文與“問題與主義”之爭的終結》以文本為線索,以政治哲學維度探討“論爭”。他認為《國家與革命》的首譯文對中國具有方法論的意義,即實現外來主義與中國國情相結合,以理論和實踐上為國人如何改造中國提供了全新的生長點,從而實現“問題與主義”的歷史的,邏輯的結合,是“問題與主義”之爭的終結[63]。

        總體看,從一個學科的視角出發(fā)對“論爭”本身的思考是這些研究的共同點。對多重視域下解讀和闡釋“論爭”的研究還尚未全面展開,有待于進一步的研究。

        三、“問題與主義”之爭的既存研究成果評析及發(fā)展進路

        改革開放至今,關于“論爭”的研究,學界已經取得較為可觀的成果,代表了較高的學術研究水平。在對“論爭”性質界定與評介上,開始逐漸對“論爭”本身進行解蔽和還原,引導研究朝著學理方向行進。通過文本語境的解讀,人物思想的變化以及文化傳播等視角對“論爭”的性質進行了新的評介,代表了該領域研究的較高水平。對“論爭”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關系方面,學界主要從論爭所寓于的“理論與實踐”關系方法論視角探討了“論爭”對揭示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命題和基本內涵,對開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探索的重要作用。對“論爭”的相關人物研究,主要通過對人物自身進行考察,挖掘其思想的價值,但對李大釗的研究視域偏于一隅,而且存在著割裂胡、李言論的共同作用,夸大胡適個人作用的傾向。學界還對“論爭”于文化建設,理論宣傳,哲學社會科學的發(fā)展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等方面的啟示進行了探討。對學科視域下“論爭”的研究成果則相對較少,但已呈現的研究成果的學術水平較高。

        綜合對以上研究現狀的分析,學界對“論爭”的研究成果較為豐碩,但尚且還存在著某些研究的不足和問題,而一些所言及的論域還有待進一步的深化研究。從宏觀視角來看,下一階段該理論研究的主要進路應為以下兩個方面:

        (1)“問題與主義”之爭的系統(tǒng)性研究?!皢栴}與主義”之爭雖發(fā)生在百年前,但對“論爭”本身的研究應該是一個系統(tǒng)性的工程。首先,對該問題的研究并不是一下子就興起的,其中必然有一個緣起、形成和發(fā)展的一個學術史的動態(tài)過程。從已有研究的成果來看,論者們主要集中在對該問題本身理論研究的層面上,而對“論爭”學術史的梳理和概括研究尚顯不足。其次,“論爭”發(fā)生在原有的秩序已經崩潰的,許多思潮競爭的近代中國,對“論爭”的評介“必須擺脫‘后見之明’式的或過度目的論式的思維,才能發(fā)掘其間的復雜性、豐富性及內在的張力”[64]8。要淡化其政治性,而對其在思想史上的重要價值和意義的研究也是有必要進行深入挖掘和探究的。

        (2)“問題與主義”之爭的多學科間的應用研究。從對“論爭”研究的論域來看,學界大都將視野聚焦在對“論爭”的性質評介以及價值意義等方面,只有很少一部分學者注重從不同學科的視角去審視“論爭”。如從哲學視角上審視“論爭”本身的缺陷不足以及在哲學意義上的價值;從社會學視角上看待“論爭”主體的社會行為以及社會關系以考察“論爭”對當時社會階層的變動影響;從政治學范式層面的實證研究視角看待“論爭”以考察論爭主體的政治行為,心理及其背景文化;甚至從社會心理學的視角看待“論爭”主體的行為和心理活動探求“論爭”的動機和目的等,都是可以進行嘗試研究的,而這些視角的研究將有助于進一步加深對“論爭”本身的認識和理解。

        四、結 語

        總之,“問題與主義”之爭的研究是學界屢屢言及的重要學術話題,其歷經百年仍愈研愈新。厘清“問題與主義”之爭研究的學術史的發(fā)展脈絡是對該問題的整個研究態(tài)勢的一個線條性把握。目前,學界已有成果較為豐碩,但應該看到“問題與主義”之爭的未來發(fā)展進路應該得到廣大學者關注,并需要不斷地深入展開下一階段的研究。

        猜你喜歡
        思想研究
        轉化思想的應用
        思想之光照耀奮進之路
        華人時刊(2022年7期)2022-06-05 07:33:26
        FMS與YBT相關性的實證研究
        2020年國內翻譯研究述評
        思想與“劍”
        當代陜西(2021年13期)2021-08-06 09:24:34
        遼代千人邑研究述論
        視錯覺在平面設計中的應用與研究
        科技傳播(2019年22期)2020-01-14 03:06:54
        艱苦奮斗、勤儉節(jié)約的思想永遠不能丟
        人大建設(2019年4期)2019-07-13 05:43:08
        “思想是什么”
        當代陜西(2019年12期)2019-07-12 09:11:50
        EMA伺服控制系統(tǒng)研究
        国产欧美va欧美va香蕉在线观| 无码人妻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蜜桃| 国产裸体舞一区二区三区| 日本夜爽爽一区二区三区| 无码流畅无码福利午夜| 91九色播放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毛片无遮挡| 婷婷四房色播| 色播久久人人爽人人爽人人片av| 国产无线乱码一区二三区| 初尝人妻少妇中文字幕在线| av中国av一区二区三区av| 国产网红主播无码精品| 在线高清精品第一区二区三区| 男子把美女裙子脱了摸她内裤| 日韩精品极品免费视频观看| 风韵多水的老熟妇| 无码人妻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9久久| 丰满人妻无套内射视频| 真实夫妻露脸自拍视频在线播放|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精品| 91天堂素人精品系列全集亚洲| 国产精品久久一区二区蜜桃| 无码av天天av天天爽|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精彩视频| 精品无码成人片一区二区| 在线视频一区二区国产| 又嫩又硬又黄又爽的视频| 亚洲白白色无码在线观看| 99熟妇人妻精品一区五一看片| 最新国产熟女资源自拍| 久久亚洲色www成人欧美| 色综合久久精品中文字幕| 国产高清在线精品一区不卡| 国产大片内射1区2区| 亚洲中文久久精品无码ww16| 中文字幕人妻少妇美臀| 蜜桃传媒免费在线播放|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无码区| 免费一区在线观看| 亚洲处破女av一区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