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閱讀下面文字寫一篇文章。
日常生活中,各種儀式幾乎伴隨每個人的一生。祭拜祖先有儀式,畢業(yè)典禮有儀式,就連買了一本新的筆記本鄭重地寫下第一行字也是。有人認為,儀式有著穩(wěn)定的流程、確定的意義,不容輕易改變;也有人認為,儀式是順應生活而產(chǎn)生的,跟不上時代就理應改變;還有人認為,生活節(jié)奏這么快,時間這么緊張,儀式應該去除,要把精力投入更有意義的事情。
開頭:開宗明義,匠心獨運
中間:拓展儀式認同范圍,總結儀式意義
結尾:深化主題,闡明儀式感的當下意義
江蘇省鹽城市亭湖高級中學高二(15)班 盧高揚
尼采說過:“每一個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對生命的辜負?!?/b>(引用名言解題,獨立成段,恰切且新穎別致)
我們固然不必如尼采一樣,每一天都要來上一段“生命的舞蹈”,但總要有一些時間與平素不同,總要有一些事情須特別看重——以此來彰顯生命的嚴肅與莊重。(闡釋尼采的話,并點明儀式感的意義。并且“生命的舞蹈”中引號的使用,以及“以此”前面破折號的使用,不僅準確,而且彰顯作者的嚴謹。連用兩個“總要”增強語勢)
日本電影《你的名字》中的宮水家族便是如此。一場大火,焚毀了糸守町上幾乎所有的古籍,以致大家連祭祀的意義都無從知曉,流傳下來的僅有形式。即便如此,在全糸守町已漸漸忘卻了祭祀儀式時,宮水三葉等人依然堅守著祭祀中的結繩等一系列傳統(tǒng)儀式。
那身著古袍,手持神杖,在神廟前翩翩起舞,真心實意為全糸守町人們祈福的三葉,成為影片中一道最為亮麗的風景。(舉例印證儀式感彰顯生命的嚴肅與莊重)
那份儀式感,說白了就是一種敬畏感——對天地神靈的敬畏,對生命的敬畏。(挖掘倡導生活需要儀式感的本質,層次清晰)其實我們中國人自古以來也都存有這樣一種敬畏之心。比如,中國人一直認為“舉頭三尺有神明”,所以需要時時刻刻去檢視自己的行為,按時按節(jié)地與天地神靈“互動”——那些看似繁復冗雜的祭祀儀式,便是人們在與天地神靈對話,以此表達人們對曾經(jīng)的過錯的懺悔和對未來的美好期盼。(從對日本的儀式畫面描述,寫到中國的儀式,豐富了內(nèi)容,使觀點更具說服力)
正是因為有了這樣的特殊日子,我們才不會讓生活一味茍且。(拓開一筆,闡釋儀式的現(xiàn)實意義)
有人說中國人從來都不是虔誠的信徒,但中國人對生的思考和對死的敬畏卻一刻也沒有停止過,并把這種思考和敬畏融進了各種儀式中。像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中的祭天、祭地、祭祖、祭神……莫不是為了借一種隆重莊嚴的儀式表達人們對大自然的感恩,對過去歲月中自己所作所為的思考,對未來的憧憬和祝愿。我們的祖先借這一個個契機提醒我們:生活需要嚴肅的因子,人生不能沒有莊嚴的時刻。(主旨挖掘深刻,從敬畏到感恩、思考、憧憬和祝愿)
所以,儀式感是人們對生活的熱愛和尊重,只有真正熱愛生活的人才會注重儀式感,從而將平淡的日子過出不一樣的味道。
現(xiàn)代社會飛速發(fā)展,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對傳統(tǒng)禮儀中煩瑣的儀式不屑一顧,在滾滾紅塵中隨波逐流,對生活抱有隨意乃至麻木的態(tài)度,他們的生活已經(jīng)完全失去了一種厚重感,像水波上失根的浮萍。(回扣話題中列舉的現(xiàn)象,使自己的文章邏輯嚴密,非常巧妙)
生活再緊張再忙碌,我們也需要有那么一些時間靜下心來,好好思考人生的意義,想一想過去,想一想未來,從而調整自己生活的方向……(省略號給人想象的空間)
生活中的各種儀式正給了我們一個個這樣的機會。
名言引入話題,揭示生命與儀式之間的必然聯(lián)系;再以影片情節(jié)為論據(jù),證明儀式乃是為了表達對生命的敬畏;而后以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為例,深入剖析各種儀式。如此層層推進,充分揭示了儀式的作用和意義。
日常生活中是否需要儀式,怎么看待生活中的儀式,話題指向明確,可以寫的內(nèi)容非常豐富,生活需要儀式感,作者旗幟鮮明地亮出觀點,落筆高蹈。
內(nèi)容上:由尼采的名言開篇,橫跨中外,內(nèi)容翔實??v向挖掘儀式感的內(nèi)涵,層層深入。結構上:層次鮮明,善于獨立成段,非常醒目。語言上:作者能根據(jù)自己的觀點取舍材料,并且用詞精準,語言功底深厚。
升格建議:文章在寫到日本的儀式和中國傳統(tǒng)的祭祀活動之后,如果能拓展到續(xù)寫生活的日常小儀式、微驚喜,那么儀式感在生活中的意義就會更深刻了,文章涵蓋的層面也會更全面,觀點的說服力會更強。
(聽王愛東老師更多講解、看升格后作文請掃下方二維碼)
本期特邀作家李開周分享他對“儀式”的理解。李開周,專欄作家,著有《武俠物理》《陸游的英雄夢》《食在宋朝:舌尖上的大宋》等20余部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