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林芝,楊晉
(陽泉煤業(yè)(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總醫(yī)院 心內(nèi)科,山西 陽泉)
急性冠脈綜合征(acutecoronary syndrome,ACS) 是一組由急性心肌缺血引起的臨床綜合征,主要包括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非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on-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NSTEMI)以及不穩(wěn)定性心絞痛(unstable angina,UA)三種臨床類型,是心血管內(nèi)科的常見的急癥之一。冠狀動脈粥樣硬化不穩(wěn)定斑塊破裂或糜爛,導致冠脈內(nèi)急性血栓形成是ACS 的主要病理基礎[1]。ACS 的主要癥狀是胸骨中下段疼痛、程度較劇烈、可持續(xù)30 分鐘以上、硝酸甘油作用較差或無效,可有心電圖ST 段、T 波動態(tài)改變及血清心肌壞死標志物的升高。ACS 發(fā)病急驟,部分患者病情復雜、預后較差,可能出現(xiàn)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臟破裂等并發(fā)癥,有一定致死率,嚴重威脅患者的生命安全,需要及時有效的診斷及治療[2]。臨床上冠狀動脈造影(Coronary angiography,CAG)是診斷ACS 的金標準,但存在一定創(chuàng)傷及風險,部分患者難以接受;CT 冠脈造影(CT coronary angiography,CTA)具有無創(chuàng)、操作較簡便、重復性高等特點,也是診斷ACS 較常用的檢查[3]。本研究對上述兩種檢查方法診斷ACS 的準確性及斑塊檢出情況予以對比分析。
回顧我院心血管內(nèi)科2019 年1 月至2020 年1 月收治的218 例急性冠脈綜合征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169 例,女49 例,年齡范圍35-75 歲,平均年齡為(52.6±7.8)歲;入組的218 例病例中,僅行冠脈造影的病例數(shù)84 例,僅行冠脈CTA的病例數(shù)76 例,行冠脈造影且行冠脈CTA 者58 例,分為觀察組(行CAG)142 例,對照組(行CTA)134 例。
納入標準:分別參照2015 年中國《急性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的診斷和治療指南》、2016 年中國《非ST 段抬高型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診斷和治療指南》[4,5];患者或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
排除標準:患穩(wěn)定型心絞痛、主動脈夾層、心肌炎、心肌病、風濕性心臟病、免疫性疾病、心臟瓣膜病;肝腎功能不全;患惡性腫瘤、血液系統(tǒng)疾?。缓喜⒎嗡ㄈ?、急性發(fā)熱等炎癥性疾病及活動性感染者。本研究經(jīng)我院倫理委員會審批通過。
1.2.1 冠脈造影(CAG)
患者檢查適應癥明確、無檢查禁忌癥,簽署介入檢查及治療知情同意書,本檢查在介入手術(shù)室進行;常規(guī)右上肢消毒、鋪巾,局麻后經(jīng)橈動脈或股動脈穿刺后置入導絲、導管,分別從左右兩側(cè)冠脈口置入導管,造影之前先測壓,采用350mg/mL 的對比劑在左側(cè)冠脈灌注10mL,右側(cè)冠脈灌注8mL,注入在3秒內(nèi)完成,左冠脈造影取左肩位、右肩位、肝位、蜘蛛位共4 個體位,右冠脈取左前斜位、右前斜位共2 個體位,分別檢查左主干(LM)、前降支(LAD)、回旋支(LCX)、右冠脈(RCA),判斷狹窄情況,有需要介入治療者與患者及家屬溝通、介入治療部分不納入本研究范圍。
1.2.2 CT 冠脈造影(CTA)
檢查前詢問患者碘過敏史并進行碘過敏試驗,控制患者心率在85 次/分以下,如果心率超過85 次/分,則給予美托洛爾片25~50mg 舌下含服,然后進行CT 冠脈造影檢查。儀器:美國GE64 排128 層螺旋CT,掃描參數(shù)參照設備說明書及相關(guān)指南設置。首先進行平掃,然后采用高壓注射器注入對比劑,速率為4.5mL/s;利用醫(yī)學影像技術(shù)重組患者冠狀動脈及分支的三維圖像,運用心血管分析軟件,觀察并分析患者冠脈狹窄的程度以及斑塊的性質(zhì)。
分別由心血管內(nèi)科醫(yī)師與醫(yī)學影像科醫(yī)師對冠脈造影及CTA 結(jié)果進行分析。以狹窄部位近心端相對正常的管腔直徑作為參考值,冠脈狹窄程度=(近心端正常血管直徑-狹窄處直徑)/狹窄處近心端正常血管直徑×100%,以冠狀動脈狹窄≥50%作為冠心病的診斷標準。冠脈狹窄分級:I 級:輕度狹窄,25%<管腔狹窄<50%;II 級:中度狹窄,50%≤管腔狹窄≤75%;III 級:重度狹窄,管腔狹窄>75%。按照斑塊的平均CT 值,冠脈斑塊分為脂質(zhì)斑塊(-100~49HU)、纖維板塊(50~149HU)、鈣化斑塊(150~1300HU)、混合斑塊(鈣化<50%)。
陽性率=檢查陽性數(shù)/檢查總例數(shù)×100%;陰性率=檢查陰性數(shù)/檢查總例數(shù)×100%。對兩種檢查方法的患者冠狀動脈斑塊檢出情況進行觀察比較,包括鈣化斑塊和非鈣化斑塊。
采用SPSS 21.0 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采用均數(shù)± 標準差(±s) 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例數(shù)和百分比(%) 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在ACS 的診斷中,冠脈造影的陽性率高于CT 冠脈造影檢查,觀察組與對照組相比,χ2=4.225,P=0.04<0.05,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種檢測方式的診斷準確率比較(%)
CT 冠脈造影檢查出來的斑塊數(shù)量高于CAG,且檢出鈣化斑塊率較高,觀察組與對照組相比,χ2=4.364,P=0.037<0.05,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者在脂質(zhì)斑塊的檢出比較,χ2=2.979,P=0.084>0.05(P>0.05),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見表2。
表2 兩種檢查方式的冠狀動脈斑塊檢出情況
冠心病的發(fā)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急性冠脈綜合征具有一定的死亡率,早期診斷及干預極為重要[6]。冠狀動脈造影(CAG)自問世以來,一直被視為冠心病診斷的金標準,CAG可以判斷冠狀動脈有無病變及病變的程度和范圍,并依據(jù)其結(jié)果確定下一步的治療策略,已成為冠心病診斷與治療中最基本的侵入性檢查手段。冠狀動脈造影作為廣泛應用于臨床的一種冠狀動脈內(nèi)有創(chuàng)檢查,可以清晰、直觀地評估冠狀動脈狀態(tài),評估冠脈相對狹窄程度[7]。本研究結(jié)果顯示,在診斷ACS 患者冠脈狹窄的陽性率上,冠脈造影明顯優(yōu)于CTA,與多數(shù)研究結(jié)果相似。隨著介入心臟病學的快速發(fā)展,CAG 得到迅速普及,目前縣級醫(yī)院已在積極開展或已掌握這項技術(shù)。
冠狀動脈粥樣斑塊的穩(wěn)定性與斑塊的性質(zhì)、斑塊負荷有關(guān),斑塊性質(zhì)、成分更能影響其穩(wěn)定性。有研究認為CT 冠脈造影可以清晰顯示冠脈內(nèi)的鈣化斑塊,準確率、特異性高于CAG[8]。利用多排螺旋CT 對ACS 患者與穩(wěn)定性心絞痛(SAP)患者粥樣斑塊對比,發(fā)現(xiàn)ACS 患者易損斑塊具有以下形態(tài)特征:ACS 斑塊的最低密度值(CT 值)較低、斑塊中軟斑塊的比例較大、斑塊中點狀鈣化多見;對冠脈狹窄程度的診斷準確性很高,與冠脈造影診斷結(jié)果一致,可判斷斑塊性質(zhì),預測斑塊易損性,可作為ACS 患者的篩查手段,進而減少心導管檢查的數(shù)量[9]。多排螺旋CT 對冠脈斑塊的定性、定量及斑塊穩(wěn)定性的識別和分析有很大的潛力。
CT 冠脈造影的劣勢在于:容易受到患者心率、心律、呼吸等因素影響,需要患者配合檢查;容易產(chǎn)生偽影。但隨著CT設備精密度及影像檢查技術(shù)水平的提高,偽影對CTA 的影響越來越??;這兩種檢查方法各有優(yōu)勢與不足,根據(jù)臨床具體情況選擇合適的檢查方法[10]。
目前隨著胸痛中心的建立及擴展,已形成省、市、縣等多級醫(yī)院聯(lián)動的胸痛網(wǎng)絡,在相關(guān)指南的指導下,對于急性胸痛患者,建議了解病史后先行心電圖、心肌損傷標志物檢查,對中高?;颊弑M快行CAG 及介入治療,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急性心梗的檢出,減少了ACS 患者漏診率,降低了急性胸痛患者死亡率,提高了救治效率。對無急診介入條件的醫(yī)院,以及CAG 檢查陰性的急性胸痛患者,行冠脈CTA 可縮短對胸痛病因的診斷時間,及時明確其他病因引起的胸痛;對介入治療術(shù)后及冠脈搭橋術(shù)后的冠心病患者,可了解病變轉(zhuǎn)歸情況,以指導對下一步治療。
綜上所述,冠脈造影可以準確判斷冠脈狹窄程度,陽性率高,是急性冠脈綜合征臨床診斷中重要的檢查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