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振林
(甘肅省徽縣農(nóng)業(yè)技術推廣中心,甘肅徽縣742300)
小麥是徽縣三大主栽農(nóng)作物之一,播種面積大,品種良,品質優(yōu),產(chǎn)量高,效益好,既是農(nóng)民增收的主要作物,也是保障糧食安全的重要支柱。
徽縣小麥生長的冬、春季節(jié)是小麥病蟲雜草的多發(fā)期,此期若肥水及氣候條件適宜,可能出現(xiàn)旺長,抗凍能力變差,在冬季溫度陡降時極易遭受低溫凍害,對產(chǎn)量造成較大影響。為此,要按苗情長勢采取有效的田間栽培管理技術,促進主莖和有效分蘗成穗,爭取單位面積穗數(shù)、穗粒數(shù)和粒重最多,最終達到綠色優(yōu)質、高產(chǎn)高效的目的。因此,徽縣冬小麥冬、春季田間管理主要應做好以下幾方面技術措施。
多年實踐證明,徽縣小麥冬、春季采取打耱鎮(zhèn)壓是行之有效,是簡便實用的好技術。麥田經(jīng)過打耱鎮(zhèn)壓,使土壤變的下虛上實,對保墑、提墑、奪全苗、促分蘗(冬小麥有2 個分蘗高峰期,冬前分蘗成穗率高,春季分蘗成穗率低)、出壯苗以及幼苗的發(fā)育及根部生長非常有利,又極為重要。
在冬小麥分蘗期總群體達到1 050 萬~1 200萬莖/hm2時,要及時采取重鎮(zhèn)壓,既控制了過量分蘗造成的養(yǎng)分消耗,又降低了土壤水分流失,還壓實了地表,降低了地溫,控制和緩解了麥苗的過量生長,達到了麥田保墑、控量、促根、壯苗的目的。
經(jīng)過90 多d 的越冬休眠,麥田土壤表層處于枯竭、裂縫等過虛狀態(tài),采取重鎮(zhèn)壓,既壓實表層土壤,破除板結,彌補裂縫,又提高了土壤耕作層底部墑情,促進了麥苗盡快回到返青期的正常生長和發(fā)育階段。同時,打耱鎮(zhèn)壓對早春發(fā)生的病蟲雜草,以機械力的作用進行殺傷和抑制。特別注意的是,打耱鎮(zhèn)壓時要選擇地表解凍、干燥、晴天中午進行。
總莖數(shù)達900 萬~1 200 萬莖/hm2,屬于壯苗麥田。管理上應控促結合,提高分蘗成穗率,促穗大粒多。一是在起身期噴施壯豐胺乳劑(用量300~375 ml/hm2,兌水450 kg 噴灑葉面)、矮壯素等化控藥劑,縮短基部第一節(jié),控制植株旺長,促進根系下扎,防止生育后期倒伏。二是對地力水平一般的一類麥田,要在小麥拔節(jié)初期追施尿素120~150 kg/hm2。三是地力水平較高的麥田,追施尿素90~120 kg/hm2??刂茻o效分蘗,增加開花后干物質積累,延緩衰老,提高粒重,獲得更高產(chǎn)量。
二類麥田總莖數(shù)675 萬~900 萬莖/hm2。春季施肥管理的重點是鞏固冬前分蘗,適當促進春季分蘗,提高分蘗的成穗率。小麥起身初期追施尿素120~150 kg/hm2。
三類麥田總莖數(shù)小于675 萬莖/hm2,多屬于晚播弱苗。冬前或春季施肥管理應以促為主。一般冬前可施農(nóng)家肥45 000 kg/hm2,春季在小麥返青期追肥,當5 cm 地溫穩(wěn)定于3℃時開始,趁早春土壤返漿或下小雨后,追施氮素化肥135~165 kg/hm2,有灌溉條件的地塊可澆水,促進春季分蘗,鞏固冬前分蘗,以增加單位面積穗數(shù)。
防治冬小麥雜草是小麥田間管理的重要一環(huán),徽縣農(nóng)民多年來習慣在春季使用化學除草劑對麥田雜草進行防治。其實伴隨冬小麥出苗,雜草也開始萌發(fā),一般小麥播后25~30 d 雜草基本出齊,約占總草量80%以上,這時是麥田化學除草最佳時期,習慣稱為“麥草秋治”。
冬前麥田化學除草有許多好處:一是降低成本。冬前麥苗較小,除草劑可以最大限度地噴撒到雜草上,從而減少了藥液用量。二是防治效果好。冬前麥田雜草絕大多數(shù)剛出土不久,一般都在3 葉期前,耐藥性最低,很容易被除掉。三是農(nóng)藥殘留少。在冬前化學除草,由于距下茬作物種植時間相對較長,除草劑可以在土壤中充分分解,從而減少了除草劑在土壤中的殘留量,不致影響下茬作物的生長。
根據(jù)麥田不同雜草種類,選擇合適藥劑配方組合效果好。一是以禾本科雜草為主、雜草量達30 株/m2以上的麥田,用6.9%驃馬600~900 ml/hm2,或15%麥極450~600 g/hm2,或70%彪虎水分散劑45~60 g/hm2,在雜草 2~4 葉期對水 30 kg 均勻噴霧,防除狗尾草、稗草、早熟禾以及野燕麥、看麥娘、毒麥等惡性禾本科雜草。二是以闊葉雜草為主、雜草量達20 株/m2左右的小麥田,用10%苯磺隆可濕性粉劑 150~300 g/hm2,或 72% 2,4-D 丁脂乳油 450~600 ml/hm2,或2%霸草靈150 ml/hm2,或 36%奔騰可濕性粉劑75 g/hm2,兌水450 kg 均勻噴霧。
春季要抓好小麥條銹?。l銹與葉銹混生)、白粉病、赤霉病及小麥紅蜘蛛、小麥蚜蟲的監(jiān)測與防治工作。一是建立病蟲防控監(jiān)測點,及時按期開展監(jiān)測調查;二是做好越冬菌原基數(shù)和發(fā)展動態(tài)調查,做好預測預報工作,為防治工作做好一切準備;三是對條銹病發(fā)病早、出現(xiàn)發(fā)病中心的地塊及時施藥防治。
一是冷暖交替出現(xiàn),麥苗抗寒鍛煉不足。二是抗寒性弱的春性或半冬性品種受凍害嚴重。三是播期過早,農(nóng)民早播保苗意識濃厚,從而導致小麥播期提前,凍害影響加重。四是播種量過大。秋季連續(xù)陰雨或大豆收獲晚造成當?shù)匦←溚聿ィr(nóng)民加大播量以保全苗的做法,造成麥田冬前麥苗群體過大過密,植株徒長,麥苗受光條件差,主莖和分蘗細弱,造成麥田受凍較重。
一是及時看苗施肥。及時追施氮素化肥,促進小分蘗迅速生長。特別是早播的春性品種,由于主莖或大分蘗生長點已經(jīng)凍死,管理上應以促為主,追施尿素120~150 kg/hm2,并葉面噴施有機活性復合肥,確保新生分蘗有足夠的養(yǎng)分供應,提高小麥抵抗春季低溫的能力。二是保根護葉,增加養(yǎng)分。對葉片受到輕微凍害、群體較大、生長偏旺的小麥,一般施尿素75 kg/hm2左右,以保證葉片恢復生長和新分蘗的發(fā)生及成穗所需要的養(yǎng)分。三是有灌水條件的麥田,在施肥后結合灌水,促進恢復生長。四是凍害嚴重的麥田,易發(fā)生病蟲害。因此,要結合噴灑植物生長素噴灑農(nóng)藥,防治病蟲害的發(fā)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