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平涼市崆峒區(qū)黃家園小學 海秉成
在新課程改革如火如荼的背景下,核心素養(yǎng)被越來越多人關注,而德育教育無疑是一項重點。如果一個人缺乏正確的信念和科學的價值觀,即使他掌握再多的知識和技能,也無法獲得良好的人生體驗,難以被社會接納。所以,在新課改背景下,教師應該幫助學生樹立良好的道德價值觀,在生活、學習各個方面均展開德育教育的滲透,重視德育教育在學科教學中的實施,從而使學生潛移默化地形成良好的道德觀念。以下為結合筆者教學實踐提出的小學數學課堂中德育教育的有效實施策略。
教師不僅有教書的責任,也承擔著育人的義務,正如韓愈所言:“師者,傳道,授業(yè),解惑也?!苯處煹奈幕摒B(yǎng)、生活作風、道德品質、知識水平及為人處世,均會給學生形成較大的影響。換言之,教師言行間傳導的若是負能量,則可能會誤人子弟;而若教師舉手投足間所傳導的為正能量,則能夠促使學生積極向上。教師的品德修養(yǎng)與言行舉止,在學生的成才道路上發(fā)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這需要廣大數學教師清楚地認識到,要做好學生的榜樣,發(fā)揮出言行育人的作用。具體而言,可從如下兩方面著手:一方面,巧妙運用課堂語言。課堂的時間是寶貴的,只有短短幾十分鐘,這就需要教師重視課堂效率,避免課堂時間被浪費,所以教師要巧妙運用課堂語言,讓自身的語言更具感染力、更為生動,以打動學生、吸引學生。例如,在利用故事輔助教學的時候,教師應注意濃縮故事,使故事更簡潔、精彩,進而加深學生的理解。另一方面,重視投入情感。在教和學的過程中,師生之間的良好溝通離不開“愛”這座橋梁,因為教育本身就是一門“愛”的藝術。如果教師能夠真正“愛”學生,那么學生自然能夠感受到,進而信賴教師,向教師敞開心扉。正所謂:“親其師,信其道”,唯有學生親近教師,才能更主動地學習教師所教授的內容。相反,若教師在平時教學中無法做到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對學生持有一種冷漠的態(tài)度,那么學生自然無法從心理上對教師產生信任感,也不會信服教師,如此必然會影響到教學效率的提升。
小學數學教材有著內在的邏輯體系與科學體系,并且其中所蘊含的德育因素也是十分豐富的。因此,這就需要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的時候,注意把握具體的德育內容和德育目標,深入地挖掘出數學教材中隱藏的德育素材,促進德育教育的有序開展。早在1988年7月國家教委所頒布的《小學德育綱要》(試行草案)就對德育的具體內容進行了明確。小學德育的內容主要包含了熱愛中國共產黨的教育、熱愛科學的教育、民主和法制觀念的啟蒙教育、良好的意志品格教育、文明禮貌的教育、熱愛勞動的教育、辯證唯物主義觀點的啟蒙教育等。因此,小學數學教師在開展教學的時候,首先要根據這一綱要明確德育的具體內容。然后,教師應對教材做進一步鉆研,將數學圖例、數學習題、數學背景知識等素材中所隱藏的德育因素梳理出來。最后,教師根據數學學科具有的特點,在課堂上把思想教育與知識傳授相結合,抓住德育因素的一題一例、一詞一句展開德育滲透。比如,教師可借助數學史對學生展開愛國主義教育。當前小學數學教材中收錄了較多的數學史料,其中包含了許多數學家軼聞趣事和數學知識歷史等,這些都是良好的德育素材。教師可在課程背景介紹或課堂導語的環(huán)節(jié),對我國古代數學家在數學研究方面的貢獻進行詳細講解,以激發(fā)學生愛科學、愛祖國的情感,發(fā)揮數學教學的德育作用,也使學生的數學知識得到良好鞏固。
例如,在教學“小九九”乘法的時候,教師可為學生介紹“九九口訣”的發(fā)明;或是在教學“圓的周長”的時候,可為學生講解祖沖之發(fā)明圓周率的故事。此外,教師還可利用一些數學習題或例題,對學生展開社會公德、人道主義或勞動教育。小學數學教材中,有許多習題、例題中都滲透了思想品德教育,這些習題、例題中蘊藏著我國教育、環(huán)境、工農業(yè)、文化等諸多方面的數據,比如,針對加工、植樹及集郵等習題與例題,教師可在編題和解題的時候,展開適當的社會公德教育、勞動教育。例如,三年級的主題圖與后面的統(tǒng)計圖中,對我國瀕臨滅絕動物的種數、特有動物的種類進行了介紹,對此,教師可教育學生要意識到保護野生動物的重要性??傊?,教師在實際教學中,要對這些材料進行靈活運用,使學生的民族自豪感、愛國主義思想得以培養(yǎng),并漸漸將這些情感轉化成為祖國建設事業(yè)而努力學習的自覺性和責任感,實現良好的德育教育。
“實踐是認識的基礎,實踐是認識的來源?!钡掠逃彩侨绱?,在展開德育教育的時候,也要做到理論和實踐相結合,才能取得真正的效果。作為小學數學教學的組成部分之一,數學實踐活動無疑是實施德育教育的良好途徑。數學教師在日常教學中,應注意結合學生的思維發(fā)展水平、知識掌握情況和思想實際,然后立足所學教材,確定數學實踐活動的主題,指出德育的方向,組織合作交流、社會調查、實驗、觀察等課內外實踐活動,讓學生由感性到理性、從淺入深接受德育教育。
例如,在教學了“統(tǒng)計與可能性”這一課之后,教師可組織學生展開社會調查活動,讓學生對家庭每日使用的垃圾袋數量進行調查,并對班內各家庭一年、一月、一星期垃圾袋的使用量進行統(tǒng)計,以此使學生更進一步了解當前環(huán)境所受到的垃圾威脅。如此一來,不僅有助于學生數學知識的掌握、鞏固,也使學生受到了良好的環(huán)保教育,實現了德育教育的良好滲透。又或是在教學“小數點”相關內容的時候,我結合小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選擇了所有小學生都有的購物經歷為出發(fā)點,引導學生探討了小數點的重要性,若有一個小數點不正確,都可能導致一個商販、收銀員一天的努力白費,借此讓學生了解到小數點的重要性。采用這種與實際生活相結合的方式展開探討,更利于學生的知識接收和消化,有助于學生養(yǎng)成不可騙人、做人要誠信的道德意識,認識到數學就在我們身邊,應學好數學。
總之,能否在小學數學課堂上有效實施德育教育,將會深遠地影響到學生今后的學習及生活。因此,在新課改背景下,教師應不斷提高自身的專業(yè)素養(yǎng)、道德素養(yǎng),發(fā)揮自身的榜樣作用,對教材中的德育素材展開深入挖掘,在實際教學中密切聯(lián)系學生的日常生活,以實現小學數學課堂中德育教育的有效實施,促進學生全面、健康地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