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白銀市會寧縣新塬鎮(zhèn)教育管理中心 冉中選
朗讀教學的核心價值在于,通過朗讀的形式,讓學生體會到課本中飽含的深刻情感。通常情況下,教師在實施朗讀教學時,學生會不斷模仿教師朗讀的語氣與節(jié)奏,進而在這些元素的幫助下,在潛意識中形成對課本情感的直接感受。因此,小學語文教師想要提升自身的授課能力,就必須做到從自身開始養(yǎng)成良好的課堂閱讀教學習慣,課堂上教師的引導,才是學生養(yǎng)成閱讀興趣的真正幫手。有效的課堂朗讀教學過程,不僅可有效拓展學生自身的思維想象空間,也可有效提升其記憶能力,并在朗讀過程中學到對應的文學知識技巧與朗讀技巧。這些基礎性能力,將會極大地促進學生的成長,豐富其精神世界,提高其文化修養(yǎng)。語文課程所展現(xiàn)出來的文學魅力與內(nèi)涵,需要每一位學生從小就開始培養(yǎng)。
在小學階段普及朗讀教學的過程中,其核心目的在于讓學生可快速有效地掌握相應課文的核心思想與情感,并在大量朗讀中提升其文學素養(yǎng),積累文學知識內(nèi)容,豐富其知識結(jié)構(gòu),并最終達到提升學生綜合素質(zhì)的目的。朗讀教學不是一個單純地將課本內(nèi)容復述出來的過程,而是需要每一位學生都在掌握閱讀技巧的前提下,使用更為合理的閱讀方式,在朗讀過程中有效抒發(fā)內(nèi)心情感。但是,當前在我國小學語文教學的過程中,很多小學生的閱讀更多地表現(xiàn)為例行公事,學生進行的閱讀過程對其自身沒有任何感染力,其自身本來也沒有在閱讀過程中投入足夠的情感,進而導致閱讀行為與課文的真正內(nèi)容之間脫軌。朗讀教學過程需要注重對學生態(tài)度的引導,注重吸引小學生的注意力,之后再讓其進行朗讀,如此整體效率將會大幅提升。當前,很多小學生在上課期間缺少對語文課程的主觀興趣,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朗讀過程對學生自身缺少足夠的吸引力。
朗讀教學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學生不可能在開始階段就熟練地掌握朗讀技巧,因此,教師需要不斷地加以引導,在其了解了課文重點內(nèi)容結(jié)構(gòu)以及相應段落等的基礎之上,讓朗讀過程更為有序化。同時,在朗讀教學前可合理設置一些問題,使其在朗讀過程中可有效地思考,培養(yǎng)其思維能力。小學階段,學生的理解能力普遍偏低,因此,在其朗讀過程中會遇到很多其自身無法有效解決的問題。因此,可在朗讀時讓其主動進行標注,并在隨后的教學過程中予以解答,進而提升其朗讀過程的成就感,提升其參與興趣。另外,在學生閱讀的過程中,語文教師需要不斷對其發(fā)音進行糾正,對其朗讀的語氣及情感進行調(diào)整,朗讀結(jié)束之后,教師需要及時向?qū)W生解釋每一個詞的真正含義。
閱讀思考能力的提升,對學生的學習能力以及文學修養(yǎng)都有正面意義,因此,在朗讀教學的課堂中,教師需要注重情感交流,關注學生可能存在的各種困惑,合理引導其在自我腦海中形成與課文主體內(nèi)容相關的畫面,進而提升課文自身的生動性。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不斷鼓勵學生去主動思考,通過自己的努力去尋找問題,并在教師的引導下解決問題,而這一過程所帶來的,不僅僅是閱讀能力的提升,更是思維想象力與解決問題主動性的全面改善。引導學生在閱讀過程中不斷靠近作者自身的思想空間,理解作者本身所要表達的意境與內(nèi)涵,從意境中找到朗讀的目的,在朗讀中理解課文的真正內(nèi)涵。
綜上所述,確保朗讀教學有效性的首要前提在于,教師需要不斷引導學生去思考課文中存在的核心思想。教師要在提升自身朗讀水平的基礎上,讓學生不斷積累朗讀技巧,讓原本枯燥乏味的課本文字變成更為生動的情感畫面,讓每一位學生都能在腦海中主動去聯(lián)想。這樣不僅可以讓學生不斷提升自身的文學修養(yǎng),還可以培養(yǎng)其思維能力,強化記憶與學習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