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德勒的名單》(Schindler's List)上映于1993年,是一部二戰(zhàn)題材的電影。導演史蒂芬·斯皮爾伯格(Steven Allan Spielberg)為美籍猶太裔,他以深邃的立意與高超的藝術(shù)手法講述了在德國法西斯屠殺猶太人的歷史背景下,重利好色的商人辛德勒(Schindler)傾盡財產(chǎn)拯救了一千余名猶太人的真實故事,使之成為世界影史上的經(jīng)典之作,并且不負眾望地奪得了第六十六屆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改編劇本、最佳藝術(shù)指導、最佳攝影、最佳電影剪輯、最佳配樂這七項大獎。
《辛德勒的名單》是一部極具思想性與藝術(shù)性的影片。在電影拍攝中,各種蒙太奇的手法、長鏡頭的使用、遠中近景的拍攝方式,在其敘事手法中被運用得出神入化又恰到好處。尤其需要注意的是,斯皮爾伯格在拍攝該影片時的色彩運用,即采用了以黑白影調(diào)為主調(diào),同時又間雜以彩色影調(diào)的方式。雖然彩色影調(diào)的使用次數(shù)屈指可數(shù),最引人注意的是穿著大衣的猶太小女孩所呈現(xiàn)出來的那一襲暗紅色,但這無疑是影片中的畫龍點睛之筆。
“神話”作為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主要用于解析資產(chǎn)階級意識形態(tài)(文化)是如何將自身價值觀念與“歷史”表征為自然且統(tǒng)攝大眾生活的一種符號學概念,是以索緒爾的相關(guān)理論為基礎(chǔ),包括兩個三度空間類型:能指與所指構(gòu)成的“語言-客體”以及在此基礎(chǔ)上形成的符號(作為第二個三度空間的能指,也是形式);這個符號與新的所指(概念)構(gòu)成“元語言”,在“元語言”中形式與概念最終指向的新符號即“意指作用”,即“神話”。這一套雙重系統(tǒng)(見表一),與其構(gòu)成的雙重性一樣,神話的功能也是雙重的:“它指出某事并予以告知;它令我們了解某事,并且強加在我們身上”。
表一[2]
比如一束玫瑰,可以讓人自然而然地聯(lián)想到激情,看起來只有玫瑰與激情這一對能指(Ⅰ能指)與所指(Ⅱ所指),但實際上這里還有第三個名詞,即“激情化的玫瑰”(Ⅲ符號),而玫瑰在與激情連結(jié)并形成“激情化的玫瑰”之前,就已經(jīng)是一個存在獨立符號,具備自己的能指與所指。在日常經(jīng)驗中,人們通常無法使這束玫瑰和其所傳達的信息(激情)分隔而是自然接受,并且?guī)缀醪粫ニ伎计浔澈蟮倪壿?。由此可知,神話是一種“信息告知”,并且讓人能夠自然而然地接受大環(huán)境給予你的解釋,但這種解釋是如何形成的,要看透事件信息背后所暗含的特定邏輯、結(jié)構(gòu)或符碼,則需要去剖析和追溯這些符號為何形成。
《辛德勒的名單》采用以黑白色為主的影調(diào),首先是為了凸顯其歷史敘事,給觀者以年代感和真實感。在影視作品中,歷史的或回憶的片段常常都以黑白色調(diào)呈現(xiàn),這似乎已經(jīng)成為了一種慣性手法,其背后的邏輯則在于電影本身發(fā)展的歷史:由最初的黑白默片發(fā)展至彩色片?!昂诎咨眲t因此與“歷史的、過去的”想連結(jié),在第二層面上形成一個新的符號,即“歷史化與過去化的黑白色”。因此觀者在觀看黑白色影調(diào)的作品時,會自然而然地接受這個二維度的神話并代入這種歷史感——這是關(guān)于歷史的、過去東西?!缎恋吕盏拿麊巍啡【坝诓ㄌm的貧民窟,各種殘破的景象,矮墻、磚塊、鐵絲網(wǎng)……戰(zhàn)爭帶來的極大恐慌與緊張感,黑白色影調(diào)的敘事張力無疑能夠?qū)⒂^眾帶進二戰(zhàn)時期的真實氛圍之中。
值得一提的是,影片結(jié)尾部分的片段是真實的猶太裔幸存者去吊唁辛德勒,并且在辛德勒的墓碑旁放置石塊和鮮花。這時影片采用的彩色影調(diào),正好也印證了黑白色的歷史已經(jīng)過去,彩色的光明存在于當下。
其次,黑白色為主的影調(diào)能極大地增強與凸顯影片的厚重感以及主題的凝重感?!缎恋吕盏拿麊巍纷鳛槎?zhàn)題材的影片,其主題是戰(zhàn)爭,講述的是殘忍血腥的大屠殺與因人性之美而施以的拯救之舉。黑白畫面可以凸顯沉重的質(zhì)感,能夠強化戰(zhàn)爭與屠殺的殘酷性,其背后的邏輯原因在于黑白色本身的色彩基調(diào)及其寓意:黑白色即無彩色,黑色通常給人以深沉、莊重、神秘之感,白色會使人感到純潔、優(yōu)雅、端莊等,二者的結(jié)合將呈現(xiàn)出各自表意的中和感——沉重莊嚴,給人以生命和死亡的痛感與烈度,所以“黑白色”則自然而然地與“凝重沉痛”相聯(lián)系,形成新的符號“沉重莊嚴化的黑白色”,這一點在喪葬儀式的色彩運用中也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黑白色影調(diào)在暗示觀者,這是關(guān)乎生命與死亡的凝重話題。
《辛德勒的名單》中最出彩的關(guān)鍵部分在于對身穿暗紅色大衣的猶太小女孩的展現(xiàn)。官方發(fā)行的電影海報上,畫面的主體是上下兩只交握的手,一只強健有力的大手自上而下拉住了一只柔弱嬌小的孩童的手。這只小手的袖口是一抹暗紅色,與整個海報的暗色調(diào)形成鮮明對比,這也正是影片中那個唯一擁有色彩的紅衣小女孩的手。
這個紅衣小女孩出現(xiàn)在納粹士兵大規(guī)模屠殺猶太人的場景部分,此時的辛德勒正與情婦一同騎馬娛樂,從高高的馬場朝下看到了城市街道中正被驅(qū)趕的猶太人,突然一抹暗紅色出現(xiàn)了,有別于整個畫面的黑白基調(diào),辛德勒被她吸引而駐足觀望。小女孩最初彷佛并沒有意識到四周逃竄躲避、恐懼慌張的人群是怎么回事,她若無其事地穿過那些人流,戰(zhàn)爭與屠殺好像都與她無關(guān)。
之后,小女孩意識到了情況的不對勁,她快速逃跑以躲避著士兵的搜捕,但小女孩的臉上并無恐慌之色,似乎死亡永遠也無法捉住她。此時攝影機的機位從高到低、由遠及近一直追隨著她,直到小女孩為了躲藏而鉆進床下,她身上的暗紅色突然消失了,變成與影片主色調(diào)一致的黑白色。最后,那抹暗紅色再次出現(xiàn)于載著尸體的推車上——被泥土與灰塵弄臟的紅衣小女孩的尸體,她最終還是被死亡捉住了。
紅衣小女孩無疑是具有象征意義的。首先,她寓意著希望,給觀者以生命力的鮮明感召,這背后的邏輯在于:紅色作為彩色的一種,也作為光或顏料的三原色之一,是最強有力的色彩,蘊含著熱情、活潑、激情、喜慶以及生命,所以那一抹紅色會與希望相連結(jié),形成了新的符號即“生命化與希望化的紅色”。這也解釋了為何當小女孩意識到戰(zhàn)爭和屠殺而躲藏進黑暗的床底下時,她身上的紅色會驀然消失——小女孩被逮捕,希望泯滅了。
紅色同時也作為鮮血的顏色,代表著犧牲與死亡。因此小女孩一出場,就暗含著一種犧牲和死亡的傾向,紅色的第一重含義(希望)之下又生出另一種相背離的含義,即死亡。需要注意的是,小女孩大衣的紅色是飽和度與明度都較低的紅色。在這里,這一抹暗紅色與死亡相聯(lián)系,形成了新的符號——“死亡化的紅色”,讓觀者同時感受到希望與絕望、生命與死亡所形成的情感張力,實現(xiàn)從視覺的沖擊到內(nèi)心深處的激蕩。
值得一提的是,當小女孩死去之后被堆放尸體的推車運走,她身上的大衣又重新染上了暗紅色:希望化的紅色。這里則預示著新的希望的重新燃起——小女孩的死亡深刻刺激了辛德勒,從而促使他轉(zhuǎn)變,肩負起傾其所有拯救猶太人的重任。這也是影片的高潮部分。
但為什么電影要將紅色賦予一個猶太小女孩,一個既無臺詞甚至沒有名字的小女孩?二戰(zhàn)中法西斯屠殺的猶太人數(shù)量高達600萬,但是對于他者來說,600萬只是一個巨大的數(shù)字而已;而紅色作為這個女孩的標志,這個活生生的女孩死去了,能讓觀者瞬間被吸引,在這場戰(zhàn)爭中,有600萬個同樣鮮活的生命死去了,那種沖擊力和震撼感是不言而喻的,這也是斯皮爾伯格在影片中色彩運用的高明之處。
《辛德勒的名單》以黑白色影調(diào)為主,間雜以彩色影調(diào)(尤其是紅衣小女孩形象的塑造),其色彩運用可謂是精彩卓絕。當觀者被黑白色影調(diào)所營造的歷史感與真實感圍繞,體會到影片主題的凝重與沉重;當觀者被紅衣小女孩的出現(xiàn)而抱一絲希望,當這希望泯滅又重燃……種種情感與情緒體驗的背后,都暗含著各自的“神話邏輯”即色彩所形成的新的符號,對這些符號進行闡釋與解碼,能夠幫助觀眾更好地體會影片深邃的思想性與高超的藝術(shù)性,同時也更能讓觀眾感受到導演斯皮爾伯格在色彩運用上面的匠心獨運。這為人們在進行影片創(chuàng)作以及相關(guān)實踐時提供了值得借鑒的新的視角與思路。
注釋:①是符號學的概念和方法。由瑞士語文學家和語言學教授迪南·索緒爾在《普通語言學教程》中將“符號學”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提出來的,他認為任何語言符號都由兩個因素結(jié)合而成,即能指與所指:能指是音像,所指是概念。能指即語言的一套表述語音,或一套印刷書寫記號;所指即作為符號含義的概念和觀念?!陨鐣茖W大辭典中“能指與所指”詞條
②符號即意指作用,用來表示具體事物或抽象概念的語言音像 (能指)與它所表示的具體事物或抽象概念 (所指)之間的關(guān)系。
③猶太人的傳統(tǒng)習慣,在參訪墓地的時候,在墓碑上留下一塊小石頭,以示敬重和愛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