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風昌
(沂南縣農業(yè)技術推廣中心,山東 沂南 276300)
果樹修剪應以謀求合理的樹冠結構,實現對自然資源的充分利用,深入挖掘果樹的生產潛力為基礎。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發(fā)展和農業(yè)生產技術的不斷進步,應重新審視傳統(tǒng)的果樹修剪觀念,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要改變一些不利于果樹生長的老習慣、老認識和老手法,以調枝、調光、調花為主,壓縮枝量,解決光照通風問題,合理留花,降低發(fā)生病蟲害的風險,保證果樹健康、均衡生長,既要實現果實豐產穩(wěn)產,又要保證果實質量優(yōu)良。
果樹修剪就是通過對果樹營養(yǎng)器官的剪除來調整樹冠結構并更新枝類組成的技術措施,是促使地上部分與根系協(xié)調生長的重要手段,對果樹生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隨著果樹年齡的增長,果樹樹冠會不斷擴大,會給果樹生長帶來一些不利影響。例如,樹冠面積過大會使果樹表現出外密內空的特征,還會造成樹勢早衰,果實的產量和品質會因此降低,由此可見果樹修剪的必要性。果樹修剪的重要性主要表現在4個方面。
第一,有利于促進果樹的光合作用。果樹修剪會從整體上對枝葉的分布進行調整,使其在疏密程度、分布方向上更加合理,從而最大限度地增加有效的光照面積,利于果樹進行光合作用。
第二,有利于防止樹勢早衰。樹勢指的是樹木的形狀和長勢,果樹修剪的一個重要功能就是對果樹的生長和結果進行調節(jié),保持果樹正常生長,控制果樹開花結果,有利于延長果樹的壽命。
第三,有利于使果樹保持正常的生長節(jié)奏。果樹的生長節(jié)奏在很大程度上與枝類的組成比例有關。枝類主要包括短枝和營養(yǎng)枝2種,短枝相對來說生長期較短,因此營養(yǎng)消耗少且積累比較早,但是存在樹葉少的缺點,因此光合總量較低;營養(yǎng)枝相對來說生長期較長,因此營養(yǎng)消耗較多,雖積累比較晚,但后期積累較多。枝類的組成比例不是一成不變的,需要根據樹種、樹齡做出相應的調整。合理的枝類組成有利于樹體內營養(yǎng)物質的運轉、分配、消耗、積累,為果樹保持穩(wěn)定的生長、生殖節(jié)奏創(chuàng)造良好的條件。
第四,有利于保證果樹產出均衡。果樹修剪通過對群體植株和單一植株的修剪來使二者的生長勢達到平衡,不僅可以保證果樹產出均衡,而且有利于對果樹的管理。
為了保持果樹健康生長,果樹的栽培需要考慮通風、光照等因素,但是考慮經濟效益,在實際生產中,果農為了提高土地利用率,獲取更高的利潤,往往會在有限的土地內栽種更多的果樹,導致果樹栽種密度較大。果樹栽種密度較大,意味著果樹之間的間距較小,隨著果樹的不斷生長,較小的間距并不利于果樹通風和見光,不僅不利于樹體內營養(yǎng)物質的運轉和分配,而且易對果樹的健康生長造成不良影響,易面臨滋生病蟲害等風險。
通常,需根據樹種、樹齡、樹木的生長情況、當地的土壤質量和氣候等具體情況進行果樹修剪,需要著重考慮樹體、樹干、枝葉的修剪比例,如果修剪不合理,不僅對果樹的增產無積極作用,而且會增加樹木感染病蟲害的風險。例如,如果對樹冠的修剪不合理,修剪過多導致樹冠變小,同樣會減小樹體頂端的有效光照面積,會對果樹的光合作用產生不良影響,從而影響果樹生長;一些地區(qū)并不能將樹體主干修剪得過低,越是接近地面,則越有可能導致果樹感染病蟲害。
樹干的修剪角度也是果樹修剪需要著重考慮的問題,如果修剪角度不合理,會對果樹的生長造成較大的不良影響。枝干修剪角度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樹冠的大小及樹體枝條的層次感。如果枝干修剪角度過小,那么樹冠就會很大,沒有順應果樹的生長習性,不利于果樹生長。如果枝干修剪角度過小,那么不利于對樹體下方枝條密度的調節(jié),影響樹體枝條的層次感,因此也不能保證各層次都能接受到充足的光照,不利于樹體內營養(yǎng)物質的有效分配,從而不利于果樹產出品質較高的果實。
主枝過低易導致“下光”不足,低基部主枝處于樹體的最下部,因此受到的光補償較少,所以成花量較少,且花芽質量不高,最后的成果率會隨之降低。而且果實品質不佳,不僅個頭比較小,而且著色比較困難。這樣的低基部主枝存在的意義不大,對此要去低留高,即去掉低基部的主枝,抬高樹干高度,至少抬高1 m,保證樹體下部有足夠的通風、透光空間,為優(yōu)質花芽的萌發(fā)創(chuàng)造有利的條件,從而提高果實的產量和品質[1]。
主枝過多會導致樹體接受的“側光”不足,枝葉太繁太密會導致樹體的通風性和透光性不強,所以樹體內膛的果實產出較少。解決這一問題的主要措施是減少主枝數量,即“開窗通氣”,增強樹體的通風性和透光性,引光入膛。具體的修剪要求為層間距1.0~1.5 m,二層枝采用插空的排列方式,降低主枝密度的同時注意枝勢均衡,合理占用空間[2]。
在修剪過程中,要注意避免上部留太多枝干,否則易出現上強下弱的情況,從而造成“上光”不足。通常這種情況下,枝葉為了爭奪光照往往會超高生長,違背了果樹的生長規(guī)律。解決這一問題的主要措施為對樹體上部的大枝進行修剪,修剪時要注意遵循一定的規(guī)律,不能一次性修剪完成,而是需要進行逐年修剪。其目的是減緩枝干之間的競爭,平緩枝勢,通過“摘帽”的方式逐步解決“上光”問題,最終保留5~7個大枝,把樹高控制在2.5 m左右,也有利于之后對果樹的管理[3]。
枝干爭光會導致外強內弱,即果樹結果部位外移現象比較嚴重,隨著果樹的生長,果樹外圍的拉力會越來越大,因此造成果樹內膛光禿的地方越來越多。對梢頭進行修剪清理是解決外強內弱的根本辦法,通過對主枝前端過密或過大的枝葉進行修剪,以達到“割耳清腮”的效果,均衡樹體枝干長勢。對于光禿的內膛部位,可以采取刻傷目傷促萌求枝的方法,促進內膛枝葉生長[4]。通過這樣抑前促后、疏外養(yǎng)內的辦法,可以有效解決外強內弱問題。
很多果園只在冬季進行統(tǒng)一修剪,沒有意識到四季修剪的重要性,這種修剪方法是不科學的。四季修剪有一個口訣:“春抹萌,夏去旺,秋去密,冬調形”。春季修剪主要集中在開花前期,剪去多余的枝葉和花,以促進營養(yǎng)物質集中,為結果率和果實品質的提高打下良好的基礎;夏季主要是調節(jié)樹體光照,保證營養(yǎng)集中;秋季是大部分水果的收獲季節(jié),此時的修剪目的是調節(jié)果樹的光合作用,保證果實品質,培育出個頭大、顏色好、糖分高的水果,同時注意果實采摘結束后對大枝的修剪,既有利于減少冬季果樹修剪工作量,又利于果樹修剪傷口愈合,減少病蟲害發(fā)生,有利于穩(wěn)定樹勢;冬季修剪主要是對樹形進行略微調整。
隨著農業(yè)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對果樹的修剪也應注重采用科學的方法,相關的管理人員應樹立動態(tài)變化的管理理念。果樹的生長是一個自然的、動態(tài)的過程,會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要想促進果樹健康生長,增加果實的產量和品質,必須樹立尊重自然規(guī)律的意識,在此基礎上加強對果樹的樹形、樹勢、枝葉密度等情況的監(jiān)管,適時采用有效的方法進行果樹修剪。動態(tài)變化的管理理念順應時代發(fā)展的需求,在為果樹創(chuàng)造良好的生長空間、提高果樹通風性和透光性上發(fā)揮著積極的作用,有利于提高果樹修剪和果樹管理效率。
果樹修剪對果樹生長具有重要的意義,有利于促進果樹的光合作用,使果樹保持穩(wěn)定的正常的生長節(jié)奏,能有效防止樹勢早衰,利于果樹均衡產出。因此,相關的管理人員和技術人員應學習新的管理方法和栽種技術,采用科學的修剪方法,使果樹保持良好的生長態(tài)勢,產出更加優(yōu)質的果實,提高果樹種植的經濟效益,推動地方農業(yè)經濟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