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3 年2 月5 日夜,北平全城戒嚴(yán)。幾十輛板車從神武門廣場出發(fā),前往火車站。安靜的道路兩旁,軍警林立。
車上裝的,是故宮博物院精選并打包好的13427箱又64包文物?!熬乓话耸伦儭焙?,日軍進逼華北,為使文物免遭劫毀,故宮決定將精品文物遷址儲藏。
這批文物在上海暫存之后,于1936 年開始分5 批遷入了專門新建的南京朝天宮庫房。故宮博物院為此成立了南京分院。
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后,這批文物又踏上了西遷之路,分別運往貴州安順“華巖洞”(后運往四川巴縣)、四川峨眉和四川樂山。還有2900多箱來不及運走,滯留在南京。
抗戰(zhàn)勝利后,分散三地的文物先后運抵重慶,于1947 年回到南京,重新存放于南京朝天宮庫房。
1948 年底,國民黨政權(quán)開始將南京所藏文物分三批運往臺灣,共計2972 箱,約占南京所藏文物的四分之一,后藏于臺北故宮。
解放后,南遷文物開始分批返回北京故宮。整個1950 年代,故宮分三次從南京分院運回了南遷文物。
根據(jù)故宮官網(wǎng)記載,南京分院的文物遷臺后,尚存11178 箱。1950 年,從南京分院運回1500 箱;1953 年,運回716 箱;1958 年,運回4027箱。
根據(jù)這個記載,三次共運回6243 箱文物。不過,故宮在別的場合又提到過,共運回“8000 余箱”。故宮博物院原院長馬衡(1933-1952 年在任)的孫子馬思猛也曾在回憶文章中提到:“大約8308 箱文物返回北京故宮博物院?!?/p>
總之,一個被認(rèn)可的數(shù)字是,2211 箱南遷文物留在了朝天宮庫房,約10 萬余件,大部分是明清官窯瓷器和宮廷器物。
總之,“九一八事變”后,故宮博物院13427 箱又64 包精品文物遷址保存。這批文物在經(jīng)歷了南遷、西遷、東歸的顛沛流離后,最終一分為三。一部分入臺;一部分回歸北京故宮;剩下的一部分,至今依然懸而未決。
(選自2017年第2期《青年與社會》,本刊有刪改)
這樣的文物遷移行程在任何一個國家都是前所未有的。戰(zhàn)爭局勢變幻莫測,故宮的百萬件珍貴文物便在槍林彈雨和轟炸聲中艱難地進行著遷移,輾轉(zhuǎn)顛沛之后,全部南遷文物竟然無一損壞、無一遺失。在那樣的年代里,人類對自身文明的保護也映射出那黑暗歲月里最為燦爛的人性光輝。
在日寇侵華期間,全國文物損失慘重,唯有故宮博物院的文物因南遷而避禍,千年民族文化寶藏得以安然無恙。中國的文物工作者和中國人民創(chuàng)造了世界文明史上一次空前絕后的奇跡。
——張敏,《故宮文物南遷:一場顛沛流離的文化長征》,原載于2019年第5期《藝術(shù)品鑒》